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民屯凹陷超压发育机制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沉积盆地超压具多样性,超压演化具系统性,超压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大民屯凹陷构造沉降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等多种因素与剩余压力演化史有着良好的耦合匹配关系。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分别是本区超压发育、演化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超压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和通道,提高了高分子量组分,特别是“蜡”的排出效率是泥岩穿刺构造的诱发因素,亦可作为下伏油气藏的优质盖层,为本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雷 《地质与勘探》2016,52(3):594-600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缘极具油气开采潜力的凹陷,本文揭示该凹陷新生代埋藏史、热史及烃源岩演化史.利用凹陷各构造单元18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其埋藏史、热史.结果显示,东濮凹陷经历“一升两降”的构造沉降,并具有“马鞍型”的热演化特征.自沙四段沉积开始至沙三段,地温梯度逐渐增加,在沙三段沉积末期达到最大,为45.2℃~48℃/km.自沙二段沉积开始至今,地温梯度总体逐渐降低,仅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出现微弱回升,现今地温梯度为30℃~ 34℃/km.以埋藏史和热史为基础,结合构造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对东濮凹陷18口井烃源岩演化史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烃源岩热演化受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控制,3套烃源岩成熟度均在27Ma(东营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缘极具油气开采潜力的凹陷,本文揭示该凹陷新生代埋藏史、热史及烃源岩演化史。利用凹陷各构造单元18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其埋藏史、热史。结果显示,东濮凹陷经历"一升两降"的构造沉降,并具有"马鞍型"的热演化特征。自沙四段沉积开始至沙三段,地温梯度逐渐增加,在沙三段沉积末期达到最大,为45.2℃~48℃/km。自沙二段沉积开始至今,地温梯度总体逐渐降低,仅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出现微弱回升,现今地温梯度为30℃~34℃/km。以埋藏史和热史为基础,结合构造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对东濮凹陷18口井烃源岩演化史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烃源岩热演化受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控制,3套烃源岩成熟度均在27Ma(东营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辽河盆地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辽河盆地位于辽宁省南部,渤海湾盆地东北角,是继中生代发育起来的第三纪断陷盆地。分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等二级构造单元(图1)。  相似文献   

5.
运用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理论对大民屯凹陷西斜坡古近纪沙三段发育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三段发育低位、湖侵、高位体系域;大民屯凹陷西斜坡沙三段的沉积相类型可分为冲积扇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浊积扇相;前进断裂坡折带控制了大民屯凹陷西斜坡沙三段沉积发育,低位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同沉积断裂坡折带之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湖侵域在坡折带之下主要发育滑塌浊积扇、湖相泥岩;高位域西斜坡主要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从而沿着西斜坡形成冲积扇相—三角洲相—浊积扇相的沉积模式;沙三中下段,大民屯凹陷荣胜堡洼陷东北斜坡部位受前进断裂破折带控制的沉积砂体及浅湖-半深湖区的浊积扇砂体是形成岩性油气藏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庙西凹陷古近纪沙三段 沉积期原盆面貌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庙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的东南部,是渤海海域近期勘探的热点地区和潜在富烃凹陷之一。由于该地区处于郯庐断裂带穿越部位,新生代以来构造改造较为强烈,致使对其主要生烃层段古近纪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认识不清,从而给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造成困难。本文遵循改造型盆地的研究思路,在70余条地震剖面、多口钻井资料以及样品裂变径迹分析等基础上,恢复了该凹陷沙三段沉积期的原始面貌。研究表明,庙西凹陷东部在始新世末及其后遭受过较强烈的剥蚀改造,造成凹陷东部约1/4的原始沉积地层剥蚀无存;庙西北凸起和南凸起为沙三期同沉积断块,在沙三段沉积期向庙西凹陷提供物源;庙西凹陷西北部与渤东凹陷相通,西南部与黄河口、莱州湾凹陷连通。从沙三段烃源岩的原始沉积规模和勘探实践看,该凹陷具有良好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7.
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辽河西部凹陷不同岩性、不同干酪根类型18块样品进行了较详细的开放体系生烃动力学研究, 模拟结果反映出相同岩性不同有机质类型烃源岩动力学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机质类型越好, 平均活化能越小, 主频活化能对应的反应分数越大, 活化能分布范围越窄, 表明有机质类型对烃源岩生烃动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应用平行一级反应模型, 结合埋藏史、热史对辽河西部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了定量研究, 层位上, 西部凹陷沙三、沙四段是主力烃源岩, 分别占总生烃量的63.9%和18.5%, 其次为沙一二段和东营组, 4套烃源岩累计生烃量为328.09×108t;东营期是主要的生烃时期.   相似文献   

