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源航 《贵州地质》2014,31(2):141-146
本文根据茅口组古地貌及上覆地层岩性分布特征,以野外调查和实际勘探试验资料为依据,采用典型剖面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贵州省二叠系茅口组古岩溶带发育及富水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西部玄武岩及省内局部硅质岩覆盖区,茅口组古岩溶发育最为强烈、富水性良好,而东部龙潭组碎屑岩、吴家坪组灰岩覆盖区,深埋藏条件下的茅口组古岩溶整体发育及富水性程度相对减弱。进而讨论了古地貌特征及不同上覆地层岩性对古岩溶带空间分布及富水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研究区茅口组古岩溶带的水文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州二叠系茅口组古岩溶及其埋藏型地下水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明章  陈萍 《贵州地质》2012,29(4):283-289
二叠系茅口组古岩溶发育,在一定的构造组合下构成埋藏型地下水系统。本文探讨了贵州省茅口期古岩溶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不同类型古地貌区的岩溶发育特征,进而对茅口组埋藏型地下水系统和地下水赋存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贵州省茅口期古岩溶地貌可分为台地、斜坡和盆地三大类型,其中古斜坡和台地中的岩溶谷地以及硅质岩分布区茅口组古岩溶最为发育,成为省内茅口组埋藏型地下水系统中最有利的赋存地带。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古岩溶特征及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野外观察结合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对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的古岩溶进行较好的识别。该区茅口组主要发育四种类型的古岩溶,分别为沉积期岩溶、表生期岩溶、埋藏期岩溶和褶皱期岩溶,这四种类型的古岩溶在宏观特征、微观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阴极射线下及碳同位素和锶同位素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综合起来可作为研究区茅口组不同类型古岩溶的识别标志。沉积期岩溶具有发育规模小,以选择性溶蚀为主及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的特征;表生期岩溶发育规模大,且主要出现在茅口组的中上部,可见大量的方斑及溶塌角砾,溶蚀孔洞充填物以中-粗晶方解石为主,局部可见少量渗滤砂,阴极射线下发暗褐色光或暗橙红色光,或两者共有而具环带结构,胶结充填物的碳同位素介于0.26‰~3.43‰之间,锶同位素介于0.7044~0.7049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7~65℃;埋藏期岩溶发育规模不大,溶蚀孔洞中的胶结充填物被有机质侵染严重,常与残存的沥青共存,胶结充填物多为细-中晶方解石,阴极射线下发暗褐色光,碳同位素介于-1.44‰~-0.92‰之间,锶同位素介于0.7037~0.7049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8~135℃;褶皱期岩溶的发育具有普遍性,常以裂缝或与裂缝沟通的方斑或裂缝溶蚀扩大缝的形式出现,溶蚀孔洞充填物以细-中晶方解石为主,阴极射线下不发光或发暗褐色光,碳同位素介于1.58‰~4.07‰之间,锶同位素介于0.7050~0.7082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8~110℃。正确判断不同区域的古岩溶类型,对理解储层的形成机制及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吴运动造成茅口组灰岩暴露地表并经历了表生风化作用。钻井揭示,气藏储层段与古岩溶所处的位置及强度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钻井较少且分布不均、勘探程度不高的川东南地区,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分别运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对茅口组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对比发现,这2种方法恢复出来的古地貌趋势基本一致。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实际资料,认为印模法可信度更高。在古水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质图和钻井资料,把研究区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其中岩溶斜坡又可分为岩溶陡坡与岩溶缓坡。研究区西南岩溶高地与蜀南岩溶高地为同一岩溶高地,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且相对蜀南地区隆起幅度更高。在岩溶斜坡区,地下水以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发育,是岩溶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胡修权  施泽进    田亚铭  王长城   《地质通报》2014,33(06):874-882
东吴运动造成茅口组灰岩暴露地表并经历了表生风化作用。钻井揭示,气藏储层段与古岩溶所处的位置及强度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钻井较少且分布不均、勘探程度不高的川东南地区,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分别运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对茅口组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对比发现,这2种方法恢复出来的古地貌趋势基本一致。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实际资料,认为印模法可信度更高。在古水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质图和钻井资料,把研究区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其中岩溶斜坡又可分为岩溶陡坡与岩溶缓坡。研究区西南岩溶高地与蜀南岩溶高地为同一岩溶高地,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且相对蜀南地区隆起幅度更高。