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为护理专业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9月选取华中科技大学护理系本科及专科护生519名,采用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对患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认为自己了解临终关怀学和认为自己有必要学习临终关怀知识5个主题,共13个条目。结果所调查护生总体具有较积极的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照护态度,但在心理、知识和技能方面尚不能满足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不同性别、学历和家庭背景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否学习过临终关怀课程及参加临床护理实习对护生了解临终关怀学有显著性影响(P0.01),但对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态度无显著性影响。结论目前关于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有待改进,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护生心理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根据护生不同性别、学历和家庭背景实施不同的死亡与临床关怀教育,有助于提升护生的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实习护生照顾濒死病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ICU临床带教老师对护生开展针对性死亡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临终关怀态度问卷和照顾临终病人态度量表中文版调查在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实习的49名护生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和照护濒死病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护生临终关怀态度得分(3.19±0.32)分,照顾濒死病人的态度总分为(3.45±0.21)分;其中,照顾临终病人态度维度得分为(3.23±0.22)分,以病人及其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意识维度得分为(3.69±0.20)分;护生的不同背景、与家人谈论死亡的情形及是否参加过临终关怀志愿活动对护生照顾濒死病人的态度有影响。[结论]ICU护生照顾濒死病人的态度有待提高,临床带教老师应结合ICU带教的特点,在提升自我死亡教育能力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帮助护生形成积极的照顾濒死病人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实习护生对临终关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12所医学院校实习护生780名为调查对象,中文版Frommelt临终关怀态度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所调查实习护生临终关怀态度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对患者的同理心不足,沟通能力较欠缺。不同性别、学历、自愿选择所学专业、照顾临终患者的意愿、以往照护经历及丧亲经历对护生临终关怀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医学院校及培养基地在临终关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唤起护生的同理心,加强护生与临终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培养,制定情景模拟式课堂教学,构建护生临终关怀培训方案,帮助护生提升临终照护水平,为我国打造临终照护的优质护理后备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基于对分课堂和主动实践学习的护生死亡教育改革研究。方法选取某校2015级45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临终关怀"章节实施对分课堂和主动实践教学模式,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FATCODS)、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及自行设计的死亡教育授课反馈表测量护生对照护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态度和死亡态度的变化。结果干预后护生对照护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态度、死亡态度及其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逃离接受维度较干预前均发生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对死亡教育授课反馈结果也较好。结论基于对分课堂和主动实践学习的护生,死亡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形成积极的对待死亡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了解医院目前临终关怀现状.方法对我院262名护士进行死亡态度及死亡观的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对待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积极(S3=3.78士0.86),对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无明显的倾向性(S1=3.26±1.05);67.9%的人不相信"生命永存"及"轮回转世",74.8%的人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医院目前临终关怀现状不理想(S4=2.93±0.80);有必要开展临终关怀(S5=4.30±0.52)及学习临终关怀知识(S8=4.11±0.52).结论护理人员对待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积极,对死亡的心理承受力低;医院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有必要对护理人员加强死亡观及临终关怀教育,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护理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谭文京  杨宇清  任卫红 《现代护理》2005,11(22):1888-1889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了解医院目前临终关怀现状。方法对我院262名护士进行死亡态度及死亡观的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对待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积极(S3=3.78±0.86),对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无明显的倾向性(S1=3.26±1.05);67.9%的人不相信“生命永存”及“轮回转世”,74.8%的人接受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医院目前临终关怀现状不理想(S4=2.93±0.80);有必要开展临终关怀(S5=4.30±0.52)及学习临终关怀知识(S8=4.11±0.52)。结论护理人员对待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积极,对死亡的心理承受力低;医院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有必要对护理人员加强死亡观及临终关怀教育,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老年病房护士对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临终关怀照护态度量表对100名在老年病房工作的护士进行临终关怀照护态度调查,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病房护士临终关怀照护态度总均分为(3.51±0.27)分,处于积极状态;对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的态度和临终关怀的支持得分较高,分别为(3.76±1.00),(3.71±1.06)分;对医院目前临终关怀现状最不满意,为(3.10±1.01)分。不同年龄、学历、家庭形态、护龄、自己是否患过重病的护士对临终关怀照护态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 值分别为1.478,3.435,3.113,3.324,1.562;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老年病房护士的年龄、学历、家庭形态、护龄、自己是否患过重病对临终关怀的态度的影响(P<0.05)。结论建议加强护士临终关怀教育,提高老年病房护士的临终关怀照护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珠海市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态度开展现况,分析并提出临终关怀服务的最佳模式。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珠海市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中心的在珠海生活5年及以上时间的250名老年人(60周岁以上)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及不同民族的老年人在对个人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对医护人员实施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对临终关怀知识的自我评估、对临终关怀的支持、对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的态度、对医院临终关怀现状的看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对老年人临终关怀态度调查方面,医务人员在对医护人员实施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对临终关怀的支持、对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的态度、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信仰老年人临终关怀态度调查方面,对医院临终关怀现状的看法上,无信仰组与佛教组、基督教组比较;佛教组与基督教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对临终关怀态度欠佳。因此,在珠海市对老年人建立社区、家庭养老和临终关怀一体化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220名护生对死亡及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护生对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认知与态度,为高校开展临床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校220名护理专科生进行了死亡及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护生对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除对临终关怀的宗旨有所了解外,其余各项问题错误率均在70%左右。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照护的态度积极,但在行为上只有21.82%的调查对象表示今后愿意从事临终关怀工作。不愿意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护生中,有35.6%认为从事临终关怀工作付出辛苦大而经济收入低。结论:在护理课程的设置上,对临终关怀的教育应进一步加强,以便培养出合格的临终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10.
倪娟  李莹霞  杨蕊铭  那金花  杨菊  柳梅  王海彦 《全科护理》2021,19(23):3285-3289
目的:了解在校本科护生对老年临终关怀的态度,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医学院校优化临终关怀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FATCOD-B)对某医学院校830名在校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校本科护生对老年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为(95.00±8.55)分;不同年级针对临终关怀病人利益的态度、与临终病人交流的态度、针对病人家属的关怀态度和针对临终关怀病人的关怀态度4个维度条目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死亡的态度和有患重大疾病的血缘亲属是在校本科护生对老年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在校本科护生对老年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不高,医学院校需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制订临终关怀相关课程,提升护生临终关怀照护态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From a very young age, we played doctors and nurses. Back then, society was positive that a nursing profession existed. Now, is society's vision adequate? Evidently not. But, Why does this distortion exist? Fundamentally this occurs because the professionals themselves do not have a clear identity regarding their profession. And Why is this? Because the education transmitted has important lacks, the sanitary system dampen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here are no appropriate leaders, lobbies transform into "wolves", and neither do we have a tradition which facilitates associ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st professionals. These are some of the factors which the author develops in this deep, brave analysis about the reality of the nursing profession in order to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 that we must have clear in our minds what nursing power is, a power which interacts with the community, and that this is important not only as a power in itself but rather as a means to increase the intrinsic value of nursing, none other than providing care.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