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高氟地下水的成因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陕西秦岭以北地区高氟地下水分布状况,分析了该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地层岩土、地貌、气候、水文地球化学和地质构造等条件的制约.提出了防氟改水措施是以在陕北打窖、关中打井为主,其次伴以理化除氟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松辽西部地区高氟地下水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形成条件,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样测试,从地层、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等几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初步探明了该地区高氟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区域.依据大量地下水化学分析资料,分析了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和土壤中的氟离子经过淋溶作用溶于地下水,是形成高氟水的重要原因之一.此项研究为饮水型地氟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从而避免氟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宁夏西部兴仁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西部兴仁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地下水水质较差,由补给区的硫酸重碳酸型微咸水向排泄区过渡为卤化物硫酸型苦咸水,随深度的增加由苦咸水过渡为微咸水;溶滤与蒸发作用是导致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的主要原因,随矿化度的升高,SO1^2-,Cl^-和Na^+的含量迅速增加;水中F^-质量浓度普遍偏高,NO3^-质量浓度随含水层埋深的加大而减小,丰枯期变化明显.地下水同位素证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的年龄低于深层地下水;在盆地灌区内,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模式已发生改变,已接受上部潜水的越流补给.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29个水文地质钻孔及其地下水水样的水质分析结果和1200眼井的地下水矿化度野外实测资料,研究了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尤其是咸水入侵区的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5.
研究柴达木盆地研究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首先通过岩石物性分析,获得了研究区典型岩石电性特征,为后续三维电性模型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电性依据。然后采用三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算法获得了研究区音频大地电磁三维电性结构模型,并依据经验公式计算了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最后结合三维电性模型和地下水矿化度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成果表明,研究区有利的富水区域为绿梁山以东,大头羊洪积扇以南区域的第四系卵、砾石层,位于现代河床及冲洪积扇中缘区域为淡水区域的主要富集区,受绿梁山阻挡,在山前平原一带以及绿梁山南侧泄出带附近为咸水区域。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讨论了泾河东庄水库坝址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在对p H值、矿化度、各主要离子含量等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沙坡断层将坝区灰岩水分割为南北两个子系统,其中,沙坡断层以南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紧密程度大于沙坡断层以北地区.泾河在流经灰岩地区时,河水对地下水的...  相似文献   

7.
张天文  李学军  孟杰 《科技资讯》2013,(33):121-122
以盐池西南部古近系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从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及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化学特征方面进行分析。为科学认识该区地下水特征,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基础水文资料。  相似文献   

8.
近期的新钻加密井发现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藏油水界面与开发初期所认为的形态有明显不同.通过对油水界面分布情况及地层水矿化度、化学成分、水型等方面的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导因素是鄯善油田正好位于地下水排泄区内,地下水自西北部侵入鄯善油田,使西区、北区油水界面严重抬升,地层水矿化度及化学成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对确定新钻加密井井深,提高水淹层解释符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咸阳市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区域地下水化学分析资料,揭示了咸阳市区高氟地下水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和水化学特征,并从岩土条件、地貌、气候及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了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局部排泄源是地下水的局部泄水天窗,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产生于构造动力的泄水天窗,另一类是由承压含水层顶、底板隔水层沉积缺失而引起的泄水天窗。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因构造动力而产生的局部排泄源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局部排泄源对水动力条件、层间氧化带、铀矿体的空间定位关系等的影响。局部排泄源缩短了地下水的径流距离,对铀成矿有利。研究区隐伏性承压层间水排泄源对层间氧化带、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矿体的定位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构造动力成因的局部排泄源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助推铀矿带发育形成,也会对已形成的古矿床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崔家沟煤矿矿井涌水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并于2008年1月17日在2107工作面发生了突水事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研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矿井充水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崔家沟煤矿地质勘探和生产揭露的水文地质观测资料以及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主要是洛河组砂岩裂隙水和老空区积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为其间接充水水源;主要的充水通道为采动导水裂隙带,其次是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2.
福州温泉区地下热水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州温泉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热水,然而长时间的过量开采,已造成地热水位下降,热水资源逐渐枯竭.针对这一状况,在对福州市温泉区复杂的地质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的基础上,对热田区热水动态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其允许开采量进行了现状评估与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义马煤田水害规律以正确指导煤矿的防治水工作,分析研究了历次突水资料、地质构造、小煤矿分布、河流流经区域、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采煤厚度及采后导水裂隙发育情况等,指出:随着小煤矿的关闭、河道疏浚、浅部地裂缝充填和大矿采掘活动向深部转移,矿井主要水害由大气降水、地表河水和小窑水转化为顶板水;顶板水威胁主要在义马向斜的核部、采深大于700 m的区域,断层尖灭端和断层带富水性较强,顶板突水及其强度与采厚、周期来压关系密切。针对顶板水害,提出了采用"三图—双预测法"对顶板突水的水源、通道和强度做出预测和评价;采用井上下物探方法,圈出顶板疑似富水区,并进行采前预疏放;完善工作面排水系统,提高抗水灾能力等防治水技术。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半个世纪以来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1954-2004年淮河流域降水量与流量均呈下降趋势,而1995-2004年呈上升趋势;2)淮河流域水质自1980年代开始急剧下降,而从1995年开始有好转趋势,淮河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水污染依然严重;3)受降水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水质也呈季节性的变化,但年际降水的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不大.淮河流域水质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人类活动的变化,近年来水质改善不是十分明显的原因是由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的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污染治理措施落实的不到位.走生态发展之路是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镇平段中,存在膨胀土、基坑涌水、涌砂、基坑边坡稳定和围堰地基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首先建立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数值分析了分层设置排水沟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排水,在基坑处形成降水漏斗,可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线,结合分层开挖的施工方法,可满足施工要求,对同类工程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以华东师大B48井的勘探和监测所取得的实际资料为依据,阐明该井的水文地质和水化学特征,并对地下水开采量和水质进行评价,据此确认该井地水补给条件良好,水量丰富,其类型为含锶、重碳酸盐、氯化物、钠型饮用天然矿泉水。  相似文献   

17.
洪湖地区浅层承压水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洪湖地区长江深泓线标高一般在黄海基面5m以上,而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标高一般在9m以上,所以长江无疑已经切穿了承压含水层顶板,与其有着直接的水力联系。通过对洪湖地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长江水位变化对浅层承压水动态影响强度、影响范围的分析,建立了一个模拟浅层承压水运动规律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出长江近岸地区浅层承压水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18.
针对松辽平原区域具有的典型水文地质结构,建立了数学计算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的模拟计算,给出了各取水点涌水量的信息,测算出了潜水资源的分布,为探索稳定性较强的沉积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突水事故频发,如何利用水化学分析资料尽快地判别突水水源,对水害事故及时有效的处置和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尤为重要。对煤矿地下水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结合有关矿区普遍性的一些问题,对煤矿地下水中的一些主要成分和形成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煤矿水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分析藏东南尼洋河流域水文特征及产汇流机理,对该流域降水径流水量平衡问题进行研究。基于尼洋河流域工布江达、巴河桥、更张等水文站日降水、流量等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对采用传统泰森多边形法计算的尼洋河流域面平均雨量小于径流量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提出降雨径流水量平衡问题;针对尼洋河流域地形地貌特征、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和测站分布的实际情况,提出尼洋河流域面平均雨量分布式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目前对尼洋河流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缺乏正确认识;采用传统的泰森多边形法计算面平均雨量是导致出现水量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尼洋河流域面平均雨量计算应考虑降水的垂直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