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贺兰山汝箕沟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到中侏罗世末期,属大陆裂谷玄武岩,反映了贺兰山地区当时处于裂谷的沉积环境.贺兰山地区中生代早中期的沉积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相一致;贺兰山盆地沉积物源、古水流资料及其西麓小松山滑覆构造特征均显示贺兰山盆地是一个更靠近北部边缘、由西向东地势平缓降低的更大沉积盆地的一部分.现今的银川地堑当时也并不是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分割.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生代早中期贺兰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一系列中小尺度的板内走滑断裂,断裂带油气富集,但断裂空间结构、断裂演化及其对断控缝洞型储层的控制机理尚不明确。以富含油气的顺北1号断裂与顺北5号断裂为研究对象,对走滑断裂垂向构造样式、平面分段样式、空间结构开展系统研究,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深入探讨了走滑断裂构造变形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重要构造变革期及岩性特征将顺北地区古生界地层划分为6个构造层,提出走滑断裂在不同构造层具有"分层变形、分段演化"的构造变形特征。顺北1号断裂垂向构造序列相对简单,深层线性走滑断裂平面分段数少,断裂纵向空间结构组合较简单;顺北5号断裂垂向构造序列复杂,发育一套膏盐岩滑脱构造。"分层变形、分段演化"的构造变形导致断层空间结构复杂,同时走滑断裂在不同构造层中的构造样式对断控缝洞型油气藏成藏要素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在平面分段、纵向构造、活动强度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顺北1号断裂和顺北5号断裂油气差异富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塔西南铁克里克构造是发育于昆仑山前的一逆冲推覆构造,该构造在组成结构、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强度方面均有明显的分带性,可分为锋带、中带、根带及后缘带、前缘带。锋带以一系列逆冲断层束组成叠瓦扇为主要变形特征,局部发育双冲构造和飞来峰;中带以发育透入性板劈理和斜歪、倒转褶皱为其主要特征,局部见滑劈理和无根褶皱及石香肠构造;根带发育宽达1km的韧性剪切带,其内发育糜棱面理和伴生的A褶皱、鞘褶皱。研究表明,铁克里克逆冲推覆构造是由于志留纪-泥盆纪古中昆仑岛弧与塔里木地体南缘的碰撞拼接作用,造成塔西南的南向A型俯冲,于泥盆纪-石炭纪开始发育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的确定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地震反射特征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确定了鄂尔多斯地块西部南北向基底拆离形成的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脱构造。它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滑脱面以上有多层平行反射,不出现逆冲推覆前缘带复杂变形造成的杂乱反射;在平面上拆离滑脱构造与周边构造有明显的不协调性;它是在晚侏罗世地块西部大规模的东西向逆冲推覆所造成的南高北低的构造背景下,因重力作用沿T9界面附近的煤系地层由南至北拆离滑脱形成的,在东、西、北均以断层与周边相接,为一外来岩席构成的复武向斜,构造变形相对简单。在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强烈变形区,因重力作用导致从南至北的拆离滑脱,形成了构造变形相对简单并且完整的石沟驿复向斜覆盖在原地岩席之上,这对该区构造演化史研究及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盆地东部泥页岩为例,在野外地质研究基础上,运用岩石力学实验、光弹物理模拟和有限元数学模拟等手段,结合水力压裂开发统计资料,开展了泥页岩构造裂缝形成演化研究。研究认为,泥页岩沉积韵律发育,先存薄弱面密集,不均质性强烈。泥页岩层面是裂缝优先发育的结构面,控制了裂缝的形成和发育演化特点。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当遇到泥页岩层面时,应力方向发生调整,压应力趋向平行薄弱面,张应力趋向垂直薄弱面,从而引起薄弱面开启,优先发育顺层缝。当顺层缝不足以调节构造变形时,发育切层缝。不同构造变形部位泥页岩裂缝分布特征差异性明显,可以划分为背斜顶部高角度缝发育区、切层缝向顺层缝扩展区、滑移转换区、切层缝向顺层缝爬移区和向斜底部高角度缝发育区5个区。同时提出在针对构造高点勘探时,多套盖层的叠置是有利条件。在针对储层甜点勘探时,裂缝发育和扩展是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与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交接部位,具有NE分带、EW分段的变形特征。龙门山北段逆冲推覆带是以出露轿子顶杂岩和唐王寨向斜为典型特征;推覆-滑覆带变形强烈,地表主要为一系列NW往SE的叠瓦推覆体,地腹发育双重构造;而前陆坳陷变形较弱,地表主要为SE倾伏的单斜,地腹则发育断层相关褶皱。通过构造物理模拟认为:1)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受力边界主应力与断裂走向间的锐夹角为70°,为羌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共同挤压所形成;2)构造变形样式上后缘为基底卷入式背冲型断层组合,前缘为前展型叠瓦式组合,断层向上延伸受下侏罗统滑脱层限制;3)构造具有3个阶段的变形过程,早期须家河组三段晚期的挤压作用产生叠瓦状断层,中期遂宁组沉积期和晚期白田坝组沉积期发生同沉积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落实中—深层构造圈闭,寻找大型油气田,通过构建二维构造剖面,开展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模型,厘定了构造活动时间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南缘经历晚侏罗世和中新世2期变形,晚侏罗世发育走滑断层,形成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和齐古—南安集海走滑断裂带,属于准噶尔盆地周缘中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中新世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南缘西段新生代背斜叠加在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之上,高探 1 井钻探证实古构造上覆发育的背斜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南缘中段发育3排逆冲断层和叠加褶皱,中、下组合是油气勘探重要目标。南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扩展,齐古断褶带和盆地深层褶皱形成于中新世初期(23 Ma),霍玛吐断层发生在中新世末期(7 Ma),呼图壁背斜和卡因迪克背斜形成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8.