8.
利用岩性、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和研究,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原则,把大民屯凹陷古近系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两个三级层序.从单井相入手,结合地震相识别出大民屯凹陷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和近岸浊积扇湖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局部发育近岸浊积扇.在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反演预测了有利的储集砂体的发育区.  相似文献   

9.
大民屯凹陷古今地温场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系统测温资料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特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了古地温,利用EasyRo模型反演热史变化,并与东西部凹陷热史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1)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梯度较低,平均为2.9℃/100m。(2)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揭示大民屯凹陷古地温梯度较高,其中安福屯洼陷和荣胜堡洼陷分别4.07和3.6℃/100m,皆高于东部凹陷(平均为3.3℃/100m)。从而解释了其较低的生烃门限。(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结果认为地质历史时期研究区热流体活动较强烈。以高凝油为主的安福屯洼陷油气充注为幕式快速运聚成藏,而以正常稀油为主的荣胜堡洼陷油气运聚为在异常高压下的快速运移和浮力作用下的缓慢运移相结合。(4)大民屯凹陷的热史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东部凹陷,与西部凹陷也有差异,整个热史演化程度较低,有利于高凝油油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10.
板桥凹陷主要烃源岩为沙三段地层暗色泥岩,而沙三段砂岩为板桥凹陷主要储层之一.在恢复板桥凹陷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的基础上,定量模拟沙三段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特征,模拟结果利用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地层温度和63口井钻探结果验证.模拟结果表明:(1)板桥凹陷现今的热流值在59.8~61.7mW/m2之间,古热流演化经历了早期(65~50.4Ma)持续升高和晚期(50.4~0Ma)逐渐降低两个阶段,在距今50.4Ma达到最高;(2)东营组沉积末期,板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Ro)大约在0.5%~1.25%之间,现今成熟度(Ro)范围大约在0.5%~1.8%之间,在距今大约35Ma开始生烃,距今30Ma开始达到生烃高峰;(3)沙三段烃源岩在距今大约31Ma开始排烃,距今31~26Ma为主要排烃阶段,距今26~0Ma为少量排烃阶段;(4)板桥凹陷油气主要运移路径主要受控于古构造面,凹陷区以发散流为主,北部陡坡带以平行流为主,汇聚流主要存在板桥凹陷南部缓坡带.在板桥凹陷沙三段存在6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聚集区Ⅰ和Ⅱ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生烃史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主要发育有两套烃源岩:Es3烃源岩与Ed2烃源岩。由于该区地处海域,埋藏较深,对成烃史一直较少涉及。应用生烃动力学方法,对该凹陷沉积中心及斜坡带烃源岩生烃史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凹陷中心Es3生油岩主生油期出现在20~14Ma,主生气期出现在15~10Ma;Ed2生油岩主生油阶段出现在10~5Ma,目前仍处在主生气阶段。该凹陷斜坡带Es3生油岩主生油期出现在10~5Ma,目前仍处在主生气阶段,Ed2生油岩尚处在主生油阶段。结合渤中凹陷储盖组合及运聚、圈闭条件,本研究认为目前在该凹陷及其周围发现的油气藏主要来源于该凹陷10Ma以后生成的油气,油源区主要是斜坡带Es3与Ed2生油岩,而凹陷中心烃源岩主要对天然气藏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波拿巴盆地侏罗系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研究对波拿巴盆地浅水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在恢复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史和热史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计算了波拿巴盆地下—中侏罗统(Plover组泥岩)和中—上侏罗统(Elang组泥岩和Frigate组页岩)两套烃源岩的成熟史,并分别对比了下—中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层分层数据和古热流分析,对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的5口代表性钻井进行了埋藏史、热史的模拟与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的热演化成熟过程,初步划分了烃源岩的成熟阶段和生烃期次。研究结果认为:玉北地区寒武系-泥盆系沉积时期,具有多次沉积埋藏和隆升剥蚀的交替;泥盆系沉积之后,石炭-二叠系呈现沉积埋藏的特征;中生代在玉北地区东部少量沉积三叠系,随后被剥蚀,而在中西部发生沉积间断;进入新生代,地层持续沉积,且沉积速率呈现增大趋势。研究区寒武系烃源岩自沉积以来成熟度演化相对连续,奥陶纪时进入生烃门限,成熟时期较早;志留-泥盆纪,受海西早期运动的影响,发生隆升剥蚀作用,烃源岩演化变缓;石炭-二叠纪受控于区域上持续稳定的地层沉积与广泛发育的火山活动,研究区寒武系烃源岩进入中高成熟阶段;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远程效应,新生代研究区持续沉降,形成巨厚沉积,烃源岩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为天然气生成阶段  相似文献   