在岩溶斜坡区,地下水以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发育,是岩溶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川北元坝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但该套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有较大困难,需要进一步恢复岩溶古地貌、古水系,从而掌握储层分布规律,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文章选用残厚法恢复了元坝地区茅口组顶面岩溶古地貌,并结合现代岩溶学和岩溶动力学理论,划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地、岩溶平原和岩溶盆地4类二级地貌单元。应用现代岩溶分类方法,根据微地貌组合形态,划分了6类三级地貌单元,并对古水系进行了刻画。分析认为元坝地区茅口组顶面岩溶古地貌属岩溶地貌形成演化的初期阶段,不同地貌位置岩溶发育有较大差异,岩溶缓坡地属地下水径流区,水动力条件最强,孔洞最发育,是下一步储层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肖笛  谭秀成  山述娇  陈韵骐  夏吉文  杨坚  周涛  程遥 《地质学报》2014,88(10):1992-2002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依托,通过地层精确划分、对比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下地层中优选并确定了长一段顶面和茅三段底面两个全区稳定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界面作为恢复岩溶古地貌的基准面。在分别编制研究区残余地层等厚图和印模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地层厚度法,运用Surfer软件分别恢复了研究区龙潭组沉积前的岩溶古地貌和长一段沉积后茅口组顶部潜山地貌。这两种方法恢复的茅口组顶部古地貌所反映的地形起伏变化和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可以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溶丘、残丘、丘丛、浅洼、浅谷等次一级地貌单元。指出岩溶台地主要以泸州古隆起为核心向四周展布,整体地势较平缓,山体多呈圆丘状,低矮坡缓,不发育峰丛地貌;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台地外围,其中的岩溶缓坡主要展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岩溶台地西缘则表现出岩溶陡坡地貌;岩溶盆地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宜宾、沐川、绥江等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与大型储集空间及油气产出状况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进而控制了天然气产量的分布。指出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岩溶台地和岩溶斜坡上基本同等发育,岩溶台地为重点勘探的有利区带,岩溶陡坡带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8.
聂国权  淡永  李景瑞  徐亮 《中国岩溶》2020,39(6):911-917
蜀南地区茅口组灰岩岩溶储层较为发育,是蜀南地区重要的产层之一。但是该套储层非均质性强、缝洞充填程度高,储层预测具有较大困难。恢复岩溶古地貌、刻画古水系,可以摸清岩溶储层的发育分布规律,对蜀南地区茅口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印模-趋势面法,以茅口组顶至长兴组顶的沉积厚度为标识,恢复了蜀南Z工区的岩溶古地貌,根据微地貌组合形态,划分了4类三级地貌单元,并结合岩溶水文地质学理论在Z工区刻画出南北向地表水系。分析认为不同的地貌位置,水动力条件具有较大差异;河流两侧位于径流区,水动力条件最强,溶蚀孔缝最发育,是下一步储层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湖北建始一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下整合面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存在古岩溶不整合面,有较多陆上暴露标志。该不整合面形成于早二叠世茅口期Neoschwagerina haydeni带来,构成了碳酸盐台地上典型的Ⅱ型层序界面。这一发现是孤峰组的深水盆地成因论被否定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面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存在古岩溶不整合面 ,有较多陆上暴露标志。该不整合面形成于早二叠世茅口期Neoschwagerinahaydeni带末 ,构成了碳酸盐台地上典型的Ⅱ型层序界面。这一发现是孤峰组的深水盆地成因论被否定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和分析451口井地层水测试资料的基础上,对蜀南地区茅口组地层水矿化度和水型特征进行研究,结合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系统总结了古岩溶的垂向分带模式,阐述了各岩溶带在剖面上的发育特征,并对不同化学性质的地层水的储存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层水矿化度普遍较低,变化范围大,矿化度分布特征与地层水势能有关。CaCl2型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具正向浓缩、深变质、渗流缓慢等特征,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水矿化度较低,其出现与岩溶作用有关,所在地区的地层水性质不活跃。古岩溶带在垂向上可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岩溶带、水平径流岩溶带和深部潜流岩溶带,不同岩溶带特征各异。CaCl2型水的形成与大气淡水淋滤、地层压实释水和埋藏变质作用有关,以深层滞留水方式赋存于地层孔隙中,低矿化度水则以封存水方式储存于岩溶封闭体中。  相似文献   

12.
鄂西地区茅口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秋  李双应  王松  孔为伦 《沉积学报》2011,29(4):704-711
通过对鄂西地区中二叠统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及沉积微相分析,发现鄂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重力流沉积,沉积类型多样,发育于碳酸盐岩斜坡沉积环境中,自上而下分为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颗粒流沉积。滑塌沉积主要发育于湖南慈利江垭剖面,颗粒流与碎屑流发育于湖北长阳资丘剖面。滑塌沉积物主要由杂乱堆积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砾屑灰岩组成,分...  相似文献   

13.
