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在一以人口为基础的群体中,确定在有不同黄斑玻璃膜疣特征(即大小、类型、位置及总面积)的眼内,其患老年黄斑变性(AMD)的5年风险。方法:BlueMountains眼科研究于1992—1994共检查3654名居民;与1997—1999有2335(存活者的75.1%)再次被检查。用Wisconsin的AMD分级系统将视网膜相片分级。易得性AMD病变被定义为在这些基线上无这些病变的眼内(有风险的眼)发生新生血管性AMD或地图状萎缩。确定了年龄校正的相对性风险fRRS)。综合性估计方程式被用于估计零散比率,比校正眼和其他AMD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测定:AMD的发生率。结果:4634只有风险的眼中。于5年内有52只眼(1.1%)发生新生血管性或萎缩性AMD病变。在右眼中,有或无下列预示AMD的黄斑体征:125pm或大于此的玻璃膜疣[13.9%比0.6%:年龄校正RR,5.7;95%可信区(CI),3.6—9.O],模糊的软性或网状玻璃膜疣(23.2%比O.4%;RR,9.9%;95%CI,6.4—15.4)。视盘一半面积或更多的玻璃膜疣总面积(31.4%比O.6%;RR,13.5;95%CI,8.O一22.8),以及过度色素沉着(14.4%比0.5%;RR,8.0;95%CI,5.4。11.9)。按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校正后,在基线有这些体征的眼有高的可能性发生AMDo在老年性眼病研究3和4类中的眼,与1和2类相比较,有5倍可能发生AMD。结论:本研究量化了有黄斑玻璃膜疣和过度色素沉着的眼患AMD5年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晚期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病例对照方法对131例发生晚期感染的患者进行了研究,这些患者来自10个中心的具有固定外科医生和手术的500例对照病例。感染存在的标准为手术4周以后发生严重的前房反应。不透明的滤过泡和阳性培养结果并不是诊断必须的。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很容易辨认出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年龄、种族和性别的多变量比较模式发现一些危险因素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穿透性的而不是预防性的手术[相对危险率(RR),13.1;95%可信区间(CI),2.12-80.9],(2)滤过手术未联合白内障手术(RR,2.25;95%,1.24-0.08),(3)使用丝裂霉素(RR,2.48;95%CI,1.06-5.83),(4)术后间断性使用抗生素(RR,2.10;95%CI,1.09-4.02)和(5)术后持续使用抗生素(RR,5.94;95%CI,2,09-16.9)。结论:施行穿透性或滤过性手术而未联合白内障摘除者晚期感染的危险性增加,术中使用丝裂霉素和术后间断或连续使用抗生素与增加感染危险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医生健康研究Ⅰ,随机试验结果提示5年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所有白内障患者[相对危险度(RR),0.94;95%可信区间(CI),0.79-1.13]或在治疗期间行白内障摘除术者(RR,0.81;95%CI,0.65-1.01)均无明显有效作用。目的:检验指定的阿司匹林治疗及试验完成后,自行选用阿司匹林治疗在医生健康研究115年的随访中与年龄相关的白内障危险度的作用。方法:参加者为纳入医生健康研究Ⅰ在基线时无白内障的20968名美国男性医生。在第7年,当该试验中随机阿司匹林试验结束后,通过每年1次问卷调查计算出自行选用阿司匹林者。主要测量结果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摘除术,以病历记录证实为依据,自报因年龄-相关性晶体混浊造成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至20/30或更差者。结果:在平均14.9年的随访中,有2081例白内障和1198例接受白内障摘除术者。所有年龄和β胡萝卜素校正的白内障RR在指定阿司匹林治疗与安慰剂治疗的男性比较是1.09(95%C,1.00-1.18)。白内障摘除术RR为1.09(95%CI,0.98-1.22)。在平均7.9年的试验后随访后,共记录1225例白内障及635例白内障摘除术。经常使用阿司匹林(≥180天/年)与未使用者的男性比较(0-13天/年),7年白内障多变量RR为1.20(95%CI,1.03-1.40)。白内障摘除术的多变量分析RR为1.22(95%CI,0.98-1.51)。诊断白内障亚型与白内障亚型摘除术的结果相似。结论:本分析以随机分配阿司匹林为依据,提示5年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总的白内障或白内障摘除术无长期益处。试验后观察的数据亦提示使用阿司匹林者不会降低白内障的危险度,且指出使用阿司匹林者白内障危险度轻度增高。进一步的随机实验数据研究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效果被收集作为正在进行的妇女健康研究的一部分,即在39876名外表健康的绝经期美国女性卫生专业人员中进行的低剂量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的随机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大规模试验中,观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的产生。方法:医师健康研究I开始于1982年,22071名年龄40至84岁的美国男性医师参与试验,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325mg隔日1次)和β胡萝卜素(50mg隔日1次)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其为1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研究。