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歆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6):209-209,211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合作、共享、协调的发展模式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瓦解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造成的不平衡问题。从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角度分析,城市、乡村之间的有机体形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发明显,但乡村地域系统范畴下的各项要素明显发展滞后,与城市地域系统不相匹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任务要求下,城乡融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乡村振兴则是一个清晰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忽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实现城乡融合即为"妄谈"。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两个概念的理论、内涵及互动机制分析,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的资源供给紧张、生产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污染与功能退化等问题。乡村污染治理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乡村污染物类型梳理与污染演变过程刻画,探讨了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从污染属性来看,乡村地域系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污染物从单项无机物逐渐演变为无机有机复合物,致使乡村地域系统环境污染从单一污染逐渐演变为复合污染和立体污染;在空间上,从城市近郊村、远郊村到一般农区的污染源与污染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乡村内部资源利用、生活和生产活动、污染治理体系,外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变化、信息化等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污染。未来应选择典型样带-样区-样点,研究不同乡村地域系统污染现状格局、驱动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评价,推动乡村污染治理与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3.
地域功能是特定地域在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功能逐渐表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复合型、空间分异的特征。基于吴传钧院士提出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首先,分析乡村地域功能的研究背景;然后,对乡村地理学、现代地域功能理论进行梳理;最后,提出未来乡村地域功能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鲁倩  马婷婷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8-10,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体制"行政化"趋向明显,乡村治理主体流失化现象普遍,乡村文化庸俗化倾向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主体认知、城乡二元体制、外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因此,破解乡村治理困境,实现乡村振兴,要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不断提高主体认知水平;以实现城乡资源公平配置为导向,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以完善外嵌制度为基础,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面临乡村主导产业退化、粮食生产功能弱化等乡村发展问题,而对于乡村地域系统农业结构改善与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等功能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吉林省为例,选择县域为单元,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分析2005—2019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性,利用主导因素法分析不同县域乡村脆弱性主导要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乡村地域敏感性呈波动上升趋势,暴露度和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综合作用结果导致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整体脆弱性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中西部低,两边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乡村地域系统脆弱程度的主导因素,将研究区划分为7种成因类型,极度和重度脆弱程度的14个县,主要以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中度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轻度和轻微脆弱程度的23个县,主要以适应能力和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为主导因素类型。因此,提出应从强化水土保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政府支持引导等方面开展差异化调控措施,全面提升吉林省不同县域乡村地域系统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欧美典型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以及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为研究视角,在深入探讨其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不同类型国家法律约束、环境保护以及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发力等共性措施;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在具体实践中的个性方案:德国"城乡等值化"、日本"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俄罗斯"土地改革"等;同时,本文在深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类型国家乡村振兴的路径图。借鉴国际乡村振兴措施与逻辑,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中国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并提出中国应当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链;适度引入乡村工业,注入内生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现代元素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优化乡村治理水平,向治理现代化转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方法;更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乡村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以促进乡村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对乡村社会支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的合理应对,才能更有效解决乡村发展中各种复杂问题,彻底...  相似文献   

8.
罗吉凤  李珊珊  李皎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214-216,242
柳城县实施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措施,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撬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柳城县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巩固脱贫成果,迎接乡村振兴新挑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城镇化的提高是城乡一体化的归宿所在,以合理的县域联动发展为基准,柳城县与12个乡镇互动融合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设现代文明乡村社区既是农村社区治理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科学统筹城乡发展,适于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社区化治理必须开创新的思路,系统改革国家乡村社会发展战略,根本改革国家财税分配体制,加大乡村一级社会各项事业综合发展的财政投入;走乡村社区化发展道路,系统建设发展承接中国城市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乡村社区各类公共治理平台;强力推进乡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和乡村社区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着力发展乡村社区经济、乡村社区文化、乡村社区教育,保护乡村社区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乡村转型度及其区域格局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相互作用,导致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包括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从非农人口比重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乡村消费结构变化、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变化、复种指数变化等指标评价安徽省乡村转型度,进一步分析得到安徽省乡村转型的区域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的乡村转型度偏低,各市均呈现出M型变化趋势,各市的乡村转型度有明显的区域格局分异,社会经济与乡村发展基础明显影响转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胡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35-5936,5997
分析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即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程度低,资源分散、分布不均、相互之间没有交叉。介绍了信息化对农村物流体系的重要性:一是物流系统计划决策以信息为依据;二是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提升以信息为基础;三是物流传输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5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了完善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的5点对策:一是深化政府信息化意识;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系统;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四是促进农村信息资源整合;五是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朱流砫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64-264,274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乡村旅游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的剖析,提出当前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及其重要。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发展,还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可增加农民收入。从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入手,分析乡村旅游目前在广西的发展情况,并探索如何使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以期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有效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然而当前在我国,农村政策执行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健全监督制度、增加农业投入等措施,促进农村政策的有效执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桂俊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09-5812
结合中国目前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评价体系,旨在为新农村建设确立科学指导原则,确立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使建设规划有据可依,为农村建立起一个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李伟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12):95-96,105
全国很多地区的农村图书馆发展缓慢甚至停步不前,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通过对传统农村图书馆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电子图书馆是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农村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论述了农村电子图书馆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