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洪水沟流域坝系工程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坝系工程现状调查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洪水沟流域治沟骨干工程的安全性和坝系工程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洪水沟流域7座骨干工程安全度均大于0.8,均为基本安全状态;坝系安全度为0.892 62,基本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马沟骨干坝工程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洛宁县罗村沟小流域坝系建设规划中的一个控制性骨干工程,位于罗村沟流域中上游。流域面积3.72km2,属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治理区。其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和缓洪、拦泥、淤地,稳定沟床,防治沟壑侵蚀,拦减入黄泥沙。本文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该骨干坝进行了设计,以期对该坝的建设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韭园沟流域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是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坝系安全评价指标和指标标准,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流域骨干坝安全度均大于0.8,骨干坝布局均衡系数0.9,坝系安全度0.892 62,从计算结果看,韭园沟流域坝系基本处于安全状态,骨干坝布局比较合理,评价结果基本上与实际相符.因此,认为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以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安全评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潘建平 《中国水利》2009,(12):44-46
治沟骨干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会因泥沙淤积而成为病险坝,影响到工程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工程拦截泥沙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设计时就要进行相对稳定分析,对要拦泥淤成的坝地进行生产利用分析。设计治沟骨干工程的同时,也要对坝控小流域的坡面进行综合治理设计,在实施坝的同时,实施坡面治理措施,减少流入坝地的泥沙,减小坝地上泥沙淤积的厚度,确保坝地实现长期生产保收和坝体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李倩 《陕西水利》2012,(3):167-169
通过分析雷峁沟骨干坝所处的自然地理和水文条件,对坝的主要工程土坝、放水工程、输水涵洞和明渠等工程建设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对坝坡的稳定性作了详细分析,使得坝体设计方案科学可行,可供情况相近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6.
范建伟 《内蒙古水利》2003,(4):101-101,109
通过对凉城县黄河流域范围内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在多年和一次性典型洪水过程中截洪、拦泥等方面呈现出的较大效益进行调查分析,充分说明骨干坝和淤地坝工程在治理水地流失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简要提出了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二甲沟水库是富拉浑河流域规划中的一座骨干水利控制工程,文章分析了兴建该水库对坝下及库区水环境、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环境角度分析二甲沟水库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15年建设成就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5年来黄河流域治沟骨干工程以黄河中游河龙区间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建设的情况,介绍了治沟骨干工程的规模,布局和建设成就,最后对治沟骨干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方山县围绕骨干坝办经济实体的经验王延卿(方山县水保水利局山西方山县033100)方山县位于晋西吕梁山中段西翼,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83年以来,方山县以治沟骨干坝工程为龙头,开展重点流域治理。截至1993年底止,全县新建、改建治沟骨干坝9座,控制面积...  相似文献   

10.
韭园沟流域相对稳定坝系防洪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韭园沟流域相对稳定坝系防洪标准研究是在相对稳定坝系优化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坝系防洪标准研究数学模型,对不同洪水频度下坝系投资与跨坝损失进行计算、分析加以确定。研究表明,当韭园沟坝系中骨干坝取相同设计标准,坝系防洪标准为100-200年一遇设计频率时是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典型小流域坝系调查统计分析,小流域沟道布坝密度为0.4~3座/km2最为合理.坝系建设顺序以先下后上,先干后支,即先从沟口至沟掌打坝为优,单坝打坝间隔年限以F/S=40为最优.坝系中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以1:2~1:(4~6)为宜,坝系布局支毛沟以小型淤地坝为主,支沟以大中小型淤地坝为主,适当位置建设蓄水塘坝,在较大支沟沟口布设骨干坝,干沟以大中型淤地坝为主,合理布设骨干工程和中小型水库,有效控制洪水泥沙,快速淤地,发展水坝地,提高坝系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浅谈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沟道工程主要包括淤 地坝,治沟骨干坝,小水库,谷坊,漫地和造田工程等,这些工程中水土保持作用最大的是淤地坝和治沟骨干坝,本文通过总结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的发展与建设现状,论述了其在防烘中的作用,并指出淤地坝不存在“泥沙零存整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浅谈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沟道工程主要包括淤地坝、治沟骨干坝、小水库、谷坊、漫地和造田工程等。这些工程中水土保持作用最大的是淤地坝和治沟骨干坝。本文通过总结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的发展历史与建设现状 ,论述了其在防洪中的作用 ,并指出淤地坝不存在“泥沙零存整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淤地坝建设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发挥淤地坝在控制水土流失、拦泥淤地等作用的同时,高效存蓄、利用水资源,以陇东半干旱区淤地坝建设的典型流域——司家沟流域为例,采用比例推算法确定淤地坝建坝潜力,采用目标推算法确定流域适宜建坝规模,对流域内的2座骨干坝进行防洪能力校核,结果表明:司家沟流域建坝潜力为10座,其中骨干坝2座、中小型淤地坝8座;该流域适宜建坝规模为9座,其中骨干坝2座、中小型淤地坝7座,应对原有的2座骨干坝配备泄洪设施、提高防洪标准,以确保防洪安全。综合分析认为:半干旱区淤地坝建设的传统目标主要是拦沙和淤地造田,近年来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量减少,造成很多坝系达到设计淤积年限后仍然未淤满,具有拦蓄利用雨洪水资源的潜力,在确保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充分高效利用淤地坝拦蓄利用雨洪水资源的潜力,对缓解半干旱区水资源危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骨干坝控制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应达到30%、中小型淤地坝控制区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应达到25%。  相似文献   

