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电源管理、CAN通信、信号处理及电磁阀驱动等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并针对某款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设计了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HCU)的硬件系统。硬件在环仿真结果表明,HCU硬件系统响应速度快、实时性强,能够准确、有效地控制发动机和电机等对象,实现能量管理和动力分配,完成各控制器之间的通讯,满足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航空发动机试验设备适应多种型号发动机,达到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文中以某发动机试车台的进气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六西格玛设计方法。利用六西格玛设计方法对试车台进气系统开展了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设计优化和设计验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面向成本的设计理论(Design For Cost-DFC)、价值工程理论(Value Engineeing-VE)、六西格玛设计理论(Design For SIX Sigma-DFSS)等设计方法,结合在企业新产品开发流程设计及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种集成VE和六西格玛设计流程的面向成本的全寿命周期新产品研究开发系统解决方案DVSS(Design for VE and SIX Sigma).DVSS是适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和解决方案,对于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化、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新  张桂香 《中国机械工程》2012,23(12):1496-1501
利用状态相关Riccati方程(SDRE)方法对汽车线控转向系统控制器进行研究。通过车辆动力学和轮胎模型,建立线控转向系统的状态相关系数结构(SDC)方程;针对动力学方程具有高度非线性的特点,设计了基于SDRE方法的控制器;最后采用θ-D方法对SDRE控制器进行求解,以提高计算效率并保证足够的控制精度。实验平台仿真结果表明:采用SDRE方法设计的线控转向系统控制器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可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并减少电机能量消耗等。  相似文献   

5.
五菱柳机     
正公司简介ABOUT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简称:五菱柳机)是广西汽车集团核心子公司,始建于1928年,是广西第一家机械制造企业,被誉为"广西机械工业摇篮"。目前公司产品涵盖6大平台汽油发动机、新能源动力总成及其零部件。主要产品有1.0L-2.0L黄金排量国六汽油发动机、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插电式混动系统、48V微混系统、增程器等,是国内产品品种丰富、型谱完整齐全的动力总成供应商。  相似文献   

6.
结合塑件齿形锁紧结构优化项目,阐述了六西格玛设计的工具和方法.通过应用SIPOC模型、产品质量屋模型和试验设计分析等,确定了关键设计因子和预测公式,并证明设计满足六西格玛生产能力的要求.采用的方法具有通用性,对同类产品的六西格玛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岫云  李平 《机械》2011,38(1):40-45
实施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比单纯实施精益改进项目或六西格玛项目更复杂,目前还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此,在明确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管理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对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实施流程(DMAICⅡ)的分析,建立了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管理的一般模式,并开发了该管理模式下的原型系统,为现代企业实施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提供了一套新的解决方案,有...  相似文献   

