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建筑构造教学改革探索——建筑外墙设计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构造(二)课程设计(建筑外墙设计)的总结,提出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的几种思路和实施措施,抛砖引玉,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建筑构造》(二)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建筑学专业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四年级)讲述建筑的特殊构造做法及施工工艺,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构造、环境、材料、结构等知识在设计思维过程中,解决构造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改革,是根据建筑构造课的特点,通过建筑施工图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摸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职业综合能力。课题组从教学大纲的确定,教材内容的充实与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6,(9)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建筑,感知建筑,达到正确理解、识读建筑施工图的目的。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三个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牢固掌握建筑构造要点,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及热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天鹏 《山西建筑》2014,(31):258-259
对《建筑构造A》+《建筑构造B》+《建筑构造设计》的建筑构造课程体系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环节及主要内容,通过利用建筑设计课程将建筑构造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笔者针对当前建筑构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紧密结合建筑设计课程的建筑构造教学,根据在建筑构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总结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建筑构造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教学传统具有重技术重实践重地域的特色。高年级建筑构造设计教学的重点由一般性建筑构造知识的系统讲授转向构造设计原理与方法的掌握贯通。专题化的建筑构造设计教学改革以设计应用为导向,结合地域特点,适应学生设计能力发展的现实与需求。研究性学习与共享型教学促进了学生对建筑构造原理的理解,加强对构造设计方法的掌握,使建筑构造设计课成为融合相关课程内容的一个终端,回归设计本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文章思考辨析了建筑构造课程基础教学的两类教学方式,立足独立学院"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现状,以不影响建筑学专业整体课程框架与教学计划为前提,探索此类院校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立专 《江西建材》2014,(11):46-46
在多层砖砌体建筑中,采用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能够增强建筑物整体刚性。文章通分析砌体建筑构造柱的作用,砌体建筑构造柱的特点以及砌体建筑构造柱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针对学生对建筑构造课程的掌握和应用相对不足的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成绩评定方面进行了基于设计实践的建筑构造课程改革,通过教改,提高了学生的建筑构造设计能力,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新忠  张敏 《山西建筑》2006,32(11):181-182
简述了《建筑构造》课的重要性,分析了学生学习《建筑构造》课的问题,指出了教师授课中的误区,对《建筑构造》授课提出了建议,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建筑构造》这门课,从而适应新世纪建筑的发展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关于“传统”和“现代”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的本质等问题予以深入的论述,进而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2.
从样式设计到过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谦 《新建筑》2001,(5):68-69
针对时下我国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传统聚落的更新保护中,偏重于形式、样式设计的倾向,提出应从“样式设计”的简单方法转向更新改造的“过程设计”,这是设计方法的方法,有其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宜居城市”到“宜居区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定位,引发了“宜居城市”研究和排名的热潮。在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下,城市不再孤立存在,社会、生态、交通等城市问题也开始呈现区域化态势;面对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单个城市往往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宜居”。在这一背景下,尝试从区域的视角进行“宜居”探讨,提出了“宜居区域”的要素系统,并尝试构建“宜居区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李琳 《城市规划》2006,30(10):19-24
上个世纪末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被普遍接受后,“紧凑城市”开始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法规中,并被相关学者认为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主导模式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超常规的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为应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短缺与土地粗放利用的情况,国内学者试图寻找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方案,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并置和比较这两大理论框架在概念、研究动力、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的异同,拓宽研究城市可持续问题的视野,并进一步探求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的西方植物猎人成就了中国“世界花园之 母”的美誉,中国特色花卉不仅美化了全世界的花园,而且 为世界花卉品种创新贡献了诸多关键的基因资源,为推动全 球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现实和未来 实践3个逻辑维度分析了“花园之母”的前世今生,梳理了 1840年以后来华的33位著名植物猎人的在华采集工作,分 析了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形势,提出利用特色资 源、实现花卉科技自立自强和种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从 资源大国到品种大国、生产大国到产业强国、花园之母到美 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邓敬  殷红 《时代建筑》2007,(4):98-103
文章对刘家琨在成都最新完成的作品"锦都院街"的设计及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刘家琨近年来一系列作品,解读和诠释了其"处理现实"的创作姿态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土家族传统聚落——劳庄为例,通过分析与论述道家思想对湘西土家族聚落选址与格局、整体功能布局、建筑环境和建筑空间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在道家思想下的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格局特征,进而为当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空间建设、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抗震救灾"走向"防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的震害调查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质量有保证的新建建筑完全可以达到"三水准两阶段"的设防目标,而由于历史原因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如果实施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同样可以达到三水准要求。为了避免类似巨大灾难的再次发生,应从"抗震救灾"走向"防震减灾",对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和适当的加固,眼前的这些资金投入会在未来的地震中产生巨大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19.
李岩 《安徽建筑》2007,14(3):19-20
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文章分析了建筑艺术“美”与“丑”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提出科学、客观的认识建筑艺术“美”和“丑”的相对性,使美与丑都为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及塑造优美的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20.
潘莹  施瑛 《华中建筑》2009,27(1):149-154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