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南方医院肝病中心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HBV相关肝硬化(CIR)、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检测网织血小板比例、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血小板活化比例(PAC-1、CD63、CD62p)、糖蕚素、可溶性CD163、凋亡血小板比例等指标,对以上指标进行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91例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68例,肝硬化组48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75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小板计数98(3~253)G/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172(24~327)G/L低(P0.01),与肝硬化患者88(22~244)G/L相当(P=0.913)。ACLF患者入院1周血小板计数71(4~208)G/L较入院当天97(21~267)G/L明显下降(P0.01)。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患者脾脏厚度(40.4比35.1 mm,P=0.002)、D-二聚体(443.5比90 ug/L,P=0.002)、PT-INR(2.14比1.26,P0.01)、sCD163(5.33比1.81 ln mg/mL,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但纤维蛋白原水平(1.24比2.25 g/L,P0.01)和血小板PAC-1(+)阳性率(3.33比10.7,P=0.002)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网织血小板比例、TPO、CD62p、CD63、糖蕚素、凋亡血小板比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与脾脏厚度、PT-INR、总胆红素水平、血小板凋亡水平呈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白蛋白水平、糖萼素水平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厚度、糖萼素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是ACLF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R2=0.597,P=0.011)。入院日的血小板计数可预测28天死亡(AUROC=0.72,P0.01)。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脾脏厚度、纤维蛋白原、糖萼素为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日血小板计数可预测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HBV-ACLF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5例、慢性乙型肝炎18例、健康对照15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与CD6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HBV-ACL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的表达率低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随肝功能衰竭早、中、晚期病情进展,CD163的表达率逐渐降低(F=10.921,P=0.000),死亡组CD163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HBV-ACLF组CD69的表达率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随肝功能衰竭早、中、晚期病情进展,CD69的表达率逐渐增高(F=11.504,P=0.000),死亡组CD69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CD163和CD69评估HBV-ACLF患者3个月内死亡情况所对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3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贫血的发生、转归及对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院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心实验室常规检测血常规、血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功能指标等。与慢性乙型肝炎及HBV相关的肝硬化患者比较,观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贫血的发生、转归。结果在纳入的171例肝病患者中,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贫血发生率为2.5%,49例肝硬化患者为34.7%,8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住院时贫血发生率为45.1%(其中26.8%为轻度贫血,17.1%为中度贫血,1.2%为重度贫血);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贫血程度在住院1周内加重(122.4 g/L对112.7 g/L,P0.001);长期生存患者(n=42)恢复期贫血情况显著改善(147.5 g/L对入院时的112.7 g/L,P=0.001);住院首日血红蛋白水平(截断点125.5 g/L)是90天生存率的预测因素(曲线下面积=0.735,P0.001)。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贫血发生率高,对短期生存不利,而生存者贫血情况可缓慢恢复;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能预测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李珊珊  李璐  张丹丹  仵永枫  丁美  段钟平  陈煜 《肝脏》2014,(10):733-735
目的:研究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血浆中可溶性 CD163(sCD163)和铁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5例、慢性乙型肝炎18例以及健康对照15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 sCD163和铁蛋白水平。结果 HBV-ACLF 组血浆中 sCD163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sCD163:(123±43)比(76±33)、(58±19)、(35±15)ng/mL,均P<0.05;铁蛋白:(2714±1896)比(505±722)、(833±801)、(106±58)ng/mL,均P<0.05]。肝衰竭发展到晚期时sCD163和铁蛋白水平均较早、中期明显增高[sCD163:(162±44)比(104±40)、(108±24)ng/mL,均P<0.05);铁蛋白:(4154±2122)比(1746±1047)、(2416±1713)ng/mL,均P<0.05]。HBV-ACLF死亡组中sCD163和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存活组[sCD163:(140±42)比(101±36)mg/mL,(t=-2.719,P=0.01);铁蛋白:(3568±2007)比(1598±957)ng/mL,(t=-3.547,P=0.001)]。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CD163、铁蛋白评估 HBV-ACLF患者3个月内死亡所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844。结论 sCD163和铁蛋白可作为 HBV-ACL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91例HBV DNA阳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ETV组与对照组,ETV组44例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口服ETV 0.5 mg/d,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于治疗第12周比较两组有效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时ETV组有效率56.8%,对照组3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肝衰分期、是否合并肝硬化、入院后是否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1)。ETV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TV抗病毒治疗能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徐蓓莉  张顺财 《肝脏》2010,15(2):93-96
目的了解肝硬化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可溶性CD14(sCD14)、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各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收集肝硬化伴SIRS患者23例,肝硬化不伴SIRS患者23例,正常对照11例,动态浊度法测定血内毒素,ELISA法测定血清LBP、sCD14水平,记录CRP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院内存活情况。运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指标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肝硬化伴SIRS患者病死率显著升高,sCD14、CRP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不伴SIRS患者(P〈0.05)。血LBP浓度无肝硬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伴SIRS组院内死亡患者sCD14显著高于存活患者[(1344.58±379.99)μg/L对(1045.19±318.66)μg/L,P〈0.05],与患者预后成正相关(r=0.661,P=0.024),LBP和CRP在死亡与存活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伴SIRS组sCD14预测预后的AUC为0.9,P〈0.01;LBP、CRP的AUC值均小于0.7。结论肝硬化SIRS患者血清sCD14水平显著高于不伴SIRS患者,预测肝硬化伴SIRS患者院内预后较佳。LBP、CRP预测预后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铁(SI)、铁蛋白(FE)水平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61例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采用比色法检测SI,放射免疫法检测FE,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I和F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I、FE、MDA水平依Child-Pugh分级而呈上升趋势,而SOD水平则依次降低;SI和FE水平与MDA水平均呈正相关(r=0.562,P〈0.01;r=0.535,P〈0.01),与SOD水平均呈负相关(r=-0.429,P〈0.01;r=-0.422,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SI和FE水平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有相关性,过重铁负荷加重了肝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欧洲提出了非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急性失代偿(AD)基础上慢加急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如慢性肝功能衰竭协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目的:评估CLIF-C OFs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伴AD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效能。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住院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伴AD患者890例纳入研究,264例90 d内接受肝移植术者中95.1%病理诊断为肝硬化。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按器官衰竭数量分组分析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比较CLIF-C OFs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s)、终末期肝病模型-钠评分(MELD-Nas)、肝功能分级评分(CTPs)对短期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伴AD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与器官衰竭数量密切相关(P0.001)。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肝性脑病和白细胞是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LIF-C OFs预测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0.021,最佳临界值为8,相应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4.3%、64.9%、31.9%和2.4,预测效能与MELDs和MELD-Nas相似。结论:CLIF-C OFs能较好地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AD患者的短期死亡,可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联合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变化,探讨三者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8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35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清RBP与PA水平,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ALB水平。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RBP、PA和ALB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RBP与PA水平呈正相关(r=0.743,P〈0.01),血清RBP、PA亦分别与ALB水平呈正相关(r1=0.602,r2=0.529,P均〈0.01)。结论血清RBP、PA和ALB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而RBP与PA比ALB能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三者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0.
