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商品名:特比澳)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以来确诊的经化疗初次缓解后巩固化疗的各类急性白血病45例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化疗结束后24h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U,每日1次,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措施处理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检测≤20×109/L,可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动态监测血小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观察特比澳治疗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早于对照组;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化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轻微,仅个别出现发热、寒战、肌肉酸痛或头晕。结论: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4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组和白细胞介素-11(IL-11)组。rhTPO组25例,皮下注射rhTPO(15000U/d);IL-11组23例,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11(1.5m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 rhTPO组血小板恢复最高平均值显著高于IL-11组;rh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50×109/L的持续天数分别为(6.32±3.17)d和(9.13±3.35)d(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所需的天数rhTPO组为(8.76±4.77)d,明显短于IL-11组的(12.22±3.06)d(P<0.05)。rhTPO组与IL-11组相比,血小板输注量减少,不良反应少。结论 rhTPO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的速度,减少血小板的输注,且毒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4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4例,应用rhIL-11皮下注射,剂量为50μg/kg,1次/d,BPC≥50×109/L持续2d或BPC≥100×109/L时停止给药;余18例未接受rhIL-11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快,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第4d至24d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治疗组BPC≤30×109/L平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4d(P〈0.05),BPC≤50×109/L平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5d(P〈0.05);治疗组化疗后输注血小板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8±1.6U vs.2.8±2.0U,P〈0.01)。结论:rhIL-11可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48例。治疗组26例,应用rhIL-11 50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如BPC≥50×109/L持续2d或BPC≥100×109/L,即可停止给药。对照组22例,不用rhIL-11和其他血小板生成因子,待血小板自行恢复。无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当BPC≤20×109/L时,均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血小板计数及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血小板最低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治疗组rh IL-11可促进血小板恢复,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时间;治疗组BPC≤30×109/L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d,BPC≤50×109/L平均时间缩短3d。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组人IL-11的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未发现有肝、肾功能的异常。结论 rh IL-11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观察其副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1例行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照组:第一疗程化疗后未使用白介素-11;治疗组:第二疗程化疗结束后血小板小于70×109/L时使用IL-11 2 mg/d,皮下注射,连用10~14 d,或直至血小板大于50×109/L.血小板低于20×109/L时予输血小板支持.结果:血小板从低于70×109/L到恢复超过50×109/L的时间(天数):对照组(20.29±2.10),治疗组(16.90±1.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输注次数:对照组(2.81±0.68),治疗组(1.62±0.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见副作用:注射部位疼痛、乏力、发热、水肿、全身酸痛.结论:白介素-11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是安全有效的,且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6.
沈桂芳  季强  方代华  安琪 《河北医药》2008,30(4):473-475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规律和意义。方法选择初诊ITP患儿273例,ITP的治疗随机分为2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组为治疗1组;泼尼松及氢化考的松为治疗2组。以血小板计数≥500×109/L(重复2次)为血小板增多。结果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占11.7%,治疗1组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2组(P<0.05),且出现时间早,2组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时间分别为(7.7±2.4)d和(9.8±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岁19例(59.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血小板计数有>1000×109/L4例,>700×109/L者均属治疗1组且<1岁的患儿;激素减量及停用后血小板降至300×109/L以内的时间分别(11.2±4.2)d和(6.5±2.5)d,治疗2组恢复较快(P<0.01)。结论ITP治疗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不少见,大剂量IVIG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有引起血栓的危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白介素-11衍生物(rhIL-11Ala10)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接受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Plt)≤50×109/L的实体瘤患者32例,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BA两组,每组均接受两阶段治疗。