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叙事学理论、景观生态学为依托,首先利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对时空维度的长城聚落景观因素进行梳理归纳。其次梳理叙事空间要素,长城聚落整体分布规律,长城聚落区位信息等构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聚落的空间层级体系。再者借助文献记载、历史地图等进行复原和比较研究,将景观演进历程划分为元代以前、明代、清代、近现代四个景观历史时间断面,厘清每一个阶段的景观特征,复原出系统而全面的叙事图景。最后通过叙事主题营造、叙事线索挖掘、叙事情节编排等手段构建叙事性设计策略,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家口堡聚落景观为例论证其叙事时空的隅合。以期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聚落景观保护利用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聚落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落因其礼法规制使得在聚落空间的形态上呈现出其特殊性,传统聚落在空间形态上的特定样式在当代乡村旅游中转变成为旅游的资源禀赋,并进而成为村庄功能转型的重要推动要素.在此过程中,聚落的旅游资源容量测算就成为了研究聚落空间承载能力和今后对聚落实施保护的关键点.聚落的空间承载力作为衡量旅游资源容量的标准,也就成为了聚落在当今旅游影响下的研究重点.本文选取诸葛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测算方法对其空间承载力进行分析,同时针对聚落现有基础设施的种类和规模分析影响设施承载力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宁蒗县"6.24"地震中的摩梭民居的调研实践,分析了我国西南地震多发地区传统聚落民居抗震设防的总体状况,并指出加强抗震设防在传统聚落更新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总结了调研中发现的传统聚落民居在抗震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聚落的规划、建设场地的选择、民居建筑的结构和构造等方面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论述了强化民居的抗震性能与传统聚落风貌保护相协调的问题.对西南传统聚落更新中的重点问题,木结构的抗震问题做了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发展和传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消失,其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此研究基于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通过逐步深入的方式,分别对传统聚落内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特色的景观节点、历史街区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的保护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活化载体体系;结合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原则和策略,最后明确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一般活化路径。在保护实施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依赖生存的空间环境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徽州古村落,诞生在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背景下,有着强烈的个性和规律,吸引着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形态、生成以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徽州建筑与水、火的密切关系,寻出徽州建筑和聚落发展形成的某些规律.水,是徽州聚落选址的重要依据,火,促成了传统的徽州马头墙式建筑的形成.可以说水,改变了徽州村落的结构.火,改变了徽州原有的建筑形式.水与火,成就了徽州聚落与建筑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反常气候给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而位处城市边缘的郊区村落更是时常遭受到洪涝、风暴潮及泥石流等各种灾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设计选取了近年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香港大澳渔村作为研究对象,在调研大澳渔村环境特征、空间文脉及产业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渐进更新、有机更新和社区营造等理论,探索了一个适应于大澳渔村聚落的可持续营造更新发展模式。设计希望通过营造更具韧性的防灾社区以积极应对气候环境的负面变化,为居民构建更具有自然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家园,并为香港传统渔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语境下的修补样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晋中、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的比较,着重分析了社会及文化因素对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组成及布局的影响,以期对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的规律从文化层面给予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门头沟区马栏古村为研究对象,以聚落环境与空间形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马栏古村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总结了其影响下的带状梯田式聚落空间格局、河路相叠交织的村落公共空间、贯穿村内主街的空间轴线和以寺庙戏楼为核心的建筑空间形态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自然聚落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演进及其特征.本文通过对吉林省自然聚落形成和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吉林省新农村规划建设产生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对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的形态、结构方式及空间品质塑造等方面作探析 ,力求从深层结构研究传统聚落环境构成的内在机制、创造理论、空间结构特征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福建平潭滨海不同类型的传统聚落开展文献与实地调研,对比分析了两种类型街巷的秩序表现、界面空间组成、街巷空间比例尺度及街巷空间节点平面组成形式,揭示了平潭滨海聚落街巷空间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系统总结了山地型与丘陵型两者聚落街巷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延安市雷谷川山地型聚落为例,选取庭院为研究对象,宏观分析了黄土高原中、小流域集聚的大量村镇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在流域内部和之间迁徙的规律,探索了小流域聚落在动态整合过程中的空间形态,结果提出依托流域的串珠式结构、复合经济和能源利用的庭院规模以及依存山地自然生态的住宅密度等方面聚落生态安全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古镇的聚落空间、组群空间与单体建筑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湖头古镇传统聚落的空间构成特色、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云南建水团山村古为彝族人聚居地,自明朝洪武以来,大量人口移民至建水后,儒化程度加大.由于时代与政治的变迁,不同民族的聚居,使其在保持伦理本位的同时有了稍许变化:在发展中保留了彝文化及原始崇拜特点,在规划上表现出精心布局的拓扑手法.这体现了汉彝二种文化的互补,形成了团山村传统聚落的特色,对识别聚落的文化基因及多样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原有聚落和移民新聚落的形态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指出聚落在变迁中,因各自复杂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整体形态和平面布局方向呈多样化;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则使聚落在景观特色和建筑单体造型处理上趋同,从而使聚落的空间形象和感受呈单一化。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了三峡库区聚落变迁现状的利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原有聚落和移民新聚落的形态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指出聚落在变迁中 ,因各自复杂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整体形态和平面布局方面呈多样化 ;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则使聚落在景观特色和建筑单体造型处理上趋同 ,从而使聚落的空间形象和感受呈单一化。并在此基础上 ,尝试分析了三峡库区聚落变迁现状的利弊  相似文献   

17.
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研究 ——以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旅游休闲的体验景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对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从文化景观的另一属性——生活性的视角,以徽州典型传统聚落为例,梳理了宏村的文化生活景观构成要素,分析当前宏村文化生活景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对文化生活景观保护的思考,以期指导徽州传统聚落文化生活景观的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发掘了传统聚落中的优秀特征,比如界域性与中心性的形成对居民心理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还有传统聚落的风水性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根据这些优秀特征,结合当代人居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解决现代人居环境问题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夏莉莉 《商品与质量》2011,(Z3):140+142
土地在聚落形态的生成和演进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它还从内部结构上影响着聚落的形态特征。由于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物质要素。"聚落"行为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同样是土地之上的生存行为,无疑与土地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寨聚落是我国传统聚落的一种特色形式,在现代化和旅游开发背景下,它逐渐被外界所认知和了解.以广西桂林龙脊古壮寨为例,对其聚落景观布局特征进行剖析,探讨其在现代旅游中的旅游价值,它不仅具备历史科考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一般性价值,还具有更深层次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的统一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