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痰热证是内科杂病的常见证型,朱建贵主任从痰热论治眩晕、失眠、冠心病取得良好疗效。针对痰热证眩晕治以清热化痰、降逆通窍,临证多用黄连温胆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对痰热证失眠以清心化痰、镇静安神为基本治法,以黄连温胆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痰热型冠心病以清热化痰、行气宽胸散结为大法,方选小陷胸汤加减。  相似文献   

2.
运用温胆汤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不寐,证属痰热内扰,痰浊中阻,心神不宁所致不寐,治宜清胆和胃、化痰宁神。郁症,证属肝气郁结,痰热内扰所致郁证,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眩晕,证属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所致眩晕,治宜理气化痰。癫狂,证属痰热扰心所致狂证,治宜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指出:温胆汤证的病机是痰和热,其方的要点是清热化痰。  相似文献   

3.
黄连温胆汤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因其清热化痰、利胆和胃之功效,多用于失眠、眩晕及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运用时,应从病机出发,抓住疾病本质,随证加减,体现中医"异病同治"之思想。  相似文献   

4.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原用于治疗胆失清净、痰热内扰之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临证还可应用于头痛、心悸、失眠、胃痞等属痰热郁遏,气机紊乱,平衡失调者。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源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组成,方中二陈汤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具有理气化痰、利胆和胃之功,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及眩晕的常用方。黄连温胆汤由清代医家陆廷珍《六因条辨》在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来,更具清热燥湿之功。导师舒兰从事中医儿科临床近30年,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受益良多,其临床上灵活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任桂华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出生医家,秉承家技,潜心临床30余年,治验颇丰。临床擅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杂病,认为该方清胆与和胃兼行,理气与化痰并重,既治痰湿之标,又治痰湿之本,通过化痰清热,理气和胃,辛苦通降,使痰去热清,胆胃恢复宁静清和。故临床辨证只要抓住痰热内扰,胆府失调,阴阳失衡这一病机,则可运用黄连温胆汤,以通权达变,异病同治。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备受教益,现将其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经验整理一二,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7.
芩连温胆汤具有清热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张小萍认为病因以痰热为主的疾病均可用芩连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现主要探讨张小萍运用芩连温胆汤治疗汗证、口腔溃疡、不寐、胃痛、便秘、泄泻等,总结其应用芩连温胆汤的临床经验,为临床上应用芩连温胆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连温胆汤是清热化痰、利胆和胃之效方.凡胆郁痰扰所致的各种病症,均可加减使用.此方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尤其适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的综合病变,若辨证准确每起沉疴.  相似文献   

9.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由《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是通过调气以清化痰热的方剂,功能调畅气机,和中降逆,清胆和胃,宁心安神。王师善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莉教授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痰浊内盛诸症,收到异病同治之功。医案一胃炎证属木乘土位,肝气横逆,医案二更年期综合征证属肝肾不足、痰火内扰,医案三梦游症证属胆虚气郁,心神失守,治以清热、健脾、疏肝、宁心。刘莉教授认为黄连温胆汤运用广泛,诸多杂病皆可用之,病虽繁杂,但病机一致,即痰热内扰,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1.
高颖 《天津中医药》2015,32(11):645-647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为经方苓桂剂之首,对脾阳虚弱、水气所生的心悸,眩晕,喘咳,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诸多证侯均有一定效果。栗锦迁教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包括胸痹、便秘和口咸等。文章选择数例典型病例阐述栗锦迁教授应用苓桂术甘汤的运用经验和理论探讨,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十四味温胆汤为朱进忠教授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味而成,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清热之效,主要治疗气阴两虚,痰热阻滞,郁而化火之证。十四味温胆汤是在温胆汤清胆和胃的基础功效上,加黄芪、当归、生地、麦冬、五味子、远志、石菖蒲、生地共同组成。此方既弥补温胆汤单纯治疗中焦病证局限,又加强清热益气的疗效。因此临床上常运用此方化裁治疗气阴两虚,痰热阻滞之心系、肾系、肝系、气血津液及肢体经络病证,且均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使用十四味温胆汤可以为临床治疗上述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王振涛教授应用水丸剂辨治心悸病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方法:以王振涛教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病例为研究对象,提取处方药物建立数据库,然后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频率、聚类分析,分析其应用水丸剂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有196份病例纳入研究,共得药物191味,常用中药有茶树根、甘草、丹参、茯苓、三七、茯神等10味。聚类分析发现生脉散、四参定悸饮、桂枝甘草汤、黄连温胆汤、冠心Ⅱ号方以及解郁安神、健脾调肠类方药为王振涛教授辨治心悸病应用水丸剂的基本方药。结论:王振涛教授应用水丸剂辨治心悸从“虚”“痰”“瘀”“热”论治,以益气养阴温阳、清热化痰活血为原则,兼之注重解郁安神、健脾调肠。  相似文献   