15.
混联骨干坝系统续建溢洪道调洪演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店梁沟上游左岸支沟内5座骨干坝是由坝体和放水工程"两大件"组成的混联坝系统,拟对5座骨干坝按坝体、放水工程、溢洪道"三大件"标准续建溢洪道,调洪演算是混联骨干坝续建溢洪道设计的关键。为了确保坝系安全运行,避免因上游骨干坝续建溢洪道后重新改造下游骨干坝溢洪道,造成工程重复投资,从下游到上游逐步完成混联坝的溢洪道续建,其调洪演算按每座坝均开设溢洪道进行计算,并复核现状坝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安全超高值,若不能满足,需重新拟定溢洪道宽度,再进行调洪演算,直到满足要求为止。经计算各坝续建溢洪道后的安全超高值均大于1.0 m,坝高满足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坝系建设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典型小流域坝系调查统计分析,小流域沟道布坝密度为0.4-3座/km^2最为合理。坝系建设顺序以先下后上,先干后支,即先从沟口至沟掌打坝为优,单坝打坝间隔年限以F/S=40为最优。坝系中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以1:2~1:(4~6)为宜,坝系布局支毛沟以小型淤地坝为主,支沟以大中小型淤地坝为主,适当位置建设蓄水塘坝,在较大支沟沟口布设骨干坝,干沟以大中型淤地坝为主。合理布设骨干工程和中小型水库,有效控制洪水泥沙,快速淤地,发展水坝地,提高坝系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我省自1986年开展大规模的治沟骨干工程建设以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基本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工程布设和管理方法,促进了坝系农业的稳步发展,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设骨干坝398座,有2000余条沟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坝系,为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坝系工程布设方法1.1上游打坝拦蓄,下游建坝生产凡集水面积小、坡面治理较好、洪水来源少的沟道,我们采取由沟口到沟头,自下而上分期打坝的方式,当下坝淤满能耕种时,再打上坝拦洪淤地,逐个向上发展,形成坝系。在一般情…  相似文献   

18.
蒋钢 《人民黄河》2000,22(12):19-20,22
结合黄土高原地区十几年来坝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各地的一些典型做法,针对治沟骨干工程坝系建设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提出在坝系建设中应注意以小流域为单元、支毛沟为重点,最终达到冲淤平衡的规划思想,并对坝系规划的范围、流域面积的确定和工程水沙计算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油坊骨干坝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赵钧(运城行署水利水保局山西运城044000)赵正平(平陆县水利水保局山西平陆044300)山西省平陆县油坊沟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位于该县圪塔涧流域主沟道的中部,工程包括土坝、涵卧管、溢洪道三部分及提水站一座。土坝高26m...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借助电子计算机手段,对小流域治沟骨干工程坝系优化配套和优化规划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范四夭小流域和特拉沟小流域的实际建模运算,得到全面系统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