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嵌入式系统和CAN总线技术,对现有的车轮力传感器进行硬件改进,使它成为智能传感器;并与上位机监控系统互连,实现了基于CAN总线的汽车制动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总线(LIN总线、CAN总线、FlexRay总线和MOST总线等)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开关及传感器信号通过总线进行传输。这使汽车电子线路变得简单,但对不熟悉总线的汽车故障诊断人员来说排除总线时就会遇到困难。本文以CAN总线为例,对其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一、CAN总线简介  相似文献   

3.
汽车的电子化、网络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文中在汽车传统接线技术的基础上讲述了CAN总线、LIN总线、MOST总线、FlexRay总线技术在汽车电器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两种典型的CAN总线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4.
智能压路机控制系统数据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介绍了CAN总线及CANopen协议的技术特点,详细阐述了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智能压路机控制系统数据通信的实现,使之达到了智能压路机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介绍CAN总线在混合动力SUV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对CAN总线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做了详细的分析。本文介绍的CAN总线技术对CAN总线的工程化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以CAN总线为基础的车载总线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而CAN总线需求规范的设计却是总线开发流程中的核心工作之一。本文介绍总线需求规范设计前期的总线对标测试,详细描述CAN总线的对标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以及总线对标应用等。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汽车仪表的研究与应用。该系统设计是以微控制器P87C591为核心,以步进电机和LCD为汽车仪表硬件平台,实现数据在CAN总线上的接收和发送。同时基于汽车工作环境的复杂,对系统的抗干扰进行了分析和设计。通过对CAN总线数据和各传感器数据的读取、处理和显示,该系统设计能够实时反映车辆的工况。  相似文献   

8.
随着车辆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在车载网络中进行中文信息传输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本文对中文文字的编码信息,以及车载网络CAN总线系统中的SEA J1939和ISO 15765两种传输协议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中文信息在CAN总线网络上的传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电动公交车CAN总线系统通信节点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CAN总线的起源和发展来看,CAN总线无疑是解决电动公交车各控制器之间信息交换问题的最佳选择.文中分析了CAN-BUS作为主流现场总线的重要作用和技术特点,讨论了CAN-BUS应用在电动公交车上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对电动公交车的实际工况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动公交车CAN总线通信系统的完整框架;研究了CAN总线的4种主要拓扑结构,通过分析CAN的协议标准,定义了电动汽车上光纤通信的协议规则,设计了一种适合于电动公交车的CAN总线节点,同时进行了相应的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汽车控制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的兴起,车载控制元件不断增加。通过CAN总线、LIN总线实现联网的方式接收、发送并处理大量的数据已经难以满足要求,而传输速率更高、容错功能更强、拓扑选择更全面、同时具备事件触发和时间触发的新型数据总线——FlexRay总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汽车性能相关试验中需要采集到车轮转速,通常采用霍尔式传感器或磁电式转速传感器对车轮转速进行测量,针对车载环境干扰严重的情况,文章基于CAN总线传输技术设计了一种车轮转速测量系统,系统中利用单片机接收转速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得到转速之后通过CAN总线将转速数据往外发送,系统测量精度高,适合车载环境下使用。  相似文献   

12.
将CAN(控制器局域网)总线应用于电动车窗,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智能电动车窗系统,从功能方案、软硬件设计和防夹算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该系统基于集成CAN控制器的P8xC591单片机和电机驱动芯片BTS7960设计为分布式结构,采用监测电机电流无传感器的防夹算法,还具有电机保护和智能升窗等功能。与传统点对点通信相比,该系统减少线束、降低成本,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可移植性,能实现智能控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汽车新型电气系统发展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车载用电设备增多带来的问题,介绍了42V汽车电气系统和CAN总线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基于CAN总线的载货汽车状态追踪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CAN总线原理的分析,以及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传感测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并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载货汽车状态追踪系统。该系统由于采用了CAN总线,用户可以根据不同汽车的具体情况动态地增删节点,而无需对硬件作任何的变动,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与可靠性,实现了载货汽车运行状态的智能化追踪,给载货车辆维护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汽车电动滑门设计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电动滑门(PSD)系统是在滑门系统的基础上,集成电子智能控制技术和传感器防夹技术的高级滑门系统,广泛应用于高档豪华商务车,兼具了滑门侧开启方便性和人机智能控制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本文结合江淮M6项目,介绍了汽车电动滑门的各子系统构成和原理,实现了电动滑门系统的自主开发。  相似文献   

16.
车用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和智能检测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根据车用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发展,结合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和安全系统的特点,分析几种新型车用传感器和智能检测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陆远 《汽车电器》2014,(10):52-56
汽车CAN总线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CAN总线中传输大量的数据用于汽车功能的实现。为了CAN总线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CAN总线网络的测试和分析对保证汽车CAN网络环境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protocol is widely used for in-vehicle network (IVN) systems, and many automotive companies also use the CAN in chassis network systems. However,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ECUs) dictated by the need for more intelligent and fuel-efficient functions requires an IVN system with a greater transmission capacity and less network delay. Automotive companies have tried several approaches such as segmenting CAN systems and developing time-triggered protocols.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transmission capacity and reducing the network delay in CAN systems using du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a traffic-balancing algorithm based on Kalman prediction to forecast the traffic on each channel and allocate frames to the one that is most appropriate. An experimental testbed using commercial microcontrollers with two or more CAN protocol controllers wa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Kalman traffic-balancing algorith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ffic-balancing CAN system with Kalman prediction reduced the transmission delay of all priority messages compared to that of a simple method, such as a channel-switching CAN,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performance for high-priority messages.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客车电子技术的发展,CAN总线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国产客车。本文简要介绍CAN总线技术及其在金龙客车上的应用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