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和夫人张行言并不是陈俊愉先生直接授课的学生,但从1956年结识先生起,至今半个多世纪,先生和我俩之间的关系情同师生。先生毕生治学严谨、刚直不阿,永远是我俩学习的楷模。先生对我俩的教诲从未间断,如果说我俩在荷花和梅花的研究工作上有些许成就,那均离不开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先生的深情厚谊令我俩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2.
《中州建设》2008,(23):56-59
陶善术,字子美,号怀农痴人,1946年生,河南武陟人。擅长山水和花鸟画,师从董寿平先生、何镜涵先生、张凭先生、卢光照先生,后得益于权希军先生、肖劳先生、肖琼先生、韩文来先生教诲,技艺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前不久,"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创基金")在深圳举办新闻发布会,十位"创基金"理事会理事:邱德光先生、林学明先生、梁景华先生、梁志天先生、梁建国先生、陈耀光先生、姜峰先生、戴昆先生、孙建华先生及琚宾先生一同到场,向现场媒体介绍有关基金会的理念、宗旨及未来计划,更分享各自对基金会和中国室内设计界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4.
刘克成     
正在西建大学习工作40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李觉先生。先生出生在上海,早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我校城市规划学科的创始人。李觉先生思维清晰、治学严谨,我自大学四年级认识先生,为先生所倾倒,拜在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以后留校跟随先生教学、研究和设计至今。先生于我,不仅仅是授业,包括教我做人做事。先生目光远大,坦荡无私,毕生精力致力于学院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20余年,建筑学院的办学思想、教学体系建设无不为先生所主导。1990年先生指导学生在国内首获国际建协(UIA)大学生设计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在我看来,李觉先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就是建筑学院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Z2)
<正>王力先生名重中外,根系白州,县城西郊的岐山坡有先生故居焉。故居烙印一方水土对先生成长的哺育,凝聚先生对故土家园和祖国民族文化的深厚情结,涵蕴先生学术事业的风采和魅力,是中外人士学人追思和缅怀先贤的宝地。具有凝重的历史文化意义。中共博白县委、博白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王力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在海内外的影响。曾两度着手其故居的修复。1985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1)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精妙的细节描写是本文最为主要的写作特色。但是,文中一些细节被读者轻视或遗漏,诸如一张照片、两处地名、三次写书。抓住这些细节,联系作者境遇和上下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感佩于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动于鲁迅先生的爱国赤诚。  相似文献   

7.
仲德崑 《新建筑》2015,(3):141-142
<正>1月15日,噩耗传来,张良皋先生于14日与世长辞,享年92岁。数月前在武汉见到先生,还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精神矍铄,乐观如常。不想今日竟驾鹤西去,天人两隔,再想与先生探讨建筑和文化,红学与收藏,竟成奢望,不禁唏嘘。1月1 8日,专程从深圳赶到武汉参加先生葬礼,以期送先生一程。唯望先生一路走好,期许在另一个世界里,先生仍可以纵横捭阖,天马行空,遨游在思想和文化的空间。18日清晨,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内外人潮涌动。先生的亲朋旧友,学生故交,各界人士,济济一堂,缅怀先生的生前风采,告别先生别时仪容,表达对先生的哀思和敬爱之情。在大厅之外,见一男  相似文献   

8.
钟纪刚 《室内设计》2013,28(5):110-110
今年是唐璞教授诞辰105周年及逝世8周年。作为先生的弟子,尽管先生已仙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与谆谆教诲却依然清晰地萦绕在我的脑海,回荡在我的心田。每每念及先生,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记得刚人校时,唐璞先生就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他风度翩翩的学者气质和大师风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学后,与唐璞先生的接触日益增多,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先生渊博的学识,以及朴实无华的为学为人之道。1985年,我考取了国家教委的出国研究生,有幸成为先生的弟子,在得到先生的直接教诲后,我更深地感受到了先生学问的高深,情操的高尚和人品的伟大。出国之前,我有空就去拜访先生。先生总是以他慈爱、谦和、朴实的语言与我聊天交心,对我器重有加,关爱有加,鼓励有加。这些近距离的接触也使我对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大学本科毕业我就离开了京师,有缘和周维权先生接触的机会实在不多,但仅仅几次接触,己令我极为钦仰,深感先生的作为非极有修养的大家而不能为。1979年我考上了北林的外国园林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是郦芷若先生和程世抚先生,借到清华听课之机也曾数次叨扰周维权先生和陈志华先生。1980年底开始准备论文,最初打算写圆明园西洋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142-143
<正>一、冯友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干春松(以下简称"干"):我记得您就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吧?您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均有很大的建树,与你长期跟随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等前辈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吧?牟钟鉴(以下简称"牟"):是这样,我跟冯先生读研究生。我做研究生的那一年就  相似文献   