对试验前未报告ARM的总共21216名参加者进行了至少7年的随访,资料用于此项分析。主要结果测量:在随机分组后自行报告、并且经过初诊医疗记录证实的所有ARM患者,和其中因ARM导致视力下降至20/30更差的视力下降ARM患者。结果:因为对初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度在统计学上明显降低44%,经过平均60.2个月的治疗和随访后,医师健康研究I中的随机化阿司匹林部分提前结束,导致了在阿司匹林治疗期间,ARM的发病例数比没有提前结束的可能自然增长例数明显减少。因此,在平均60.2%个月的随访期间,总共117例ARM患者被证实,其中的57例由此造成视力下降至20/30或更差。ARM患者在阿司匹林组有51例,在安慰剂组有66例(相对危险度,0.77;95%可信区间,0.54-1.11)。伴有视力下降的ARM患者在阿司匹林组有25例,在安慰剂组有32例(相对危险度,0.78;95%可信区间,0.46-1.32)。结论:这些随机化试验资料倾向于排除5年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ARM存在任何大的益处。然而,较小但是具有潜在重要性的益处还不能够排除,尚需要在具有足够规模和持续时间的随机化试验中检验。  相似文献   

5.
潘建兵  冯一帆 《眼科研究》2013,(11):1069-1073
背景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目前主要采取手术行翼状胬肉切除治疗,然而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有研究提出术后局部应用环孢素A(CsA)能有效降低其术后复发概率,但尚缺乏循证医学评价的证据。目的为CsA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临床疗效的评价寻求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检索策略并选择关联检索词对数据库建库至2012年10月已发表有关比较翼状胬肉术后是否使用CsA滴眼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Cohort)进行检索,检索的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中纳入的关联结局指标包括术后复发率、Schirmer试验I(sI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纳入的各研究无异质性(P≥0.1,异质性检验,2〈50%),对计数指标的相对危险度(RR)和计量指标的加权均数差(WMD)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各指标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6篇,包括RCT4篇和Cohort研究2篇,1篇RCT的Jadad量表评分为5分,另3篇均为2分;2篇Cohort研究的纽卡斯尔一渥太华量表(NOS)评分为6~7分,共纳入309例366眼。6篇文献发表时间为2008--2012年。Meta分析显示,CsA组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0.39;95%CI:0.24~0.64,P=0.0002;RR=0.24;95%CI:0.13—0.44,P〈0.00001)。CsA组术眼术后sIt较术前的提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47,95%CI:1.59~3.35,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与合并结果吻合。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使用CsA滴眼剂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农村及城市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01年6-10月,对北京地区农村及城市特定区域40岁以上的4451人进行青光眼筛查,其中农村1980人,城市2471人,男性1939人,女性2512人。检查项目包括采用van Herick法和前房角镜检查法检测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常规检测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并行眼底照相和阈值视野检测。对可疑青光眼和青光眼患者进行青光眼的标准检查。结果本次调查40岁以上人群农村及城市的应答率分别为79.6%(1980/2488)和87.1%(2471/2836);人群PACG的患病率为1.2%[95%可信区间(CI)为0.9%~1.5%]。其中农村PACG患病率为1.6%(95%CI为1.2%-2.0%),高于城市的1.1%(95%CI为0.8%~1.4%);女性PACG的患病率为1.7%(95%CI为1.3%-2.1%),高于男性的0.8%(95%CI为0.5%-1.1%);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并有一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农村PACG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60—69岁)较城市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70岁以上)早10年。农村PACG单眼低视力(39.3%)及单眼盲(28.6%)的比率高于城市(分别为20.6%和14.7%)。随年龄增大,屈光度增加,周边前房深度也逐渐变浅。结论PACG的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PACG患病率与周边前房深度、屈光状态、性别、年龄因素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14)  相似文献   

7.