桩海地区是沾化和黄河口凹陷的结合部,特殊构造的位置造就了该区复杂的构造特征。本文在系统分析地震及钻井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其走滑和挤压构造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该区印支期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要特征;燕山期发育大型走滑构造,伴有挤压构造;喜玛拉雅期以拉张和走滑构造运动为主,局部有挤压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西缘以中宁—中卫走滑断裂带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大构造体系:北部为基底卷入的冲断体系,南部为盖层滑脱的逆冲推覆体系。北部冲断和南部推覆体系构造线方向均呈反“S”型。在中宁—马家滩北、横山堡南—带存在的转换带,是燕山期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右旋扭动、北部冲断体系左旋扭动的结果。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具有双层地质结构,以石炭—二叠系煤层为滑脱面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发育中新生代的表皮褶皱,构造变形强烈,断裂和局部构造圈闭发育,具备形成油藏的生储盖组合;下构造层发育逆冲推覆体下盘古生界构造,断裂不发育,褶皱一般比较宽缓,是受被动挤压形成的原地隆起,具备形成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区的勘探有利区带及勘探方向,希望能对类似盆地的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下扬子苏南区重磁资料的计算机处理结果,结合其他有关资料,提出了该区重磁场若干特征及其反映的上地壳层带构造特点的初步认识:1.重磁场表现的一系列正负相间的异常条带,沿不同走向的重磁异常梯度带,异常轴向的突然改变、扭曲等特征,说明该区发育了数条北东向及北北东向复式背、向斜褶皱带以及北东向,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西向四组不同构造旋回期形成的断裂构造带;2.从重磁场强度分布、物性特征揭示与褶皱、断裂构造带伴生发育了不同层位、不同深度、不同走向的逆冲推覆构造及局部滑脱构造;3.全区上地壳显示三层特点:即基底构造层、含油气构造层、披覆构造层。   相似文献   

11.
李兴才  杨若义 《石油学报》1987,8(4):102-108,124
套管变形是指油水井套管的变形或错断现象,它是一种与注水有关的诱发事件,与注水诱发地腿有许多类似之处. 观测资料表明,套管变形与注水特别是注水压力有一很密切的关系,不注水不发生套变,注水压力提高时,套管变形速率随之增高,并且套管变形主要集中发生在青山口一段泥岩(b1)的底部,该段泥岩的特点是,不仅层理发育,而且近直立的宏观裂隙的线密度也最高.进人泥岩中的高压注人水,以及它的浸水软化效应,使之成为强度上的软弱带.变形套管除其涝截面变形之外,抽线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相对位移,表明套管变形主要是受剪切作用的结果.本文提出了岩体沿上述泥岩中的层理面的滑动可能是扶余油田套管变形的一种机制,并用以对主要观测结果作了初步解释.上述层理面上的外加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远比摩擦系数小,所以,如果不注水甚至不高压注水岩体是不会发生滑动的,因而也就不会有套管变形问题.本文得出的使岩体开始滑动,也即大盘发生套管变形的临界孔压为66~76巴.  相似文献   

12.
