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对高炉休风53 h后发生悬料、后期炉况出现难行问题和出现顽固悬料的事故进行了分析。认为采取堵风口、改装料制度、加循环净焦等措施,有利于炉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鞍钢新2号高炉降料面停炉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鞍钢新2号高炉安全、快速停炉,通过采取炉顶打水、控料线、回收煤气等停炉方案,使降料面过程中各项操作参数得到了合理控制,维持了炉况的稳定顺行,顺利将料面降至炉缸风口区域以下。  相似文献   

3.
《炼铁》2018,(5)
宣钢两座2500m~3高炉均出现了炉墙结厚现象,原燃料条件变差是炉墙结厚的诱因,入炉焦炭质量的劣化是炉墙结厚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控料线集中加焦热洗、配加锰矿萤石洗炉、堵风口等措施处理炉墙结厚,炉况恢复正常。认为保证良好的原燃料条件、避免长时间休风及频繁休风、适宜的风速及鼓风动能、充沛的炉缸热量等是炉缸活跃与高炉稳定顺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王宁 《山西冶金》2015,(3):61-62,113
在详细分析新钢第一炼铁厂9号高炉悬料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恢复炉况的具体措施。分析认为,连续两次长时间休风后炉缸工况有所变差且在炉况恢复过程中原燃料质量明显变差,高炉炉况调剂有所滞后,低炉温渣铁物理热不足,渣铁流动性变差,致使中心主导气流不足、高炉悬料。及时采取有效调剂措施后,炉况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柳钢4号高炉2004年4月炉况失常的原因和处理过程进行了总结。认为原燃料质量变化,特别是人炉焦炭热性能的急剧下降,引发了炉况波动。在处理高炉悬料时长时间亏料加上冷却设备漏水未及时更换,是导致炉况失常的主要原因。通过集中加净焦和萤石洗炉,及时更换漏水的冷却设备,堵部分风口逐步恢复风量,使4号高炉生产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罗晓岗  康作云 《炼铁》2020,39(3):30-34
水钢4号高炉主矿配比,由24%巴西+20%杨迪+17%PB粉变为23%巴西+18%杨迪+17%金布巴澳粉后,高炉频繁发生管道和悬料,造成炉缸堆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较差。认为原料质量大幅波动和前期操作应对不力是导致高炉炉况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改善原料质量、锰矿洗炉、调整布料制度、堵风口恢复等措施,经过近2个月的处理,炉况恢复正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陈奎  刘志朝  卢建光 《炼铁》2012,(2):34-37
对邯宝1号高炉炉缸因中心喉管磨漏导致炉况失常的处理进行了总结。通过堵风口、加入锰矿洗炉和循环焦模式的使用以及布料制度的调整,逐步活跃炉缸中心,炉况恢复了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8.
孙力 《山西冶金》2023,(2):128-129+199
达钢5号高炉炉缸冻结,出现气流分布不均、长期炉况失常问题,甚至严重到需要非均匀性调节风口,针对此情况,对高炉进行了非均匀调节风口恢复炉况实践。恢复过程中,炉缸冻结不具备正常休风条件,通过坚持中心、边缘两道气流,保证高炉顺行,然后逐步开风口加风,待炉缸运行状态逐步好转,炉缸活跃程度具备正常休风条件后,休风非均匀性调节风口;复风过程中,坚持中心、边缘两道气流,确保高炉稳定顺行,待达到一定强度以后运行一段时间,观察下部非均匀性风口调节是否适合高炉生产需要,再逐步进行上部调节,使高炉实现高强度、长周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9.
我厂两座100m~3高炉,先后在七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和七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开炉,两座高炉均系北京钢铁设计院58设计版,属瘦长型。开炉初期炉况基本顺行,一月左右以后由于我厂焦炭强度差、矿石粉未多以及其他原因,炉况逐步恶化,炉缸堆积,悬料塌料频繁,特别是5~#高炉,每天几乎靠坐料下料,有时还出现顽固悬料,料坐不下,操作相当困难,采用各种装料制度,更改风口直径,均无剂于事。当炉缸堆积采用萤石洗炉,也只能暂时好几天。七三年我们试喷煤粉,在喷吹期间炉况有所好转,但一旦停吹,炉况又转  相似文献   

10.
炼铁厂3#高炉在炉役后期特护阶段,冶强控制下来以后,经常悬料,炉况不能长周期顺行,通过缩小风口,调整装料制度,维持了基本顺行,为后期的安全生产和护炉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周成林  吕春龙 《中国冶金》2021,31(11):49-53
通过对水钢 2 500 m3高炉炉缸堆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炉缸堆积治理过程进行总结,在优化装料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开放中心和稳定边缘煤气流、增加中心焦比例、缩小中心焦角、加组焦、提炉温、堵风口、改用长风口以及用锰矿和萤石洗炉等措施,使高炉生产逐步恢复正常,技术经济指标改善。  相似文献   