对22例(44眼)stargardt病进行F-ERG、EOG检查,患者年龄8~44岁,平均22.4岁;男性12例,女性10例;矫正视力在0.04~0.5之间,90%眼视力在0.1~0.2之间。F-ERG结果显示明、暗视系a波损害明显大于b波损害;EOG结果显示异常率达80%。眼电生理学检查支持本病的主要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复合体。  相似文献   

8.
背景 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的疗效一直是眼科医师关注的问题,手术中羊膜植入的有效性评价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 评价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TE-AMT)和未应用羊膜(TE-noAMT)在青光眼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按照预先制定的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并通过因特网和手工检索进行补充,检索时间从1965年1月至2010年12月,纳入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和未应用羊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参照Jadad量表评分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纳入文献的相关参数和数据进行信息提取,包括文献作者、试验设计类型、国籍、眼数、患者数量、性别、随访时间、平均年龄、青光眼种类、基础眼压值、失访率;分析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的眼压下降率、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其中15篇为Jadad量表评分2分以上,共纳入818例977眼.眼压的下降率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总体合并加权均数差(WMD=8.47%,95% CI:5.20 ~ 11.75,P=0.00)、(WMD=9.37%,95%CI:4.97~13.77,P=0.O0);完全手术成功率和条件手术成功率在术后6个月的总体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40,95% CI:1.19~ 1.65)、(0.47,95% CI:0.22 ~ 1.00).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表明,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非功能性滤过泡的RR分别为0.51(95% CI:0.30 ~0.85)、0.43(95% CI:0.20 ~0.92)、0.51 (95% CI:0.26~1.00)、0.57 (95% CI:0.14 ~2.31)、0.31(95% CI:0.20~0.47)、0.31(95% CI:0.17 ~0.55). 结论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TE-noAMT手术比较,TE-AMT能更好地降低青光眼患者的术后眼压,提高完全手术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251例45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及FFA特征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分为6种类型:(1)漆样裂纹;(2)脉络新生血管(CNV);(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Fuchs斑;(5)黄斑萎缩;(6)黄斑裂孔.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矫正视力与各类型黄斑病变的关系.[结果]年龄、近视屈光度及矫正视力在不同类型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F=29.734,P<0.001;屈光度:F=22.259,P<0.001;矫正视力:F=5.93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年龄增加,CNV及黄斑萎缩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比值比(OR)=1.034,95%可信区间(CI)=1.019~1.049,P<0.001;OR=1.054,95%CI=1.031~1.076,P<0.001];而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则呈下降趋势(OR=0.906,95%CI=0.876~0.937,P<0.001);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OR=1.233,95% CI=1.136~1.338,P<0.001;OR=1.554,95% CI=1.185~2.038,P<0.001),黄斑萎缩呈上升趋势(OR=0.762,95%CI=0.705~0.824,P<0.001).各类型黄斑病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CNV对视力损害程度较重(OR=1.835,95%CI=1.180~2.854,P=0.007),漆样裂纹则较轻(OR=0.506,95%CI=0.328~0.782,P=0.002).[结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根据FFA可分为6大类型,CNV及黄斑萎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漆样裂纹黄斑出血则随之减少,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高而减少,黄斑萎缩则随之增加;病变类型不同,最佳矫正视力不同.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城区及近郊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调查北京市城区及近郊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发病情况及分布特点。方法:由35所北京市有条件诊断和治疗孔源性RD的各级医院及北京大学保健流行病学研究室组成的协作组,采用前瞻性设计的新发患者登记方法收集病例资料,对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间在其医院初诊的孔源性RD患者(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以1999年12月国家统计局分布的人口资料数据为基数,对孔源性RD的年发病率、年龄、性别、季节分布特征及屈光状态等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孔源性RD年发病率为7.98/10万[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7.3-8.7]。其中外伤眼孔源性RD年发病率为0.93/10万(95%CI:0.7-1.2),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RD患者年发病率为0.80/10万(95%CI:0.6-1.0),无外伤史有晶状体眼孔源性RD患者发病率为6.25/10万(95%CI:5.7-6.9)。外伤眼孔源性RD年发病率,男性为1.55/10万(95%CI:1.1-2.0),女性为0.30/10万(95%CI:0.1-0.5),男性高于女性。各年龄段孔源性RD患者发病率不同,其发病率高峰分别为20-29岁和60-69岁。无季节性差异(0.8<P<0.9)。无眼别差异(P>0.05)。约5.82%为双眼孔源性RD,其中高度近视所占比例高于单眼孔源性RD(χ^2=5.73,0.01<P<0.02)。结论: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区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孔源性RD年发病率为7.98/10万(95%CI:7.3-8.