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分析望云山复式花岗岩体侵位时的动力学状态,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石磁组构参数测定,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反映了望云山得式岩体侵位过程中构造环境的变化和单元岩石的暗色矿物组成及其性程度的高低;磁面理的产状与岩体形态和岩石单元分布相吻合,清晰地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岩浆侵位方式;磁线理指示岩体的侵位中心,线理表现形式不一,标示侵位方式与受构造应力的不同;晚期岩浆对早期岩浆中的磁线理有一定的改造作用,磁线理方向基本上反映了岩浆原始流动状态;从磁化率椭球参数可以看出岩浆侵位的应变状态;岩浆应力场分布体现了岩浆侵位方式及其所处构造环境,岩体岩石磁组构参数佐证了区域构造,围岩构造及岩体内部其他构造所反映的岩体侵位机制。  相似文献   

2.
凤凰山花岗岩体构造系统分析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宏观上对凤凰山岩体的区域构造位置、岩体侵位前后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岩浆侵位时的动力学条件进行了论述;对岩体内部及接触带的面理、线理进行了磁组构测量、显微构造观察、包体应变测量及X光组构分析等系统研究,最终获得如下结论:该岩体侵位除有膨胀作用外,在岩体侵位后期还有过旋转运动,而且岩体侵位受到NNE向左旋剪切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3.
崔召花岗岩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侵位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侵入岩体的磁组构形成于岩浆运移侵位、固化的过程中,必然保留了岩体的构造侵位过程的信息.以玲珑复式花岗岩岩基南部的崔召岩体为例,对岩体磁组构的详细研究,可以揭示岩浆运移,就位和变形等一系列特征.崔召岩体的磁线理不发育,反映岩体侵位速度慢,岩体边部磁面理比内部发育,并且岩体边缘磁各向异性度P值明显大于岩体内部,磁线理倾角小,反映岩体侵位过程中侧向挤压作用比较强烈,具有类似于气球膨胀作用的侵位机制.并且此磁组构特征再没有受到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南秦岭晚三叠世胭脂坝岩体的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坝岩体是秦岭造山带内具典型代表性意义的晚三叠世花岗岩,已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对岩体的侵位机制有着不同的认识。采用磁组构方法研究了该岩体的内部组构特征,并结合区域构造探讨了岩体的侵位机制。结果显示,胭脂坝岩体51个采点、348个样品的平均体积磁化率(Km)值普遍小于100 μSI,总体较低。磁滞回线和热磁曲线特征表明,岩体磁组构主要由顺磁性矿物控制。大部分样品的校正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小于1.10,平均为1.06,表现出低各向异性度的总体特征。样品磁化率椭球形态参数(T)值多大于0,磁化率椭球体以压扁椭球为主。综合分析认为,岩体的磁组构是典型的岩浆组构,记录了岩浆侵位的流动构造。岩体磁组构以东西向中低角度倾伏的磁线理和南北向倾伏的磁面理为总体特征,磁线、面理轨迹揭示出岩浆自西向东的侵位流动。这样的岩浆侵位过程应与中、浅部地壳的走滑挤压构造相关,岩体侵位时造山带处于同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铜陵凤凰山岩体侵位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达  李东旭 《地球学报》1999,20(3):239-245
通过对凤凰山岩体的野外研究,显微构造,包体测量及磁组构分析,详尽解析凤凰山岩体的侵位构造变形特征,并厘定了岩体变形过程中的应变状。结果表明表明凤凰山岩体NNE向水平左旋剪切应力及重力的联合用用下呈气囊膨胀式同构造侵位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巴尔哲地区碱性花岗岩由801和802两个岩体组成:801岩体为典型的稀有稀土矿化碱性花岗岩,其中锆和稀土元素的储量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802岩体稀土元素和某些稀有元素含量也较高,但未形成工业矿床。对巴尔哲地区碱性花岗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化和未矿化碱性花岗岩体为同源岩浆,具有富集地幔源的特征,在其侵位过程中没有受到同化混染作用的影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在脱离源区时802岩体的原始岩浆演化程度明显高于801岩体的原始岩浆,因此802岩体的成矿潜力应大于801岩体。801岩体具有明显的岩相分带,可以分上下2个岩相带:上部为钠长石花岗岩带,下部为钠闪石花岗岩带。在上部岩相带中分布着相当数量的伟晶岩块(壳)和晶洞,在该岩相带的石英(斑晶和伟晶岩)中存在着大量的流体-熔体包裹体以及岩石具有明显的稀土四分组效应,这些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均暗示801岩体的原始岩浆在侵位后发生充分的分异演化;802岩体具有典型的浅成-超浅成侵入相岩石的结构特征,且该岩体岩石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相对均匀,表明802岩体的原始岩浆在侵位后没有经历明显的分异演化过程。显然,岩浆侵位后分异演化程度对巴尔哲地区碱性花岗岩的稀有稀土元素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杨中宝  丁美青  银霞 《世界地质》2003,22(4):339-343
岩浆侵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控制着岩体和矿床的空间分布。凤凰山矿田位于铜陵矿集区,经过多年的开采,后备储量严重不足,急需扩大远景储量。采用三维流体动力学模型与流体势相结合,对矿田内的新屋里岩体侵位过程进行反演。结果表明,凤凰山矿田已知矿床均产于流体势梯度急剧变化带内。相思树、横山岭预测单元从地表向地下不仅同处于流体势梯度最大变化带内,还位于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具有良好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8.