A疗程为化疗结束后12~24 h皮下注射rhTPO 1.5×104U/次,1次/d,连续给药2 d后换用rhIL-11Ala10皮下注射,1.5 mg/次,1次/d;B疗程为化疗结束后12~24 h单用rhIL-11Ala10皮下注射1.5 mg/次,1次/d。AB组第一阶段为A疗程,第二阶段为B疗程,BA组恰好相反。A、B疗程的治疗过程中当Plt的绝对值升高≥50×109/L,或Plt≥100×109/L,或用药达14 d即可停药。监测所有患者血小板生长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相比,化疗后血小板下降的最低值平均升高5×109/L,血小板恢复的最高值平均升高78×109/L,持续用药的天数平均缩短了3.7 d,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联合应用rhTPO和rhIL-11Ala10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更优,更经济,更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最佳时机。方法 70例化疗后出现血小板〈100×109/L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治疗组(A组)和晚治疗组(B组)。早治疗组在化疗后24h血小板〈100×109/L,持续14d给予rhIL-11 3mg/d皮下注射或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停药。B组在血小板〈50×109/L时再给药。A、B两组均在出现III度血小板减少伴有出血倾向或IV度血小板减少时候输注血小板。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血小板基础水平无显著差异。rhIL-11能够使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显著增高(P〈0.01)。早治疗组的血小板显著高于晚治疗组(P〈0.01)。早使用组能降低出血风险,减少输血几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早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能够显著提高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风险,减少输注血小板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 IL-11)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0年2月—2014年6月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化疗,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48h皮下注射rh IL-11,直至血小板升至100×109/L,连续用药时间不超过14d;对照组不给予rh IL-11治疗,待血小板低于1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输注血小板悬液。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水平恢复时间与人均血小板输注量及皮下注射重组人白介素-1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显著高于对照组(73.9%)(P<0.05);两组间血小板最低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血小板水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人均血小板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程度轻微,停药后均能消退。结论 重组人白介素-1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显著,明显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预示作用.方法 将4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的住院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两组:出血组16例,无出血组26例.抽取患者静脉血4ml,以3.8%枸橼酸钠抗凝后进行PLT和APCT测定.结果 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8.3±4)×109/L、(103±7.8)s,(23±12)×109/L、(70±8.5)s,出血组患者的APCT比无出血组明显延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PCT≥90 s为界点值,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以PLT< 20×109/L为界点值,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42.3%.结论 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标,其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特异性显著优于血小板计数,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确定为APCT≥90 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赖冬  田艳  龙敏  赖飞 《福建医药杂志》2015,37(2):102-104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影响因素与血小板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技术,PTR计算公式及诊断标准采用CCI标准。将121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别分为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2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50×109/L组,有无输血史组,输血次数>3次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分别检测其血小板抗体,并计算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PTR发生率。结果 121例输注血小板患者PTR发生率为34.7%,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9.8%。血液病组PT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组(P<0.05),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而PTR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血小板计数<50×109/L组(P<0.05);有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组和输血次数<3次组(P<0.05,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有无输血史和血小板输注次数以及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均有关联,患者的病因也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魏巍  艾丽梅  陶彩芳  李雁 《中国药房》2012,(32):3012-301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U.kg-1.d-1,疗程≤14 d,至血小板计数升至≥100×109个/L。治疗期间注意动态监测用药后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结果:30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为(14.17±6.74)×109个/L,用药后第14天为(132.03±70.37)×109个/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30例患者中完全反应23例,有效6例。仅2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及头晕,但均能耐受,且停药后消失;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TPO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3.