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手术技巧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年龄11~95岁各类白内障170例(176眼)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全部随访,矫正视力0.5~0.9者54眼(30.7%),≥1.0者103者(58.5%);术后3月随访160眼,矫正视力0.5~0.9者40眼(25.0%),≥1.0者101眼(63.1%)。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后囊破裂、虹膜损伤和前房积血,术后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结论 超声乳化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者的手术方法和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视力损失多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光感受器的退化引起。主动、被动吸烟会增加AMD发病率及向晚期AMD进展的风险,并且影响湿性AMD的治疗效果。吸烟可引起脉络膜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膜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变薄,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性受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  相似文献   

13.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西兰国家眼科中心眼科的Shew William等于2023年3月在《Journal of Neuro-Ophthalmology》上发表一项关于白内障术后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NAION)的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该研究通过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 Central系统检索1年内报告白内障手术后NAION(post-cataract surgery NAION, psNAION)的研究, 每个研究的入组患者数均≥10例, 且经过同行评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提取并计算白内障术后早期(2个月)和晚期(1年)的psNAION发病率和危险度比值比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 汇总并分析白内障术后第一年内发生psNAION的时间及危险因素。文献检索共纳入432篇文章, 排除重复后, 对95篇文章进行筛选, 检索到38篇全文文章, 其中9篇文章符合筛选标准, 5项研究适合进行Meta分析。这9项研究于...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外研究表明,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青壮年患者首要的致盲因素,而加强中国对DR发病危险因素的分析对于DR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调查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及整群抽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和DR发生率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首先根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然后根据2002年悉尼国际DR分期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DR筛查。所有受检者均接受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专科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日常生活视力、验光检查以及眼压测量(非接触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和眼底照相。分别采用,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DR患者与非DR者(NDR)的各项调查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相关回归模型对DR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风险明显高于女性患者(OR=1.914,95%CI:1.382~2.651);糖尿病病程为1—4年、5~9年和≥10年的患者发生DR的风险明显高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别为新诊断患者的3.336倍(95%CI:2.322~4.880)、3.890倍(95%CI:2.327~6.503)和12.499倍(95%CI:6.607~23.647);相对于收缩压≤120mmHg(1mmHg=0.133kPa)的糖尿病患者,收缩压为120~139mmHg、≥140mmHg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风险分别为1.953倍(95%CI:1.081~3.528)和1.950倍(95%CI:1.076~3.532);与FPG≤5.6mmol/L的糖尿病患者比较,FPG为5.6—6.9mmol/L、≥7.0mmol/L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风险分别增加1.567倍(95%CI:0.889~2.732)和2.170倍(95%CI:1.252~3.761);此外,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DR发生风险明显高于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OR=1.577,95%CI:1.105~2.253)。结论男性、糖尿病病程、平均收缩压、FPG和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控制高血糖、高血压等相关危险因素可以减少DR的患病率,并控制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学术快讯     
张莉 《眼科》2004,13(6):364-364
波前技术可证实白内障患者的视物不适症状一项 30例患有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的研究显示 ,应用波前诊断技术 ,可证实早期视力尚好的白内障患者明显的视物不适症状。眼内微型望远镜 (Intraocularminiaturetelescope)可改善晚期AMD患者的视力及生活质量作者介绍眼内植入微型望远镜的III期临床实验结果 ,这种装置可提高晚期AMD患者的视力及生活质量 ,且术后并发症可控制 ,但强调术前应慎重选择病例。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ARM)的 5年发病率调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显示 ,在 4 0岁以上人群 ,早期ARM的发病率为 17 3% ,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人群白内障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国内17篇关于白内障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结果: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有无合并其他眼病及长期日光照射的合并OR值(95% CI)分别为:2.48(1.82 ~3.36),1.88(1.28 ~2.75),3.55 (2.41 ~5.24),2.58(1.45 ~4.56),2.39(1.50 ~3.82),1.82(1.08 ~3.06).