14.
渤海盆地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烃源岩成熟演化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古近系是辽东湾地区的主力烃源岩层系, 包括孔店组(Ek)-沙河街组四段(Es4)、沙河街组三段(Es3)、沙河街组一、二段(Es1-2)、东营组三段(Ed3)4套烃源岩, 它们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3个凹陷(辽西、辽中和辽东)的各个次洼中。在沉积和构造发育史的基础上, 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和热史等参数对烃源岩成熟演化进行模拟。对辽中凹陷各洼陷典型井区的烃源岩演化模拟表明辽中凹陷不同洼陷内各烃源岩层系的成熟演化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在东营组沉积末期,Es4-Ek烃源岩普遍进入生油门限,现今,基本上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在馆陶组沉积末期,Es3和Es-2烃源岩普遍进入生油门限,Ed3烃源岩部分进入生油门限,现今,Es3和Es-2烃源岩在辽中凹陷的部分地区达到生油高峰期。同时, 利用Basinview软件模拟了辽东湾地区古近系4套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历史, 表明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同一套烃源岩在辽东湾地区不同凹陷进入生油门限和达到生油高峰及生气阶段的时间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地区深凹区的烃源岩预测与评价和计算烃源岩体积、生、排烃量等提供重要参数,这对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5.
应用EASY%Ro法模拟柴达木盆地西部烃源岩成熟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介绍EASY %Ro法的基础上,以油 14井为实例说明了应用该方法计算成熟史的过程,然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 31口重点探井中的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进行了模拟。在平面上作出了下干柴沟组下段 (E3 1)至上油砂山组 (N2 2 ) 5套烃源岩的成熟度等值线图,并针对这些图件详细论述了各组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对该区油气成藏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军辉  王苏里 《地下水》2012,(4):163-165
南祁连盆地下日哈坳陷中三叠统大加连组碳酸盐岩类烃源岩广泛发育。通过野外剖面样品采集,并运用有机碳测试、干酪根分析、岩石热解以及饱和烃气相色谱技术进行室内样品测试,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碳酸盐岩露头样品的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成熟度。结果表明:大加连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有机质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差-中等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稠油成因类型及其油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根据原油的成熟度、生物降解程度及生物降解后油气的注入情况等多元因素,将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的稠油划分为原生稠油、降解型稠油和降解—混合型稠油,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稠油的油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富伽马蜡烷的未熟原生稠油和未熟—降解型及低熟—降解型稠油可能主要来源于沙四段源岩,富4-甲基甾烷型的原油可能与沙三段具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素梅  郭栋 《现代地质》2010,24(2):252-258
为揭示东营凹陷部分复杂成因油气的来源,对该区原油、烃源岩单体烃碳同位素进行精细特征分析与油源追踪。东营凹陷不同成因原油具有不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沙三段淡水成因原油碳同位素曲线分别以nC15、nC32为主峰,碳同位素总体偏重、前峰极其富集13C;沙四段咸水成因原油一般以nC23为分界线,近似呈对称的双峰分布,δ13C值较沙三段成因原油的轻。沙三段、沙四段成因原油碳同位素分别与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的聚类相关。牛庄洼陷沙三中段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值介于沙三段、沙四段烃源岩之间,与沙四段烃源岩及相关原油具有更好的相关性,验证以往关于牛庄洼陷沙三中段隐蔽油气藏原油为沙三段、沙四段成因的混源油观点。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原油碳同位素总体相对较轻、近直线型分布,与孔店组烃源岩、黄骅坳陷孔店组成因原油的碳同位素曲线聚类相关,指示其与孔店组烃源岩具有成因联系。在正常油窗范围内,成熟度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及相关原油碳同位素的影响较小,后者主要受控于母源与古沉积环境。单体烃碳同位素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东营凹陷油气成因与油源研究,该方法是对以往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的补充与深化。  相似文献   

19.
伊犁盆地石炭系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剖面资料与已钻探井资料分析表明,伊犁盆地石炭系超覆于前石炭系变质基底上,层序齐全,厚度较大.共划分为五个地层组,包括下统的大哈拉军山组、阿克沙克组,上统的伊什基里克组、东图津河组以及科古琴山组.石炭系中发育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两类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发育在阿克沙克组和东图津河组.烃源岩有机碳丰度较好,主体属于较...  相似文献   

20.
利用岩矿记忆信息恢复基岩潜山裂缝储层形成的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傅强  王家林 《地质论评》1999,45(4):434-438
基岩储层具有当今油气储层研究的两大难题,即特殊且致密的基质岩性和储集空间。变质岩作为基岩岩性之一,其储集空间-裂缝的形成与动力作用密切相关。构造动力是致密基岩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岩石矿物将记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经历的动力特征。在准确采取定向岩心的基础上,利用声发射技术(AE)和岩组学方法可以恢复基岩储层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受应力期次和应力方向,从而了解储层的动力机制。应用上述原理恢复辽河大民屯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