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除藻技术的现状分析及瞻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水体中藻类性质的研究,各种除藻方法逐步被提出并得以运用.对目前常用的除藻方法做了概况介绍,认为除藻应以生物方法为主,在水源上加强除藻措施,形成生态的除藻系统,同时促进水处理系统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第一热电厂循环冷却水中藻类植物的分布调查,研究了冷却水系统中主要藻种的生长规律,同时进行了3种除藻剂即高效杀菌灭藻剂(DCDMHMS)、复合型HTK101杀菌灭藻剂以及优氯净(二氯异氰脲酸钠SDIC )对单细胞藻类及丝状藻类的去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DCDM HMS的长期作用效果优于优氯净,48 h的EC50为0.87 mg/L ,优氯净的EC50为0.96 mg/L。复合型HTK101杀菌灭藻剂液体除藻剂为0.58 mL/L。通过协同作用比较,两种固体除藻剂的作用具协同效应,太原市第一热电厂冷却水系统中的浮游藻类比丝状藻类对除藻剂敏感。  相似文献   

3.
除藻与控藻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过龙根 《中国水利》2006,(17):34-36
对我国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的去除和控制技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针对目前使用的除藻与控藻方法,提出了适合我国富营养化湖泊藻类控制的可行方法。物理法和化学法是除藻技术的直接手段,而生物法是通过生物对藻类的控制来达到控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自来水厂气浮除藻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自来水厂气浮除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5.
聚合铝盐混凝剂混凝除藻机理与强化除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微污染水处理中藻细胞的去除,研究聚合氯化铝形态分布对混凝除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水解产物中,中等聚合物含量影响混凝过程中藻细胞去除率。中等聚合物含量越大,藻细胞去除率越高;在一定条件下,藻细胞去除率与中等聚合物含量线性相关,混凝出水中残铝含量与单体和低聚物含量线性相关。对聚合氯化铝,中等聚合物含量与碱化度线性相关。适量加聚磷酸根、硅酸根可以提高混凝除藻效率,并能显著降低混凝出水中残铝含量,所阐述的混凝除藻机理可以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6.
混凝沉淀工艺对不同优势藻类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混凝沉淀工艺的除藻性能在不同藻类优势期内的变化,将试验过程分为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两个阶段,进行进水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对混凝沉淀除藻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在绿藻优势期和蓝藻优势期的除藻效率分别为68.3%和40.4%,且各种藻类的去除效能并无明显的相互影响.蓝藻优势期的藻类去除率大大低于绿藻优势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占优势地位的微囊藻的生理生态特征.因此,把水中的所有藻类笼统地作为一个去除对象是不适宜的,应分析水中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并根据特定原水中的优势藻种类进行针对性的除藻方案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超声波除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对饮用水较大的面积,布设超声波除藻仪数量过少,则除藻效果不明显;对水体流动性不大、水深较浅、外来水体影响较小,则超声波除藻效果最为明显;以景观河道控制外来水排入,则除藻效果十分明显;对各种水体布设超声波除藻仪要水面全覆盖,则可基本杜绝藻类爆发。  相似文献   

8.
淡水盐碱化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一个新兴环境问题,其中城镇内人工景观水体表现尤为突出。高盐景观水体盐度大,导致植物不易生长,藻类逐渐成为优势种群,影响观感。通过絮凝法同时除磷、除藻,使景观水体恢复藻类爆发前的状态。研究11种絮凝药剂对TP、Chla(叶绿素a)的去除效率,其中PAC除磷效果很好,CPAM可以有效除藻。经过浓度梯度优选实验,优选出PAC和CPAM的最优投加浓度,并进行复配试验。复配结果为当PAC投加浓度10mg/L、CPAM投加浓度3mg/L时组合除磷、除藻效果最佳,TP平均去除率为92.52%,Chla平均去除率为98.32%。  相似文献   

