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病历摘要 例1,刘某,女,55岁,因化脓性阑尾炎于2009年4月12日人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16.8×10^9/L,中性粒细胞0.90,淋巴细胞0.11,给予青霉素1280万。/d,丁胺卡那霉素0.6g/d分别静滴,连用5日,发生全身瘙痒、皮疹,白细胞数3.0×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2,即停药。24h复查,白细胞数5.6×10^9/L,中性粒细胞0.66,淋巴细胞0.34,48h后自细胞数6.9×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以后连续查多次均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轻度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对肾上腺素试验、泼尼松试验反应及其血象变化特征。方法以43例骨髓象正常的慢性轻度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作为苯中毒组,根据其性别、年龄匹配对照组。分别采集苯中毒组与对照组血样进行肾上腺素试验、泼尼松试验前后的血常规检查,并采用C2检验、t检验分析其试验阳性率、试验前后差值及增加率。结果肾上腺素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苯中毒组肾上腺素试验阳性率(9.3%vs.80%,P0.001)及试验前后白细胞(1.18×109/L vs.2.39×109/L,P0.001)、中性粒细胞(0.43×109/L vs.1.25×109/L,P0.001)、淋巴细胞(0.34×109/L vs.1.02×109/L,P0.001)差值均低;而两组均有淋巴细胞增高现象。泼尼松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苯中毒组泼尼松试验阳性率较低(47.05%vs.86.36%,P0.05),试验前后白细胞(2.04×109/L vs.3.22×109/L,P0.05)、中性粒细胞(2.80×109/L vs.3.66×109/L,P0.05)及淋巴细胞(-0.19×109/L vs.-0.42×109/L,P0.05)差值绝对值低;而两组细胞增加比率相似(57.2%vs.53.9%,P0.05),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淋巴细胞呈现负增长。结论苯中毒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可能与骨髓造血减少有关,而非白细胞分布异常及贮存池中成熟粒细胞释放障碍。  相似文献   

3.
非格司亭防治卵巢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继发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应用非格司亭(格拉诺赛特)对卵巢癌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 方法将96例的卵巢上皮性癌术后需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A组(共111个化疗周期)和B组(共61个周期)为治疗性应用,分别为白细胞计数<2.0×109/L和1.0×109/L时给予非格司亭,50 μg/d和150 μg/d,C组(共126个疗程)自化疗结束后48 h起给予非格司亭50 μg/d,均皮下注射;D组(共89疗程)不用非格司亭. 结果 C组白细胞最低值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B和D组(P<0.01),平均最低值分别为3.01×109/L和0.97×109/L,A、B组较D组短,但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非格司亭可维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水平,减低感染的发生,预防性用药优于治疗性用药.  相似文献   

4.
1病例患者女,26岁。主因孕足月无产兆要求剖宫产术于2004年8月26日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术前查体,血常规:白细胞7.4×109/L,中性粒细胞0.75;心电图、出凝血时间正常。于8月2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手术过程顺利,剖宫产下一重4 150 g男婴。术后给予头孢曲松4.0 g加入0.9%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于8月29日(术后3 d)发热,体温38.2℃,右下肢小腿内侧静脉穿刺点上部出现红肿、疼痛,皮温高。化验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0.86,临床诊断为医院感染静脉炎,给予理疗、抬高患肢及更换头孢曲松为阿奇霉素0.2 g静脉滴注2次/d…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血中白细胞9.42×109/L,中性粒细胞8.13×109/L,血小板32×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4.36 g/L,D-二聚体定量4559.0 ng/ml;治疗后白细胞8.46×109/L,中性粒细胞6.49×109/L,血小板225×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正常.结论 DIC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充分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栓药物,近年来活化蛋白C和凝血调节蛋白也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患肺结核病史10年。2002年4月10日,因咳嗽、咯痰、低热、盗汗3个月就诊。经胸片、查痰诊断为复治排菌肺结核。查体:体温37.5℃、脉搏88次/min、血压14.7/10.7kPa。外周血白细胞12.8×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6;血沉42mm/h;肝功及尿常规无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患者外周血中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急诊收治的116例DTIH患者和123例非DTIH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并分组进行对比.结果 首次头颅CT检查无颅内血肿,再次检查发现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入院时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13.35±6.72)×10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12.78±6.43)×109/L,明显高于首次及多次头颅CT检查均未见颅内血肿患者[白细胞计数(9.72±3.09)×109/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7.64±2.9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首次头颅CT检查即发现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和非DTIH患者人院时外周血中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协助首次头颅CT检查无颅内血肿的DTIH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正>正常成年人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一般为4~10×109/L,中性粒细胞约占50%~70%。一般来说,当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降低称为白细胞减少症。我  相似文献   

9.