桂西古岩溶型金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允义 《中国地质》2003,30(2):179-185
桂西地区自寒武纪至三叠纪发生了多次古侵蚀作用,已大致查明有11次沉积间断时期形成了古岩溶面,其中两次大范围的构造隆升及一次在裂谷拉张期相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古水下岩溶作用,造成古生界为主的碳酸盐岩系溶蚀尤其强烈,形成大面积的古岩溶面。这些古岩溶面对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控制非常明显,部分金矿床虽未直接产于古岩溶面,但其控矿断裂带多与深部古岩溶隐伏带有关系,古岩溶面起到间接控矿作用;主要金矿化的岩性有细碎屑岩、硅质岩、基性及中酸性侵入及喷出岩等,均为硅铝质岩系,而矿化最终底板均为古岩溶面下的碳酸盐岩系。金矿形成机制为:古岩溶潜山构造在后期叠加构造蚀变时,由地层淋滤出的金在古岩溶面及其影响带发生再富集而成矿。  相似文献   

14.
贵州二叠系茅口组顶部锰矿沉积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遵义、纳雍营盘等地含锰岩系沉积特征及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锰矿体形态主要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具有角砾状构造、递变层理等,常夹硅质岩和凝灰岩,具有热水喷流沉积构造特征。锰矿层位于玄武岩之下,夹于茅口组灰岩顶部,说明锰矿成矿在玄武岩喷发之前。含锰岩系中的矿物组合有浸染状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天青石,菱锰矿、钙菱锰矿、锰方解石、黄铜矿、蓝铜矿、褐铁矿、绿泥石、石英及其他碳酸盐岩矿物等,这些矿物组合与热水沉积矿物组合类似。对含锰岩系进行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同位素分析测试表明,含锰岩系富集As、Co、Cu、Cr、Mo、Ni、Pb、U和V等元素,Fe/Ti、(Fe+Mn)/Ti及Al/(Al+Fe+Mn)比值,Fe-Mn-(Cu+Co+Ni)×10三角图解等均显示锰矿属于热水沉积成因。锰矿石碳同位素值δ~(13) C介于+4.17‰~-18.53‰,氧同位素δ~(18) O介于-6.98‰~-10.05‰显示,碳同位素组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含锰岩系稀土配分曲线与峨眉山玄武岩稀土配分曲线类似,表明锰矿成矿物质来源与峨眉地幔热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沉积学手段对贵州平塘甘寨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进行详细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地层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茅口组主要的岩石类型有亮晶-微晶生屑灰岩、生物灰岩、微晶灰岩、亮晶内碎屑灰岩、硅质岩、瘤状灰岩和含燧石灰岩等,茅口组生物种类有介形虫、腹足、腕足、三叶虫、藻类、棘屑、蜒、珊瑚、海百合茎等。岩石学特征和生物组合指示,平塘甘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为开阔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包括台内滩和滩间两个亚相。茅口组可划分出3个Ⅲ级层序PSQ1、PSQ2和PSQ3,均由海侵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两部分组成。层序发育受到了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层序之间的界面P2q/PSQ1、PSQ1/PSQ2、PSQ2/PSQ3皆为岩性-岩相转换面,层序界面P3l/PSQ3在茅口末期受到东吴运动的影响,为构造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铸体薄片、物性测试、扫描电镜等资料,对黔南坳陷平塘甘寨二叠系茅口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贵州平塘甘寨茅口组主要的岩石类型为亮晶-微晶生屑灰岩、生物灰岩、微晶灰岩、内碎屑亮晶灰岩、硅质岩、瘤状灰岩和含燧石灰岩等。茅口组生物种类较多,有介形虫、腹足、腕足、三叶虫、藻类、棘屑、蜒、珊瑚、海百合茎等。上述岩石学特征和生物组合指示平塘甘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为开阔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包括台内滩和滩间两个亚相。储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茅口组储集空间以晶间溶孔和晶间孔为主,具有明显的低孔低渗特征。局部溶蚀孔、构造裂缝相对较发育,对改造储层的孔渗性有重要的贡献。储层类型为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质量及发育部位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多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组剖面及其(蜓)类动物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贵州省盘县特区火铺镇茅口组的(蜓)类动物群共有(蜓)类26属83种(不含未定种),Neoschwagerina(蜓)带自下而上可分为Cancellina primigena亚带、Praesumatrina schellwieni亚带、Afghanella schencki亚带、Neoschwagerina douvillei亚带和Chusenella ishanensis-Yabeina gigantea等5个亚带.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茅口阶底部最早出现的Neoschwagerina类群以及与其共生的Cancellina分子在不同剖面不尽相同,茅口阶底界的精确对比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代表该地茅口阶底界的(蜓)类标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