伸展构造区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辽河盆地雷家沙四段白云岩储层为例,研究了伸展构造区低渗透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根据裂缝的分布形式,可将储层中的裂缝分为层间裂缝、穿层裂缝和顺层裂缝3种类型,其中层间裂缝的分布严格受白云岩控制,与层面垂直,并终止于层面上,而穿层裂缝呈高角度与层面斜交,在剖面上,单条裂缝呈现"平面"式、"铲形"式和"坡坪"式分布,多条裂缝呈"堑垒"式和"多米诺"式等组合形式,即表现出与区内伸展正断层相一致的分布特征,它们和正断层一起构成了区内伸展构造从大到小、从宏观至微观的完整构造样式。储层中裂缝的分布受岩性、层厚及断层等因素的控制。在白云岩储层的泥质夹层中,由于穿层裂缝及顺层裂缝发育,它们相互沟通,并和白云岩中的裂缝一起构成了储层中三维裂缝网络系统,使泥质夹层不起真正的隔层作用,可划分为准储层,从而使该白云岩油藏具块状特征。在伸展断层附近,断层上盘的裂缝较下盘更发育,并表现出较好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储层岩石的层理构造产状将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分为变形层理混积岩岩层、水平层理混积岩岩层和块状层理混积岩岩层3种类型.对各类岩层的成因、组成、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分布的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类型的混积岩层对应3种沉积环境.岩层的岩石类型组合决定了储层岩石的微结构构造,而微结构构造决定了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裂缝发育程度,进而决定了储层的物性.变形层理混积岩岩层的储层物性最好;水平层理混积岩岩层次之;块状层理混积岩岩层储层物性最差,这种储层必须配合以发育的构造裂缝才有实际意义.本区储层的含油气性与储层的岩性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通过层理构造、岩石颜色、粒度分析、颗粒结构、测井相以及单井相的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地区长61层段主要为河湖交汇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体系,物源方向为北东向。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砂坝有利储集相带是油藏形成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露头勘查和岩心观察描述,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风暴沉积的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表明,风暴岩的岩性以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缺乏粗粒沉积,沉积构造主要包括截切构造、"V"字形泥砾、泥岩撕裂屑、冲刷面、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风暴沉积序列在垂向上具备"似鲍马序列"的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底面侵蚀构造段(A段)、平行层理段(B段)、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段(C段)、浪成沙纹层理段(D段)、波状层理段(E段)和泥岩段(F段)。沉积序列主要包括5种类型,其中Ⅰ型的层理构造(A段-F段)发育齐全,Ⅱ型缺失丘状和洼状层理段、Ⅲ型缺失平行层理段、Ⅳ型缺失底面侵蚀构造和平行层理段、Ⅴ型仅发育浪成沙纹层理、波状层理段和泥岩层段。志丹-富县地区半深湖相的主要物源来自其NE方位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根据风暴岩的沉积特征和搬运距离,可将志丹-富县地区发育的风暴岩划分为近源型和远源型2种类型。风暴岩的发现完善了志丹-富县地区沉积体系和沉积演化的认识,并可为古纬度与古环境的恢复、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依据,拓展志丹-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勘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盆地涠洲组复合扇体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部湾盆地下第三系涠洲组的层序地层可分为 3个超层序和 9个三级层序,复合扇主要发育于涠洲组下部超层序 1的层序 2和层序 3低水位体系域。岩性较粗,主要有块状混杂砂砾岩,具递变层理的含砾砂岩及中粗砂岩、块状层理砂岩、具交错层理的砂岩、具波状或变形层理的粉砂岩及水平纹理的泥质岩、典型浊积岩等岩相。在分布上和形态上主要由低水位沉积期重力流水道、辫状河道成因形成的扇朵叶体互相叠置而成,具有牵引流及重力流成因的双重特点。扇体由碎屑沉积物自湖边缘斜坡向湖盆逐步进积,自下而上形成远端扇、中部扇和近端扇的沉积序列。测井曲线为高、中幅指形或齿形及齿化箱形和钟形,地震反射呈丘状凸起。复合扇处于湖相生烃泥质岩的包围之中,具有非常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且物性较好,常形成地层圈闭或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质构造图及岩心描述资料对塔中地区东河砂岩含砾砂岩亚段的倾角测井资料进行精细处理,确定出适合研究区的长相关和短相关处理参数。基于这两项参数,确立了平行层理、低角度斜层理、中角度斜层理、波状层理、爬升波纹层理、浪成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块状层理等8种层理类型的倾角响应模式。据此开展研究区单井沉积构造解释,并结合相关的沉积相背景研究,建立了滨岸相临滨滩、临滨凹槽、临滨坝、前滨坝、前滨凹槽及前滨滩等6种沉积微相的层理组合模式,最终精细划分沉积微相。这种方法充分发挥了倾角测井分辨率高的优势,提高了解释的精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柴窝堡凹陷锅底坑地区上二叠统下部自下而上分为乌拉泊组和井井子沟组,属海陆交互相砂泥岩沉积。乌拉泊组见竹叶状卵石砾岩(竹叶灰岩),厚2m;井井子沟组分布有陪源砂与内碎屑、鲕粒组成的混积岩层和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砂岩层。它们是高强度水流和波浪作用下形成的风暴事件县,具有特征性的原生沉积构造,如丘状层理、金尼亚(Kinneya)构造。本文对此风暴事件层进行了背景沉积描述,指出了生成环境及其生态分布和对油气生成、储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裂缝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濮凹陷中生界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等因素的控制作用,储层中发育不同规模的裂缝系统,它们不仅提供了储集层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且提供了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通过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具有节理型裂缝和断层型裂缝2种类型,此外还有与层面近平行的成岩裂缝。在纵向上,该区以二马营组2砂组裂缝最发育,其次是二马营组3砂组和二马营组1砂组,而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的发育程度明显变差。在横向上,裂缝沿地垒构造高部位呈带状分布,其中“人”字形和“入”字形构造样式的裂缝发育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