11.
朱自煊 《华中建筑》2000,18(1):12-12
今年是建筑史学著名学者刘致平教授诞生90周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我就曾受业于先生。那是在1947年春,我们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大一的下学期。受系主任梁思成先生邀请,刘先生与莫宗江先生从四川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来北平,执教于半年前刚刚新建起来的建筑工程系。同行的还有罗哲文先生和纪玉堂先生。此后近10年间,与先生朝夕相见。先是师生之谊,毕业留校后又与先生一同执教。因常去西院他们家就教和师母以及他们的独生女儿康龄也都很熟。至今已50多年了,先生谢世也己3年多,但他音容笑貌,犹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梯》2007,18(14):22-23
5月11日,新加坡电梯协会Ong Chong Ping先生;新加坡建屋局Goh Mun Choon先生和Wong Mei Ling女士;新加坡盛邦科技有限公司Kwang Cheok Sen先生、Nah Hup Tng先生、Khor Gin Hua先生和Ho Ann Ching先生,EM服务有限公司Kwek Cheng Hwa先生一行8人参观访问了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ETEC)。陪同新加坡访问团一起访问NETEC的还有沈阳博林特电梯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的贾嵘先生。NETEC马培忠和王衡副主任接待了新加坡参观访问团。  相似文献   

13.
杨颋 《南方建筑》2010,(2):60-63
在筹办《在阳光下——岭南建筑师夏昌世回顾展》的过程中,对曾育秀女士、蔡德道先生、胡荣聪先生、陆元鼎先生、魏彦钧先生、刘管平先生、何镜堂先生、吴庆洲先生、龙可汉先生、莫京先生的访谈录,许多信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4.
李晓峰 《新建筑》2015,(3):144-146
<正>我们深切爱戴的,这位总是把知识和快乐同时带给弟子们的老顽童,还是走了!这是当我得悉先生仙逝的消息时,内心涌出的一句话。其时,我尚在美国访学,无法参加先生追悼会,不能送先生最后一程,痛心难过,无以言表。接下来的日子,脑子里时时浮现先生笑貌音容,那么清晰,那样真切。2014年,就在我出国前不久的6月,先生还出席了由83级校友捐赠的纪念雕塑《大匠之门》揭幕仪式,就在系馆前的那片樟树林间,他还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谁料,那竟是我和先生见的最后一面!开蒙恩师先生与我有一些特别的师生之缘。凡听过先生  相似文献   

15.
2006上海·汉堡生态建筑展是由上海和汉堡两座友好姐妹城市共同发起、合作举办的项目。此次生态建筑展旨在提升整个社会对生态节能建筑理念和技术的认知,进一步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建设更美好的城市。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先生,汉堡市参议员Mi c h a e l F r e y ta g先生,汉堡市环境与城市发展局局长Joac him Male cki先生,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韩爱兴先生,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副司长尚春明先生,上海市世博协调局副局长黄健之先生,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陈祥麟先生等参加活动的开幕式。本次生态建筑展期间集中展示了9个…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16日,德国bauma2013展会第二天,巴西技术设备和维修协会(Sobratema)举办了新闻发布会。Sobratema会长Juan Manuel Altstadt先生、副会长Mário Humberto Marques先生、Paulo OscarAuler Neto先生、Jonny Altstadt先生、Sobratema秘书长Ralf Wezel先生及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董事总  相似文献   

17.
王秉洛 《中国园林》2003,19(9):70-71
日本友人平野侃三先生告知佐藤昌老先生高龄仙逝的消息时,十分惋惜佐藤先生只差两个月不满一百岁,称佐藤先生是一位巨人,毕生树立的丰碑,在日本,在国际为园林界所公认。佐藤先生对中国文化、中国园林怀有深厚的感情,有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园林界的人士关怀备至。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去世,不由引起由衷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回忆接受佐藤先生教诲的几件事,作为对先生的悼念,也对先生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所作的努力作一记载。第一次见到佐藤先生是1994年8月。中国公园协会成立前应邀派团去日本访问。虽然其成员都是各大…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4)
<正>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声学学报》原编委、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与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教授沙家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5月14日15时18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沙家正先生,1930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温州。1950年夏,先生只身从浙江温州乘乌蓬船沿瓯江赴上海赶考,同时考取了唐山铁道学院(北方交大)和南京大学。因顾念家中老母,先生选读了离家近些的南京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曾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指定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王子昌先生的传承人选进行培养,选修了一些地球物理和地质方面的课程。后因王子昌先生调往北京大学,先生的专业方向也改回到物理专业。1953年,大学三年级时,因国家急需和成绩优秀,先生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  相似文献   

19.
《建筑师》2004,(3)
林徽因先生(1904—1955)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建筑学家,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她为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贡献了毕业的精力。林徽因先生协助梁思成先生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对我国的建筑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她与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立了活跃而严谨的学术氛围,这一氛围今天已经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传统和重要精神财富,并激励着清华建筑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成长。2004年6月10日是林徽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清华大学主楼举办了以“建筑师林徽因”为主题的林徽因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林徽因先生的子女、亲友和她在清…  相似文献   

20.
2013年9月24日,日本建筑师协会的古市徹雄先生和张增辉先生在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对伊东丰雄先生进行了采访。希望通过这篇长达两万字的访谈将伊东先生的建筑师全貌呈现给中国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