14.
曹云  栗锦迁 《天津中医药》2014,31(12):708-710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栗锦迁教授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多采用生脉散、苓桂术甘汤、升陷汤等方剂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主要介绍栗锦迁教授运用生脉散、苓桂术甘汤、升陷汤治疗心悸的指征及加减运用等方面。在具体的应用中可根据主诉和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对于舌质偏淡或淡红,舌苔较少,脉细者多可以生脉散加减治疗;对于四肢不温、下肢水肿、后背凉等症状者,多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对于气短、胸闷、呼吸难以接续者,多可用升陷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结合病案,辨析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与清中汤,连朴饮与加味连苏饮、凉膈散与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胆汤与大柴胡汤的证机异同。认为: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温胆汤皆辛开苦降,前者攻补兼施,后者重在化痰;小陷胸汤与清中汤均可治疗胃痛,前者涤痰理气,后者主胃中实热;连朴饮与加味连苏饮均可治疗胃气上逆,前者芳香化湿,后者寒热同调;使用凉膈散或甘露消毒丹时需辨清病位;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都能清泄肝胆,但适用的病情程度不同。临床运用清中化湿类方,当掌握各方的证机特点,使选方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6.
心内科疾病是内伤杂病的一部分,从"痰"论治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近来"痰"证化热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温胆汤和黄连温胆汤均可治"痰热"证,但是后者清热和行气导滞的作用更强。文章选择了笔者在临证中使用黄连温胆汤的3个典型病例,剖析了辨证施治的具体过程,从而让读者了解在心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准确选用黄连温胆汤的临证辨证要点,体会黄连温胆汤用于心内科疾病异病同治的精妙。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1):54-55
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对于持续性房颤也能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认为心脏的阴阳气血虚衰失调是心房纤颤的基础病因。在阴阳气血亏虚基础上产生阳亢、火旺、痰湿痰热等是扰及心脉的重要病理因素。心身劳累、夜间睡眠差以及失眠、体位改变、情绪激动、胃气上逆、便秘等都是房颤的诱发因素。临床辨证可分为阴虚火旺证,用当归六黄汤和酸枣仁汤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炙甘草汤和黄芪生脉散加减;痰热扰心证,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此外,针对诱因调理也可避免或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8.
栗锦迁教授辨治心悸学术思想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树茂  曹云  王颖  栗锦迁 《天津中医药》2015,32(12):709-711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19.
李敬林教授认为消渴不寐多与痰有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导致脾胃呆滞、肝脾气滞、肾失温化使体内变生痰浊,痰浊日久化热,痰热扰心,心神不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致消渴不寐。临床予温胆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0.
邵银  孙辰莹  王巧云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65-1766
目的 探讨刘氏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刘氏温胆汤治疗40例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以刘氏温胆汤为主方治疗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患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为法治疗室性早搏(痰火扰心证),以口服中药刘氏温胆汤为主方治疗,能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