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竹英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文章通过对李竹英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阐述了李竹英教授对哮喘病机“阳虚痰瘀”的认识。李竹英教授认为痰、瘀、虚是哮喘发病主要病机。李竹英教授治疗哮喘经验如下:第一,温阳益气为本,治疗哮喘应注重温补肺阳; 第二,散瘀化痰并重,哮喘发病痰瘀与血瘀同时存在,治疗时酌加活血之品; 第三,缓解期要固本防复。  相似文献   

2.
肺结节病属于中医哮喘范围,其发病主要自痰邪作祟,刘公望教授认为瘀血为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治疗宜从痰瘀入手。  相似文献   

3.
从痰瘀论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痰、瘀的角度阐述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法。认为宿痰为哮喘发病之夙根,瘀血是哮喘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痰瘀互结导致哮喘反复发作;小儿哮喘应从痰瘀论治,以化痰通瘀为治则。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分子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学认为,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痰阻气道、气机失调为本病的基本病机。现代医学认为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及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遗传学因素、神经调节等在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阐明哮喘的发病机制,能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认为,素体脾肾不足、痰湿内盛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如遇外邪侵袭,触动伏痰而致痰阻气道,肺失宣肃,病则由是而发,出现咽痒、咳嗽、气促痰鸣等症状。我们近年来用自制的“抗敏定喘散”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效果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供同道们验证。  相似文献   

6.
从痰论治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医家朱丹溪阐明哮喘的病机专主于痰,现代多数学 者认为哮喘的发病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受外邪或其它因素引 发,以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最终肺管 狭窄,肺气宣降失司,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可见,痰在哮喘的 发病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发 病是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浸润为主的气道变态反应性炎 症。诸多学者对具有化痰作用的方药进行了实验或临床研究, 现根据方药功效分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古今很多著名中医都采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哮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从扶正祛邪治法角度阐述哮病发病的机制,从中医“虚损生痰”理论探讨哮喘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药在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证”、“喘证”范畴,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患,历代医家对哮喘的病机的认识多责之痰浊伏肺,本虚标实。而目前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验研究证实,哮喘的发作不仅与痰气交阻、肺失宣降有关,同时与营血郁滞、络脉郁阻有密切关系,且在应用活血化瘀药之后,哮喘的症状有所改善。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作一综述,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1哮喘的基本病机中医认为肺布散津液,脾运输水精,肾蒸化水液,这三脏尽失其职,津液则凝聚成痰,伏藏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王志英[1]认为如遇外邪侵袭,“伏痰”引动,痰随气升…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西医对哮喘病机的认识,探讨中医病机"宿痰伏肺"、"痰蕴状态"及"瘀血"与西医病机慢性气道炎症、特应性体质及血液流变学、气道重塑的关系,认为中西医病理机制有相通之处.临床应重视哮喘的"宿痰伏肺"、"痰蕴状态"及"瘀血"的病机,指导遣方用药,有利于提高哮喘的疗效,尤其是提高其远期疗效,为这一疑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代平  杨仁旭 《江西中医药》2009,40(10):21-21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中医学“喘证”、“哮证”、“痰饮”范畴。杨仁旭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根据其临床经验,结合古代文献组成三拗芎葶合剂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杨老认为:中医古方强调痰为宿根,随着中医对哮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发展,中医现代研究治疗原则重视标本兼治,最重要的是根据“痰瘀同源,久病必瘀”的特点强调痰浊和瘀血的作用。哮喘之所以难于根治,是因为有“痰瘀互结”宿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认为过敏性鼻炎其病在鼻而属肺,为哮喘发作的诱因,发病与肾气不足有关,痰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应肺、脾、肾三脏同治.指出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虽为两种疾病,但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发作时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病情严重的哮喘患者甚至需要随身携带缓解哮喘的药物,以避免危险情况发生。哮喘多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临床发病率高,多与遗传、过敏等诸多因素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哮喘的病理基础为痰瘀伏肺,病机为风盛痰阻、气逆血瘀、正气亏虚。外风引动内邪是哮病发作的始动环节,痰瘀内伏为哮喘发病的主要夙根,气逆是哮喘发作的病机关键,正气亏虚是哮喘发病的内在条件。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王洋教授认为,该病患者多属于过敏性体质,外感风邪容易诱发哮喘。治疗选方上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将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根据该病不同时期的特点选取治疗基础方,再根据患者所表现的证候特点辨证选药,临床治疗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王洋教授治疗哮喘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对哮喘病因、病机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宿痰内伏,痰瘀至喘,五脏致喘,先天禀赋不足,六淫、七情、劳逸、食复致喘,风痰致哮等,将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加以归纳总结,为哮喘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哮喘缓解期的病理因素出发探讨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原因,阐述了痰饮与瘀血对于哮喘缓解期发病的重要性。认为"痰伏于肺"是哮喘的夙根,是哮喘缓解期发病的根本病理因素,而瘀血亦贯穿哮喘发病的始终,是哮喘缓解期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津血同源,痰源于津,瘀本于血,痰、瘀互为因果,可相互胶结,阻滞气道,从而使病情难愈,痰瘀互结、留伏于肺是哮喘缓解期治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不能见痰治痰,见瘀治瘀,应当充分考虑到痰瘀之间相互化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咳嗽型哮喘、过敏性咳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无明显的喘息、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故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且近年来发病呈上升的趋势。由于其症状不典型,不少患者经过很长时间或反复发作后才被确诊,有些患者最终演变成典型哮喘,严重影响着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治疗极为重要。西医对本病的认识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亦有一定疗效但易反复,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认为风、痰、瘀是其基本病理特点,根据其病理特点分为风邪侵袭期、痰瘀互结期、正气亏损期。通过从风痰瘀三期变化简单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好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天津市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学特点,讨论哮喘中医病因病机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天津市成人支气管哮喘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提取各个证型的病位及病性要素,分析其发病特点。结果哮喘发作期证候类型分布情况为:热哮占39.7%,风哮22.5%,冷哮13.6%,虚哮12.8% 病性要素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气郁、痰、风、热、气虚、阴虚、血瘀、寒、阳虚、喘脱 病位要素从高到低依次为:肺、脾、肝、肠、胃、肾、表。结论哮喘发作期以热哮为主,其次是风哮、冷哮和虚。肺、脾、肝、肾在哮喘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提示发作期应注意清肺化痰、健脾舒肝、补肾益气。痰、气郁、风、火为主要致病因素,在治疗中要注重化痰、解郁、行气、祛风、清火。  相似文献   