杨宁  徐援  张冬磊 《山东医药》2010,50(37):10-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11例肝硬化患者,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47例,C级43例。检测其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血糖(FPG)和TM,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与Child-Pugh分级A、B级肝硬化患者比较,C级患者的血清FINS、TM明显升高,ISI明显降低(P均〈0.01)。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分级与FINS、TM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3、0.372,P均〈0.01),与ISI呈负相关(r=-0.536,P〈0.01);TM水平与FINS呈正相关(r=0.298,P〈0.01),与ISI呈负相关(r=-0.272,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IR及TM升高,其血清FINS、ISI、TM均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检测以上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奚敏  张瑞祺 《肝脏》2008,13(5):375-37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及其与HBV感染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19例急性乙型肝炎、50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15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并观察它们与Foxp3 mRNA的相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HBV感染各组IL-10、TGF-β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IL-10含量较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F-β含量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TGF-β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人,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HBV感染者,表明Foxp3参与了HBV发病过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生存素检测对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原发性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生存素浓度。结果原发性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生存素浓度分别为(83.70±14.45)ng/L、(70.58±9.78)ng/L、(67.90±9.14)ng/L和(65.07±7.58)ng/L。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生存素浓度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原发性肝癌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结论外周血生存素是一种有诊断价值的评价慢性肝病的血清学指标,尤其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清TIMP-2水平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HBV感染者血清TIMP-2水平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98例HBV感染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TIMP-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HA、PCⅢ、CⅣ和LN,和采用全自动酶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与健康正常人比,HBV感染者五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慢性HBV携带者PCⅢ、CⅣ、LN、ALT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CⅣ水平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急性肝炎至肝硬化患者血清TIMP-2水平依次进行性升高,其中慢性HBV携带者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TIMP-2水平分别为78.56±26.23ng/ml和92.65±21.93ng/ml,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清TIMP-2与HA、PCⅢ、CⅣ和L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LT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文检测的肝纤维化指标均可不同程度地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中以血清TIMP-2较为可靠和有效。  相似文献   

14.
腺苷脱氨酶活性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结果:脂肪肝患者血清ADA无明显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肝炎患者经治疗血清ADA明显降低,与发病早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患者血清ADA与白球蛋白比值、前白蛋白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结论:肝病患者血清ADA增高提示肝病慢性化、逐渐进展,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加重,肝脏储备、合成功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l(ICAM-1)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118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患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60例HBV急性自限性感染者的ICAM-1基因G241R(G/A)、K469E(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ICAM-l G241R(G/A)位点总GG基因型频率在HBV慢性持续性感染组高于急性自限性感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P〉0.05)。②ICAM-1 K469E(A/G)位点,进展性肝病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总KK基因型和总K等位基因的频率与无症状携带者组和自限性感染组相比显著增高(X^2=8.60,P〈0.05;X^2=5.07,P〈0、05),而在自限性感染和无症状携带者之间却无显著差异。结论携带ICAM-1 K469E KK基因型和K等位基因的患者容易进展成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可致慢性HBV感染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40例,肝纤维化组32例,肝硬化组36例的血清TGF-β1及VEGF值.结果 慢性乙肝组TGF-β1浓度明显增高(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探讨HBV感染与细胞免疫紊乱关系.方法 以364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1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比较急性肝炎组(78例)、慢性肝炎组(244例)、肝硬化组(42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不同HBV DNA载量HBV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D3+、CD4+、CD8+均明显降低,其中肝硬化组下降较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CD4 +/CD8+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急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CD3、CD4+、CD8+与急性肝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CD8+较高,CD4+/CD8+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及患者免疫功能评估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特点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正虚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肝衰竭组)40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HB组)50例,以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所占比例,比较组间差异。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肝衰竭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34.12%±22.33%)、CD4+/CD8+比值(1.78±1.25)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0.83%±1.00%)所占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0.31%±12.09%、1.32%±0.31%、2.93%±1.31%)和CHB组(分别为49.72%±20.11%、1.31%±0.52%、3.17%±2.29%)相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一旦形成,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相关效应T淋巴细胞便处于"耗损"状态,体现其"正虚"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