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的概况,指出了目前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体系构建的有利条件,继而阐述了构建该体系的原则,提出了岩溶石漠化监测体系构成及其监测内容,旨在通过科学化的监测体系,为实现岩溶地区防治石漠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分析(待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并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开展了我国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状况监测,涉及463个县(市、区)、6 033个乡(镇),区划图班230多万个。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区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 200.2万hm2,为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26.5%;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 331.8万hm2,为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29.4%。石漠化状况普遍改善,石漠化程度明显减轻,生态状况呈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3.
借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第三次监测之机,湖北省秭归县首次应用无人机进行监测,经反复试验研究,形成了石漠化监测无人机应用技术、特征点拍照、无人机视频判断石漠化程度、无人机视频修正错划小班、无人机视频观察石漠化治理情况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完成了全县第三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任务。  相似文献   

4.
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工作参考》2006,(2):33-36
石漠化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查清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监测工作。针对岩溶地区地形复杂,地块破碎,单纯依靠遥感技术对于植被覆盖下的地类判别的局限性,本次监刷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方法。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参与监测的技术人员达3600入,共区划和调查图斑61.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5000多万条。主要监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并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开展了河南省第1次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状况监测,涉及10个县(市)、79个乡(镇、林场、街道办事处)、580个行政村。监测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面积74 647.7 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7.88%;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93 102.2 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4.77%。石漠化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加大该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事件:12月1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我国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 :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从2011年到2016年的5年间净减少193.2万公顷,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危害不断减轻,生态状况呈现稳步好转的态势。监测结果还显示,林草植被保护和人工造林种草对石漠化逆转的贡献率达到65.5%。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8个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国家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为基础,介绍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现状,阐述了石漠化动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了石漠化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系统性地对岩溶土地、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从空间布局、岩溶地貌、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及石漠化程度等进行了详尽介绍,全面展现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为监测成果数据共享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记者从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016年,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为1007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466.9万公顷。与2011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净减少193.2万公顷,年均减少38.6万公顷。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连续改善,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土地整体呈现"面积持续减少,危害不断减轻,生态稳步好转"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西山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现状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地区石漠化是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石漠化地区经济的社会发展,危及国土生态安全。在西山区开展的第三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现状调查中,对该区的石漠化土地的分布、面积、类型进行了调查,文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把握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防治形势,通过挖掘与剖析四次石漠化调查数据,得出如下结论:2005—2021年,可比口径内,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22.3万hm2,年均缩减幅度加大,石漠化程度减轻,区域林草植被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岩溶生态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性,且我国仍有石漠化土地面积722.3万hm2,下阶段治理的石漠化土地具有难治理、成本高等特征;石漠化坡耕地面积达176.0万hm2,加之高强度耕作,是石漠化扩展与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区;2016—2021年间,因自然灾害形成新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仍达6.1万hm2,石漠化土地局部扩展难以消除。针对当前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成效与防治制约因素,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实施“预防、治理、增效和监管”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12月1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我国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呈现面积持续减少,从2011年到2016年的5年间净减少193.2万公顷,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危害不断减轻,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态势。监测结果还显示,林草植被保护和人工造林种草对石漠化逆转的贡献率达到65.5%。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介绍,为了掌  相似文献   

13.
结合湖南省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对岩溶土地、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从行政区划、空间布局、岩溶地貌、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及石漠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部分揭示了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分布规律及特点,为下一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结果,分析了全省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状,在总结湖南石漠化治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现状、相关技术规定和用户实际需求,提出系统平台和系统结构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系统功能设计和数据库建设进行了阐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数据为基础,对近几年来乐业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进行了监测调查,探讨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在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区域先期开展的石漠化监测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林业主管部门在第三次石漠化监测中的主要技术特点,针对现阶段石漠化监测技术标准、监测方法、监测数据管理和监测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云南省岩溶面积位居中国第二,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岩溶地貌典型,广泛分布有不同类型、各具特点的石漠化草原,近年来通过对石漠化草原开展工程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具体成效如何,不同区域治理成效有何差异以及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开展草原石漠化治理工程成效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旨在为今后我国岩溶区生态修复、石漠化草原治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石漠化调查技术和调查方法,阐述了墨江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基本状况、石漠化程度、分布范围和面积,并提出了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墨江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监测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第二、第三次石漠化的监测时间、技术路线、监测结果,并对两次监测结果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演变原因进行了分析、探究。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防护林工程、石漠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能源结构合理调整、岩溶地区农村人口的转移,区域内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土流失有所减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