谢猛  马福  李洪渊 《安徽医药》2013,34(6):761-763
目的观察脾多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化疗结束后隔天复查血常规,将血小板数低于75×109/L的病例58例随机分到2组。治疗组应用脾多肽2 ml+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后停药。对照组不用脾多肽,不用其他任何升血小板药物,观察等待血小板数自行恢复。结果治疗组血小板恢复至≥75×109/L和≥100×109/L的平均时间为(4.73±1.46)d与(6.27±1.5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64±2.67)d与(14.64±2.38)d(P<0.05)。治疗后(PLT<75×109/L后)的血小板计数第3、7、15 d分别为(64.1±21.83)×l09/L、(105.77±18.36)×l09/L和(179.27±75.35)×l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6±16.17)×l09/L、(72.75±12.36)×l09/L和(106.07±16.73)×l09/L。治疗组中不良反应为:发热(发生率6.7%)。结论应用小剂量脾多肽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效缩短了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提高了化疗后血小板的最低值,减少了需输注血小板的量,不良反应可耐受。为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防治增加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咖啡酸对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方法选54例急性白血病经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巩固化疗中患者。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均≥100&#215;109/L。将5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患者在化疗开始前3 d即口服咖啡酸片,0.3g/次,3次/d,至血小板恢复正常;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后不服用任何提升血小板药物。结果服用咖啡酸可有效减少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减少持续时间、输注血小板量。结论咖啡酸能减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程度,加速其恢复,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出血时,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输注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观察45例无发热、脾肿大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白血病、再障、实体瘤化疗后,因出血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根据CRP值分为CRP正常组和CRP增高组,各组再分地塞米松组(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和非地塞米松组。每例在输血前、输血后12~16h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CRP)和临床出血。分析CRP及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后对输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结果输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增加,在CRP正常组高于CRP增高组,分别为(33.2±9.2)×109/L和(25.4±10.4)×109/L,两者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42,P<0.01)。在CRP增高组中,地塞米松组的患者较非地塞米松组能显著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0.8±9.4)×109/L和(20.3±10.0)×109/L,两组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53,P<0.01)。临床出血改善率达76%。结论CRP高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又一因素,对CRP增高的患者,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38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2例,应用rhIL-1150μg/kg,皮下注射,1次1d,10d为1个疗程,如果BPC≥50×109/L持续2d或BPC≥100×109/L,即可停止给药;对照组16例,不用rhIL-11和其他血小板生成因子,待血小板自行恢复。结果两组患者血小板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hIL-11可促进血小板恢复,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时间,治疗组BPC≤30×109/L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d,BPC≤50×109/L平均时间缩短3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IL-11的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rhIL-11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 IL-11)治疗实体瘤化疗后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实体瘤化疗后CI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rh IL-11治疗,观察组给予rh TPO治疗。每2天检测患者血常规,若血小板(PLT)升高幅度>50×109/L或升高至100×109/L即可停止给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级以上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血小板输注率、血小板输注治疗成本,不同时间点血小板变化,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2级以上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4.24±1.13)d、血小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8.72±1.76)d均短于对照组的(6.16±1.52)、(9.77±2.11)d,血小板输注率6.67%、血小板输注治疗成本(1287.65±93.13)元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3052.43±95.29)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饮片鹿血晶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明确病理学诊断的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3×109个/L且<8×109个/L时,给予鹿血晶口服1 g,bid,连服6 d。结果:服药6 d后,观察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较服药前升高,8例患者升高至8×109个/L以上。结论:中药饮片鹿血晶可迅速升高化疗后患者血小板计数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危重症患儿血小板计数变化与危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评价危重症患儿血小板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84例危重症患儿入院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于入院后24h监测血小板计数.结果 危重组血小板计数为(476.0±158.4)× 109/L,明显高于非危 重组的( 235.0±120.6)×109/L(t =4.125,P<0.01);极危重组为(80.0±70.6)×109/L,明显低于非危重组的(235.0±120.6) ×109/L(t=8,16,P<0.01).结论 血小板计数监测是预测危重症患儿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计数(BPC)值与出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有出血表现的血液病患者71例(A组)和无出血表现但BPC值低于20×109/L的血液病患者59例(B组)均输注血小板(Plt)1-2次(Plt≥2.5×1011个/次),检测输注Plt前后24h内BPC值。结果 A组输注Plt前,BPC值为(13.91±10.60)×109/L,高于B组的(11.05±3.81)×109/L(P<0.05)。A组除2例颅内出血致死亡外,其余患者在输注Plt治疗1-2次后,出血表现及程度均有改善。A组输注Plt后BPC值与B组相仿(P>0.05),且两组输注Plt后BPC值提升均未达到预期值。结论当血液病患者有出血表现时要积极输注Plt治疗,但对于无出血表现的血液病患者尽可能减少预防性输注P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