12.
刘德军 《钢铁》2016,51(10):78-83
 在对鞍钢焦炭质量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焦炭强度、热态性能、化学组成、粒度及质量波动等对高炉冶炼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对高炉风口焦炭的实际取样与研究加以验证,指导高炉操作实践;同时,系统地掌握焦炭质量、焦炭质量对高炉冶炼的影响、焦炭质量的评价方法等;尤其是利用“风口取样”,掌握焦炭在炉内的变化规律和炉缸工作状况,为高炉操作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焦化厂低成本生产出符合高炉运行要求的焦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恢复炉况及探讨超大型高炉冶炼规律,对首钢京唐公司高炉进行了风口焦炭取样分析,研究了其入炉焦炭热强度与焦炭反应性、焦炭冷强度与焦炭耐磨强度之间的关系;探明了风口焦炭的粒度、劣化度及渣铁滞留量;探索了渣铁滞留量与渣铁体积、风口焦炭粒度、煤比及炉渣二元碱度的关系;分析了炉缸径向焦炭粒度分布、风口前高透气性区长度、炉缸透气性等;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高炉操作建议并得到应用。实践结果表明:风口焦炭取样分析可以作为高炉操作调整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崇钢505m3高炉配吃高硫块矿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保持合理炉型、提高上部煤气利用、适当提高炉渣碱度、保证焦炭质量条件稳定(尤其是降低焦炭中硫含量)、加强筛分改善人炉粒度组成、选择适宜的送风参数保持炉缸长期均匀活跃、提高工长操作水平等是提高脱硫效率的主要手段。通过选择恰当的原燃料配比、适当的风口面积、重视高炉日常调剂操作、提高焦炭质量等手段应对。  相似文献   

15.
李红  齐俊茹  刘士朝 《甘肃冶金》2012,(3):39-40,43
对唐钢4#高炉近期风口大量破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风口破损的主要原因是焦炭质量波动、炉缸不活、热制度及造渣制度波动以及送风后慢风时间较长所致。通过提高焦炭质量改善炉缸工作状态、改变出铁制度等措施均可预防休风时的风口大量破损,从而为后续炉况恢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卢瑜  杜屏  常李  周大勇  张国良 《中国冶金》2022,32(10):82-88
沙钢2号高炉经过炉役初期2年多的强化生产后,面临炉缸侧壁温度升高和技术经济指标逐年下滑的难题。结合理论公式和实际生产经验,分析了料柱透气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炉缸活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钛矿分级护炉的措施。实践表明,通过稳定焦炭用料结构、稳定焦炭质量、加强槽位管理、加强筛分管理来把好原料关,同时提高顶压降低煤气流速,可以提高料柱的透气性,为鼓风动能的提高创造条件;通过缩小风口面积、增加风量可以提高鼓风动能;通过炉渣镁铝比的精细化控制可以改善炉渣黏度,从而提高炉缸活性。同时,适当结合钛矿分级入炉,实现了高炉炉役后期炉缸侧壁温度的下降和技术指标的回升。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炉缸内焦炭存在性状与炉况运行状态之间关系,采用炉内径向取样技术,通过对不同大型高炉炉缸区域所取焦炭的堆积程度、粒级存在状态、自身成分与结构以及热态性能等进行检测与分析,并统计出此阶段高炉运行指标,回归出炉缸焦炭存在状态与炉况运行指标间关联性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炉缸内焦炭粒度每增加1 mm,约可提升喷煤量4.66 kg/t,降低燃料消耗4.77 kg/t,同时大型高炉要想获得较好的运行效果,死料柱内的渣、铁滞留量还应严格控制在45%以内。这也验证了良好高炉运行状态下,除应选用优质原燃料入炉,用以减轻炉内焦炭熔损程度,强化料柱功能外,还应在操作中贯彻以风量及风压为优先调剂举措,用于改善炉缸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18.
卢瑜  杜屏  常李  周大勇  张国良 《中国冶金》2006,32(10):82-88
沙钢2号高炉经过炉役初期2年多的强化生产后,面临炉缸侧壁温度升高和技术经济指标逐年下滑的难题。结合理论公式和实际生产经验,分析了料柱透气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炉缸活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钛矿分级护炉的措施。实践表明,通过稳定焦炭用料结构、稳定焦炭质量、加强槽位管理、加强筛分管理来把好原料关,同时提高顶压降低煤气流速,可以提高料柱的透气性,为鼓风动能的提高创造条件;通过缩小风口面积、增加风量可以提高鼓风动能;通过炉渣镁铝比的精细化控制可以改善炉渣黏度,从而提高炉缸活性。同时,适当结合钛矿分级入炉,实现了高炉炉役后期炉缸侧壁温度的下降和技术指标的回升。  相似文献   

19.
针对莱钢2号1 880 m~3高炉炉役后期生产特点,2013—2015年逐步采用了加长风口、优化布料制度和球团、生矿及焦丁平铺的技术措施,达到了稳定炉况、优化指标的目的。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加长风口长度有利于活跃炉缸中心,但需要上下部制度的配合;焦丁平铺后布在靠近炉墙位置,有利于改善边缘矿层的透气性,改善边缘矿石的还原,促进边缘气流的稳定和炉体软水水温差的稳定,有利于降低炉体热量损失,进而有利于降低高炉消耗。  相似文献   

20.
莱钢2^#1880m^3高炉在无计划休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复风后采取了提高炉缸热量、控制好风口火焰温度及抓好炉前出铁等措施,大大缩短了高炉的恢复时间,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