17.
重症哮喘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病死率极高。中医认为宿痰是哮喘的核心病机,故清除宿痰是治疗哮喘之首要。然西医在痰液引流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药在祛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张晓云教授治疗重症哮喘时,应用礞石滚痰丸合射干麻黄汤在清除宿痰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对张晓云教授应用礞石滚痰丸合射干麻黄汤治疗重症哮喘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郑军 《北京中医药》2002,21(4):222-223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中医认为“喘有夙根”,小儿哮喘发病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伏痰是夙根也是内因,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是外因,外因引动伏痰而阻塞气道,从而发病。因此在临床上除哮喘急性期我们采用急则治标、宣肺化痰止咳定喘的治疗方法,同时突出在哮喘缓解期以扶正固本的中医治疗,采……  相似文献   

19.
咳嗽变应性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是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易迁延反复,中医称为"咳嗽".王成祥教授认为本病多为表里相因,虚实错杂.临床诊断应注意辨邪气属性、辨痰液性质、辨病位;治疗上分清标本缓急,并全程重视疏风散邪,宣降肺气,斡旋中焦,扶正祛邪等治法,使邪去正安,体现了中医病证结合与辨证论治的思想,为临床...  相似文献   

20.
痰与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五脏之病,俱能生痰"的理论,探讨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其病机特点、证治法则.认为五脏系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从五脏系统调控是防治一切痰病的根本;从五脏系统调控心脑血管病痰证的具体措施包括从五脏治痰、从五脏调理、改变痰浊体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