9.
对多种天然矿物及其改性矿物的除藻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矿物及其改性矿物对藻类的去除率均随静置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改性矿物投加量小于天然矿物投加量的情况下,前者除藻效果仍明显好于后者,且经济成本较低,具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除藻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中试除藻试验,研究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除藻效能。结果表明,经过预臭 氧化和常规工艺处理后,深度处理工艺可再去除67%的含藻量。工艺参数:臭氧投加量2 mg/L,接 触时间15 min,活性炭滤池滤速10 m/h,停留时间12 min。探讨了预臭氧化和深度处理两种组合工 艺的除藻机理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蓝藻的特征及其水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蓝藻的群体性、浮游性、繁殖、移动、毒性和在生物链中的地位等特性作了初步分析,对世界各国的除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蓝藻处理方法的一套基本设想,通过现场试验对这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除藻机运行1 h后,水体表面变得清澈,丝状蓝藻消失,蓝藻成碎屑状存在,表明除藻机去除蓝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方法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刍议现代除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除藻方法,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结合经济环境要求,展望未来除藻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微污染水源水预氧化除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微污染水库水为原水 ,采用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紫外线及其不同组合作为预氧化剂 ,进行了预氧化除藻的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预氧化能够明显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 ,这些预氧化方法都可达到 90 %以上的除藻率。其中以紫外线对藻类的去除率最高 ,可达 97.8% ,但紫外线在生产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而单独使用臭氧时除藻效果相对较差。实际应用中预氧化除藻可采用臭氧 过氧化氢联合方案 ,或者在接触氧化时间允许情况下选用高锰酸钾方案  相似文献   

14.
微过滤机除藻船初步测试主要包括船体和微过滤机测试。船体测试包括试航、发电机负荷测试、系统单位小时耗油量测定等;微过滤机测试包括系统最大水处理量、除藻率及水体净化前后的浊度、总氮和总磷等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湘江长沙段水源水藻类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了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臭氧氧化、常规混凝沉淀处理及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陶粒滤池生物预处理、常规处理及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三种组合除藻工艺对某自来水厂的藻类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富营养化河水分别采用臭氧、二氧化氯以及两者联合杀菌除藻工艺,进行对比试验,通过监测藻类总量、叶绿素a及细菌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臭氧和二氧化氯联合工艺杀菌除藻率高达99%,明显优于单一使用臭氧或二氧化氯的杀菌除藻效果,而且工艺简单、成本低、无残毒、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的引黄水库普遍存在原水中藻类过量繁殖、藻毒素的释放和胞内有机物释放等问题.鹊山引黄水库的水质连续检测表明,叶绿素α值随着气温升高持续增长,7-8月份叶绿素a值达到20μg/L,受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引黄水库高藻问题,分别对混凝沉淀法、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除藻方法以及藻类监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高藻水库水体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改性植物单宁(Tanfloc)絮凝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影响因素及机理。10 mg/L的Tanfloc投加量下,10 min内即可获得94%的高去除率,而当投加量进一步增加时,去除率反而略有下降。Tanfloc具有较宽的初始pH值适用范围,在酸性条件下和弱碱性条件下(pH值不大于9.0),藻去除率均超过90%;而在强碱性条件下(pH值不小于10.0),藻去除率逐渐下降。Tanfloc在高藻细胞密度(大于4.87×10^(9)个/L)下可以获得大于95%的高除藻效果。水体pH值会影响除藻机理,pH值为5.5、8.0和9.5时,电中和、静电簇和架桥作用分别是除藻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水库水随季节变化而出现各种水质问题(高藻、高锰、低pH)是较普遍的现象。某水厂根据跟踪检测结果,对水库原水出现的水质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在生产工艺中采取投加不同净水药剂的方法,建立了氧化—吸附法除藻、氧化法除锰及中和法提高pH的安全保障系统。生产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水厂及时应对季节性原水水质污染,保障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超滤法去除藻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藻、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YST)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滤在不同的水温透膜压力、藻含量、膜污染程度下对藻的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超滤对池塘水中囊藻毒素的去除情况,初步探讨了超滤除藻技术应用于水厂生产实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