我科6个月内收治2例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患儿,现报道如下. 例1男,12d.因"发热伴颜面皮肤潮红10h"于2011年11月2日人院.孕36周,剖宫产出生.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2℃,呼吸35次/min,脉搏116次/min,体重2980g.反应欠佳,口腔见小溃疡面.颜面皮肤潮红,表皮起皱.洗澡、治疗操作稍用力摩擦,头颈部表皮即大片脱落,露出鲜红色水肿糜烂面,呈烫伤样.入院当天皮损迅速蔓延,颈部、躯干、四肢皮肤在弥漫性红斑上出现松弛大疱,尼科利斯基征阳性.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 10.0 g/L,白细胞9.97×109/L,中性粒细胞0.394,淋巴细胞0.389,血小板354.0×109/L,C反应蛋白0.03 mg/L.口腔分泌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培养阴性.予头孢曲松75 mg/(kg·次)静脉滴注,每日1次.6d后皮肤红斑好转,无明显分泌物,复查口腔分泌物培养阴性,治疗10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患者,女,50岁,因子宫肌瘤于2005年2月5日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术前查体,血常规:白细胞7.4×109/L,中性粒细胞0.75;心电图、出凝血时间正常。于2月1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给予头孢曲松4.0g加入0.9%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1次/d,因患者静脉较细,故放置留置针。于2月13日(术后3d)患者发热38.5℃,左下肢内踝上方静脉穿刺点上部出现红肿、疼痛。化验血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0.86,临床诊断为静脉炎属医院感染。立即取出留置针,给予红花乙醇湿敷、理疗,更换头孢曲松为头孢替安静脉滴注。2月18日症状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推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低剂量和高剂量使用,对晚期卵巢癌化疗后防治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作用。方法将113例晚期卵巢癌肿瘤减灭术后行TP静脉化疗方案的患者分为rhG-CSF低剂量组45例,予50μg/d,共240个化疗疗程;rhG-CSF高剂量组43例,予150μg/d,共232个化疗疗程;对照组25例,未使用rhG-CSF,共135个化疗疗程;观察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动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第11天,rhG-CSF低剂量组和rhG-CSF高剂量组均出现白细胞计数平均最低值,而对照组则在化疗后第9天出现白细胞计数平均最低值;rhG-CSF低剂量组、rhG-CSF高剂量组、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平均最低值分别为1.07×109/L、0.93×109/L和1.70×109/L,使用rhG-CSF后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无论是低剂量还是高剂量使用rhG-CSF,均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恢复晚期卵巢癌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水平,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白细胞VCS参数的变化特点,探讨白细胞VCS参数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9例细菌感染患者为细菌组,117例病毒感染患者为病毒组,另以59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研究3组白细胞VCS参数变化特征,包括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NEV)、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值(NE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NES)、淋巴细胞平均体积(L、YV)、淋巴细胞乎均传导值(LYC)、淋巴细胞平均散射值(LYS)、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OV)、单核细胞平均传导值(MOC)及单核细胞平均散射值(MOS).结果 细菌组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NEV)为149.1±9.9、淋巴细胞平均传导值(LYC)为109.4±4.1、单核细胞平均体积(MOV)为169.9±9、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值(NEC)为147.7±4.5升高,单核细胞平均传导值(MOC)为123.4±4.2,均有所降低,其他变化不明显,病毒组LYC 103.5±3.8、MOV 167.2±4.3升高,LYC 103.5±3.8、MOC124.3±2.7降低,其他变化不明显;细菌组中白细胞>15×109/L组别NEV、NEC、LYV、MOV升高程度高于白细胞<15×109/L组.结论 白细胞VCS参数能较好地反应感染状态白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对细菌及病毒感染的鉴别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肺内集聚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RDS模型组,经股静脉注射油酸(0.12 ml/kg)制作ARDS模型,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而后,在不同时间点插管至颈动脉采集颈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经肺动脉圆锥插管至肺动脉采血测血常规,采用ELISA方法对肺组织匀浆进行髓过氧化物酶(MPO)定量检测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评分,并检测肺组织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结果模型组大鼠动脉氧分压在染毒后10 min时就开始下降,氧合指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2 h后达到其最低值(为189.45 mm Hg),达到了ARDS的诊断标准(<200 mm Hg)。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动脉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在注射后1 h开始下降,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染毒后3 h和1~3 h,平均值为4.46×109/L和1.82×109/L~2.16×109/L,6 h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平均值分别达到11.68×109/L和5.93×109/L);此外,模型组给予油酸后2 h,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即见升高,6 h左右达到最高峰(平均值为58.25%),以后逐渐下降,而对照组肺动脉血和外周动脉血的白细胞分类均以淋巴细胞为主。模型组肺组织中的活性氧(ROS)含量在注射后10 min已见升高,1 h达到峰值(约为正常水平的6.5倍),峰值出现早于血氧下降。