地球动力环境对岩浆来源和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凤凰山岩体为凤凰山矿田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根据精确锆石SHRIMP测年结果, 凤凰山岩体206Pb/238U年龄为(144.2±2.3) Ma, 是晚侏罗世形成的一个典型岩体, 和铜陵矿集区主要成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接触带构造变形特征显示岩体侵位受控于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场作用.内部构造变形特征表明凤凰山岩体在深部主要为左旋螺旋式强力上升, 浅部为气球膨胀式主动侵位.岩体形成时代及构造变形特征表现出晚侏罗世铜陵矿集区和成矿有关的侵入岩系列的形成可能和古太平洋板块的向北斜向俯冲所导致的左旋剪切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9.
邓浩  刘晓霞  赵莹 《江苏地质》2016,40(3):395-402
金川铜镍矿床是世界第三大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现有研究表明其成矿模式为岩浆通道成矿,但是对于金川超基性岩体的侵位过程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索岩体的侵位过程,将岩浆侵位描述为马尔可夫(Markov)过程,提出一种基于Markov链的岩体侵位模拟算法,实现对金川超基性岩体侵位过程的模拟。以金川Ⅱ矿区为例,探讨了侵位过程与矿化的关联及岩浆通道骨架,为在矿床深部寻找第二成矿空间提供方向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沉积岩磁组构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沉积岩磁组构特征表明,沉积岩原生磁组构受后期构造活动改变。磁组构测试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沉积岩生较明显变形,岩石磁化率椭球体指示磁面理较发育,反映岩石受压扁型变形为主。磁化率椭球体最小轴方向为NW,指示该区最大主压应力为NW,与区域构造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潘长云  王润民 《矿床地质》1992,11(2):113-124
讨论了喀拉通克矿区I号含贵金属硫化铜镍矿床含矿岩体及矿体地质特征、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等,建立了相应的成岩成矿模式。该模式认为,喀拉通克I号含贵金属硫化铜镍矿床是一叠生矿床,它是由深部熔离作用形成的富含硫化物的含矿岩浆,侵位后经就地熔离成矿怍用、纯硫化物矿浆就地结晶和挤压迁移作用以及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类型属岩浆熔离型。  相似文献   

12.
陈柏林  高允 《矿床地质》2022,41(6):1093-1107
江西德兴铜厂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主要由成矿岩体内带的浸染状矿体和外带的细脉型矿体组成,对于该矿床控制细脉型矿体就位及展布的控矿构造研究甚少。文章通过对露天采场和钻孔岩芯含矿裂隙特征的调查,结合前人对含矿脉体产状的统计资料,重新厘定了含矿裂隙系统,构建了控矿构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德兴铜厂铜矿床细脉型矿体的含矿裂隙走向整体上是围绕北西向拉长的梨形状成矿岩体周边呈放射状展布;同一部位含矿构造具有走向相近、中等倾角、双倾向和正断运动的特征,构成剖面X-型共轭剪裂隙组合。这些含矿裂隙形成于成矿岩体侵位时期,形成时最大主压应力近直立,中间主应力近水平且垂直成矿岩体边界,最小主应力近水平且平行于成矿岩体边界。铜厂铜矿床的控矿构造是长轴呈北西向展布的成矿花岗闪长岩的岩体侵入构造体系。进一步找矿方向是在矿区范围的北西向成矿岩体南东、北西两端存在隐伏岩脊部位的深部寻找细脉型隐伏矿体,在矿田、矿集区范围是寻找隐伏成矿岩体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
云南迪庆春都铜矿控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矿体赋存于印支期浅成-超浅成相的石英二长玢岩体内,具斑岩型矿床的蚀变特征,主要控矿因素为岩浆岩、岩浆侵位的地层、热液蚀变作用和构造裂隙等。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造山晚期与超浅成斑(玢)岩密切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床,矿区及外围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与资源和灾害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凤凰山岩体接触带的变质与变形特征、显微构造及变形缩短量的计算 ,分析了凤凰山岩体侵位与接触带变形及区域变形的关系。通过接触带变质矿物变形特征的研究 ,揭示了热变质作用与侵位变形的同时性 ;接触带构造变形研究表明 ,岩体周围发育的流变褶皱、韧性剪切带、压溶缝合线等与岩体左旋上升与汽球膨胀侵位有关 ;围岩缩短量的计算结果表明 ,岩体侵位过程造成强烈的围岩缩短是一种强力侵位机制。研究表明 ,凤凰山岩体侵位是在区域NNE向水平左旋剪切应力场作用下完成的。岩体接触带变形是NNE向水平左旋剪切应力与横向推挤的侵位应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彭华斌 《云南地质》2009,28(2):143-147
基性-超基性岩浆杂岩是区内钛磁铁矿床的母岩体,矿体产于岩体中及边部,凤港组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是有利围岩,矿床成因属岩浆晚期结晶分异-变质矿床。预测本区有中-大型铁矿规模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成岩成矿深度:主要影响因素与压力估算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成岩成矿深度是金属矿床成矿地质体的重要空间参数,受到地质构造、岩浆岩、围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初步讨论了成矿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岩浆因素和构造因素。内生矿床,特别是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深度与岩浆作用的深度有关,岩浆侵位深度限定了矿床形成深度的下限,而岩浆上升和侵位过程中分异出的热液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成矿深度。构造变形直接控制了多孔介质的渗透率,渗透率制约了流体的流动,成矿流体运移和就位则直接与成矿深度相关联。还阐述了成岩成矿深度(压力)的估算方法,以流体包裹体温压计为主,结合其它矿物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并综合考虑成矿地质构造、岩浆岩、围岩等因素,才能获得合理和符合地质实际的成矿深度,为找矿勘查提供经得起检验的深度参数。  相似文献   