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有无合并其他眼病及长期日光照射是我国人群白内障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PDR患者42例48眼,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手术,术后随访6~40个月,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结果在42例48眼P1)R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9眼(18.8%);玻璃体出血,术中6眼(12.5%),术后8眼(16.7%);角膜水肿10眼(20.8%);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眼(10.4%);视网膜脱离5眼(10.4%);并发白内障21眼(43.8%);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2眼(4.2%)。结论PDR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病变程度、手术技巧、术中术后是否正确彻底处理眼部每一个病灶有关。术中、术后正确处理眼部病变,同时术前、术后兼顾全身情况,可不同程度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中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XFS)患者类赖氨酰氧化酶l(lysyl oxidase-like 1,LOXL1)基因编码区位点的多态性.方法 选取152例维吾尔族XFS患者作为病例组和228名维吾尔族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2 mL,用imLDR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对380个样本进行3个SNPs位点分型,对比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每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体多态性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的rs1048661:等位基因G与基因型GG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发病的危险因素[0R(95% CI):2.24(1.56 ~3.23)],0R(95% CI):2.51(1.63 ~3.89)];病例组的rs3825942:等位基因G与基因型GG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发病的危险因素[OR(95%CI):4.60(2.56 ~8.28),0R(95% CI):6.17(3.22~ 11.84)].病例组的rs2165241:等位基因T与基因型TT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发病的危险因素[OR(95%CI):2.18(1.61 ~2.94),OR(95% CI):2.77(1.62 ~4.74)].3个位点组成的单倍型G-G-T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OR(95% CI):2.20(1.63~2.96),P<0.05].结论 LOXL1基因编码区的rs1048661、rs3825942、rs2165241位点与维吾尔族人群中XFS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目前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AO)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其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较多.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DP)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其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是否更为安全、有效尚未明确. 目的 系统评价99Tc-M DP治疗TAO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PubMed、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Google学术网,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12年4月,收集99Tc-MDP治疗TAO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研究的方法学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评价指标包括主要结局指标,如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眼球突出度和复发率,以及次要结局指标,如治疗的不良作用.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个符合质量标准的RCTs,共706例.按测量指标和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TAO的总有效率比较,99Tc-MDP静脉推注法与免疫抑制疗法(甲强龙联合氨甲喋呤)治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R)=0.96,95%可信区间(CI):0.76 ~ 1.22,P=0.740],99Tc-MDP静脉推注法与口服泼尼松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 CI:1.06 ~ 1.46,P=0.007),99Tc-MDP静脉推注法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53,95% CI:1.68 ~3.81,P=0.000),99Tc-MDP静脉推注联合甲强龙冲击疗法与单用甲强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7,95% CI:1.05 ~ 1.53,P=0.010).治疗眼球突出度的有效率比较,99Tc-MDP静脉推注组与口服泼尼松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02,95% CI:1.44~ 3.56,P=0.020);TAO治疗有效者1年后的复发率比较,99Tc-MDP静脉推注组与口服泼尼松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1,95% CI:0.33 ~0.78,P=0.002).99Tc-MDP静脉推注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泼尼松组和免疫抑制疗法组.结论 99Tc-MDP静脉推注的治疗方案可以达到与甲强龙联合氨甲喋呤的免疫抑制疗法相同的治疗效果;99Tc-MDP静脉推注联合甲强龙冲击疗法较单用甲强龙冲击疗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其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进行性的可致肓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以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为主要特征,发病率约为1/4000,全世界受累人数约为1百万人.RP具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占RP的20%~25%,目前共定位了21个位点,其中克隆了19个基因.由于ADRP危害较为严重、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已成为眼科遗传学研究的热点.此文对近年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