模型组肺组织的MPO活力在注射油酸后30 min见明显升高,2 h左右达到最大值(平均值为5.82 U/g),约6 h后逐渐降低,但24 h时与对照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肺组织改变在注射油酸后10 min(病理评分平均值为4.33)已经出现;30 min(病理评分平均值为6.51)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6 h时(病理评分平均值为9.78)已十分严重。结论肺内失控的炎症损伤是ARDS病程的核心环节,而肺内大量中性粒细胞集聚及其产生的大量ROS则可能是其最重要的启动因子,也是ARDS损伤启动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 患儿,男,3岁7个月,因发热伴咳嗽于2008年3月24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查体:体温40℃,心率104次/min,呼吸21次/min,体重14 kg,血压105/70 mmHg,无寒颤、抽搐,有鼻塞、流涕,伴刺激性咳嗽,无恶心、呕吐,查血白细胞5.6×109/L,淋巴细胞39.5%,中性粒细胞58.6%,红细胞4.39×1012/L.胸片诊断:支气管肺炎.该患儿无药物过敏反应史,给予更昔洛韦5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口服小儿清肺颗粒,6 g,3次/d.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3岁,2007年7月因咳嗽并高热入院,胸部X片示右侧有阴影.查体:患儿神志清楚,呼吸音粗,肝脾未触及,体温39.8℃,脉搏119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6/72 mm Hg,血常规:白细胞35.68 × 109/L,红细胞4.08 × 1012/L,血红蛋白115 g/L,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11,血小板164×109/L,血生化、肝功、肾功正常.临床诊断:肺炎并发菌血症.取患儿静脉血5ml,放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分析仪内;17 h血培养瓶报告阳性,直接涂片染色见大量革兰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16.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83岁,主因咳嗽、咳痰2 d,发热1 d,血肌酐及心肌酶急性升高2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d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白粘痰,口服"感冒冲剂、急支糖浆"治疗,未见好转,次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升至38.5℃。入院前2 h患者出现喘憋,于急诊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4.51×109/L,中性粒细胞0.683,血红蛋白92 g/L。急诊生化:血肌酐277.8μmol/L,尿素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实验性急性重症减压病过程中兔血液细胞计数的变化,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动物各项指标的异同,分析重症减压病的致死机制。方法取14只新西兰白兔,使其在0.55 MPa下停留35 min,然后再继续加压,升至0.7 MPa时停留35 min,于4 min内匀速减压出舱。检测加压前、高压停留中、减压后兔血液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PLT)计数。比较存活动物与死亡动物上述各指标变化的特点。结果经历匀速快速减压后,有8只兔在30 min内死亡,存活的6只兔经观察24 h后未遗留任何减压病症状。兔WBC总数加压前为(9.76±2.23)×109/L,0.55 MPa下停留30 min后,降至(8.15±2.20)×109/L,而减压后,则增加至(13.14±4.75)×109/L。PLT数于0.55 MPa下停留30 min后较加压前无明显变化,减压后,由加压前的(584.36±142.34)×109/L降至(380.43±162.42)×109/L。加压前,死亡组动物血液WBC总数为(11.13±2.37)×109/L,明显高于存活组动物(8.87±2.11)×109/L,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减压后死亡组动物PLT减少了(273±63)×109/L,存活组的动物PLT减少了(148±63)×109/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下停留可造成兔血液中白细胞数下降,而快速匀速减压则引起WBC升高和PLT下降。死亡组动物加压前WBC总数及减压过程PLT减少量均大于存活组动物。提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参与重症减压病致死机制。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4岁.原有冠心病、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病及脑梗死病史,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静息状态下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绞痛2h,于2002年12月17日22:00时入院,病程中解少许黄软大便,伴有恶心感,无心慌、胸闷及呼吸困难.心电图示:房颤,室性早搏.腹部B超提示:肝胆脾及胰、腹腔均无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17.7×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心肌酶谱、血淀粉酶均正常.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85岁,因"反复纳差、乏力1个月"于2011年12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否认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及氯霉素、苯等物质接触史.对"青霉素"、"磺胺"、"血塞通"、"生脉"过敏.入院查体仅见贫血貌,余未见特殊.入院后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WBC)4.5×109/L,中性粒细胞(N) 0.56,红细胞(RBC) 2.16×1012/L,血红蛋白(Hb)74 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5.6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43 g/L,血小板(Plt)206×109/L,网织红细胞0.0187.尿常规、粪常规正常.叶酸、维生素B12正常.胃镜检查:食管多发静脉瘤,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尚活跃,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减低(粒细胞0.785,红细胞0.010,粒细胞∶红细胞78.5∶1),巨核细胞未见.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率增高.复查WBC4.5×109/L,N 0.55,RBC 2.05×1012/L,Hb 75 g/L,MCV 108.3 fl,MCHC 363 g/L,Plt 205×109/L,网织红细胞:0.0231.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3岁,经商,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胸闷,左侧胸痛,咳嗽,无痰,无畏寒发热,到当地市级医院就诊,拟诊"左肺炎"收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7.8×109/L,中性粒细胞0.786,淋巴细胞0.166.HBsAg阴性.抗HCV阴性.结核抗体阴性.军团菌抗体阴性.抗HIV1+2阴性.抗TP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