17.
曾国平  徐权  刘世维 《云南地质》2011,30(4):420-424,430
攀枝花辉长岩体岩浆分异为深源和就地分异并存,可分为两个阶段。原始铁钛氧化物熔浆从下往上分异形成超基性岩—富矿体—辉长岩夹低品级矿石—中品贫矿石—表外矿—辉长岩夹表外矿—辉长岩。依据矿床成因、地质构造、地磁异常特征,认为攀枝花矿尖山矿段深部有望发现大矿。  相似文献   

18.
老鸦泉富碱花岗岩杂岩体与侵入其中的富碱花岗斑岩岩体及云英岩型锡矿体、石英脉型锡矿体等REE配分曲线类似,均具有强烈的Eu亏损,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图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类似,是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结果。锡矿体是老鸦泉富碱岩浆分异演化及以钠质为主的强烈碱交代自变质作用的最终产物。侵入于老鸦泉岩体内的花岗斑岩为锡矿体的直接围岩,它是岩浆结晶分异更晚期混入了更多地壳组分,并向酸性方向演化的产物,该花岗斑岩经自变质热液蚀变作用造成锡的富集并成矿。因此,碱性岩浆结晶分异晚期混有地壳组分,岩浆向酸性演化可能是碱性花岗岩形成锡矿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矿区构造特征及岩浆岩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岩浆岩带属于被动侵位机制,岩体内部成矿潜力较大;第二岩浆岩带为主动侵位机制,背斜核部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为有利成矿区。同时根据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同位素特征及矿体与岩体的关系,认为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基性—超基性岩间接为铁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矿体的形态明显受到接触面及周边构造形态的控制,呈不规则板状、透镜状、分枝状、羽状分布。最后运用矿体成矿规律、磁异常、电法异常等找矿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出了龙降沟岩体南缘、双井、东郊3个找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20.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structural geology of the ca. 1.45 Ga Karlshamn pluton (southern Sweden) are used to study its emplacement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The Karlshamn pluton is one of the largest metaluminous A-type granitoid intrusions in southern Sweden. It is a multiphase body made up of two suites that differ in composition but which have similar crystallization ages. The magmatic foliation, ductile shear zones and granite–pegmatite filled fractures were mapped as well as the metamorphic foliation and extension lineation in the metamorphic host rocks. The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as used to map the magnetite petrofabric of the pluton, providing a larger data set for both the magmatic foliations and lineations, which could not be mapped in the field. The fabrics within the pluton are continuous with the metamorphic fabrics in the country rocks. Both the pluton and the country rock fabrics were folded during ENE–WSW compression, while the pluton was still a magma mush. The stress field orientation during cooling of the pluton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magmatic, ductile and brittle structures in the Karlshamn pluton that formed successively as the pluton cooled. The compressional event is referred to as the Danopolonian orogeny and therefore the Karlshamn granitoids, and other plutons of similar composition and age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Sweden, on the Danish Island of Bornholm, and in Lithuania, may be considered as syntectonic intrusions and not as anorogenic, as was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