8.
衍射光栅刻划机微定位系统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衍射光栅刻划机开环控制的定位精度不能满足指标要求的问题,在刻划机已有的状态和结构下,设计了微定位系统的控制器。首先,介绍了衍射光栅刻划机,分析了微定位系统及其定位精度指标。然后,运用系统辨识的方法,设计了微定位系统的扫频实验,建立其数学模型。接着,提出了在已有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实际测量数据和MATLAB/Simulink软件仿真试凑来设计控制器的方法,并设计了满足精度指标要求的控制器。最后,将设计的控制器应用于微定位系统并进行模拟刻划实验,实验结果可知:所设计的微定位系统控制器定位精度基本满足指标要求,其中峰-峰值小于40 nm,RSM值总体略大于2.8 nm。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48V微混系统研发中,如何利用现代设计手段高效实现控制策略设计并达到较好节油效果,一直是行业内关注重点。基于此,采用CRUISE仿真工具对基于通用雪佛兰的K218型48V微混系统开发项目中的车型进行了系统建模,并完成控制策略设计。经过仿真实验,并和实车测试验证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车辆模型准确,以此为基础所设计的控制策略有效,可节约8.6%的油耗,达到了业界较高水平,证明了利用CRUISE平台对48V微混系统设计开发有效性,可对相关系统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静力单轴试验机(试验系统)控制器的基本要求、设计控制器需注意的问题、检测控制器时应考虑的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TRIZ和六西格玛设计(DFSS)融合研究多停留在用TRIZ解决DFSS过程中存在的冲突,以及工程问题求解过程中关键问题无法识别的问题,急需将TRIZ与DFSS深入融合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论证了TRIZ与DFSS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选取了DFSS的DMADV流程进行TRIZ工具的集成,构建了融合框架并阐述了其中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定义阶段是TRIZ和DFSS的重点融合阶段,提出了融合路线和实施步骤,并用柴油车辆供油系统设计实例加以验证。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可实施的TRIZ与DFSS融合创新方法,可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实现多方法融合创新应用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6σ设计的流程管理模式和并行设计技术路线,将质量工具和设计方法融合在6σ设计的流程之中,提出了6σ设计的集成框架。结合项目管理的思想,应用过程管理技术和企业信息建模技术进行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关键问题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S模式的数字化6σ设计平台。实际应用的结果表明,6σ设计的数字化平台可实现对多项目的集成化和动态管理,优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从而降低设计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DFSS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DFSS设计的特点和设计流程出发,对如何把DFSS设计应用于汽车电子产品设计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一个整车控制器设计实例详细地说明了DFSS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开发中的应用,设计结果表明,利用DFSS进行汽车电子产品设计不但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产品的成本。应用实践表明,DFSS设计方法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竞争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李伟  吴春宇  马振海 《广西机械》2013,(11):131-134
通过对六西格玛设计(DFSS)方法的研究,应用KANO模型、质量功能展开QFD、普氏概念选择、稳健评估、稳健优化、正交列表等工具,确定了关键设计因子和预测公式,最终优化了设计参数,成功地解决了某车型底盘紧固件的滑牙问题.这样的设计思想可以推广到其他项目的同类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车型扭杆弹簧的原设计方案,运用DFSS流程,在建立CAE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扭杆性能的多种因素,提出了18种备选的改善方案并从中找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优化后的设计方案不仅消除了原设计方案的断裂风险,还提高了扭杆5%以上的使用寿命,减少了10%的质量;同时也证明了DFSS在汽车零部件质量改善领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承载式皮卡车身结构,定义了后减震器安装点的动刚度要求.针对承载式皮卡特殊断面,提出加强Y向动刚度的概念形式,通过普式分析选取结构形式,并使用六西格玛设计工具对车身结构进一步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动刚度要求的同时,实现了车身结构的精益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六西格玛设计(DFSS)的研究及应用概况,指出了DFSS在新产品设计中缺乏实现方法和工具的问题。在介绍了质量功能展开(QFD)、功能-行为-结构(FBS)映射和定制试验设计(CDOE)后,提出基于三者集成模式(QFC)的DFSS方法体系,并分析和介绍了该方法在新产品设计中的流程及重点。最后,以一个新产品设计实例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综合受力变形的薄壁零件公差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李娜  费朋伟  李悦 《机电一体化》2013,(11):43-47,59
为了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计算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将有限元分析和公差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薄壁零件的公差设计。根据实际工况下薄壁零件的受力,对详细设计阶段的薄壁零件系统进行静态有限元分析,并将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带入公差分析,检验实际工况下的薄壁零件的尺寸公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识别出影响实际工况下车门配合最敏感的因素,选出最优方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该种方法获得的设计方案,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车门品质,在达到产品性能要求的同时使设计的目的性更强,并缩短了设计的周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现代常用三面钻组合机床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主控设备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并完成了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该控制系统具有稳定性高、适应性强、成本低等优点,经模拟调试,完全满足相关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双DSP和FPGA的导航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良庆  宋开臣 《机电工程》2010,27(5):38-40,55
机电技术的发展为惯性测量系统的大量应用奠定了基础。针对深海导航应用场合,为了提高深海惯性导航的精度和实时性,设计了基于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捷联惯性导航计算机,成功构建了低成本、小型化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INS)。重点描述了双DSP和FPGA导航计算机的硬件设计思路。扼要介绍了系统软件的框架结构。与目前大多数的惯性导航系统相比,该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适用于运算复杂的嵌入式惯性导航系统。实验室车载实验结果证明了上述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