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总结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内固定术在重建腰椎后柱结构中的应用价值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8月,对28例行腰椎后路棘突椎板完整截骨手术的患者,采用原位回植联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方法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1岁,中位年龄13岁。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5例,痉挛性脑瘫23例。术中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24例,椎板交叉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个棘突椎板回植13例,2个棘突椎板回植12例,3个棘突椎板回植2例,4个棘突椎板回植1例。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其中合并低颅压性头痛2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动力位X线片未见腰椎失稳表现;CT示所有患者椎板均骨性融合,椎管形态恢复正常,未见椎板移位、椎管狭窄及硬膜囊受压,未见瘢痕及骨痂长入椎管内,无继发神经受压表现。结论棘突椎板回植内固定术可重建腰椎后柱结构,固定可靠,能有效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和脊柱失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突螺钉固定在下腰椎退行性不稳定患者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结果19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植骨融合率6个月时为86%,1年时为93%,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2%。未出现断钉。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加椎间植骨能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棘突椎板截骨回植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中棘突椎板截骨回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123例接受了腰椎棘突椎板截骨回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107例获得2个月~3年8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复查CT示回植骨块完全愈合,椎管得到扩大,骨愈合率达100%。无腰椎不稳及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腰椎后路手术中,将截下的棘突椎板以不同方式回植,重建腰椎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可以防止术后腰椎不稳及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进行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7例;应用后路腰椎管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5例。结果随访9~39个月,平均26个月,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为8.7分,随访时为2.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分,随访时为2.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58.2%,随访时为2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或者基本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无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后路腰椎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将椎板作为植骨材料用于植骨融合的研究报道甚少,本回顾性研究将报道原位椎板回植技术及其临床结果。 目的:探讨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在我院行后路环360°减压植骨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32~58岁,平均(40.2±9.8)岁。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融合情况、椎管成形情况及有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通过对术后疗效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差异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90 min,平均135 min;术中出血量200~900 ml,平均500 ml。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根性症状均消失,23例患者腰部持续疼痛消失,11例腰部劳累及长距离行走后疼痛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椎间融合失败及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现象发生。原位回植椎板无吸收,椎体后方及椎体间均成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定分级,优32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ODI评分及VAS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0.05)。 结论: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既可充分显露行神经根管减压,又可重建恢复椎管的完整性,预防术后瘢痕增生黏连对椎管内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椎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融合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间植骨选择。方法将手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椎间行棘突椎板连接结构植骨,B组为椎间行自体碎骨粒植骨,两组均采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术后3个月-3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的手术效果、及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融合率均无明显差异,但在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椎间行棘突椎板连接结构组明显高于植碎骨粒组。结论在腰椎融合术中行自体棘突椎板连接结构椎间植骨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的维持椎间隙高度,是一种良好的椎间植骨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切开、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钛板固定、椎板植骨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88例颈、胸、腰椎椎管内肿瘤(长1~11 cm,平均3.2 cm)手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沿关节突内侧2~3 mm切开两侧的椎板,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完整取下,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并在椎板切开部位植骨融合。结果肿瘤全切除81例,次全切除7例。切除椎板数1~5个,平均2.5个。未出现因超声骨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12个月,中位数3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未见不稳定或畸形,可见植骨融合。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超声骨刀椎管后路切开钛板固定棘突椎板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辅以植骨融合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连接处结构椎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腰椎融合治疗腰椎不稳及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及融合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椎间植骨选择。方法将手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椎间行棘突椎板连接结构植骨,B组为椎间行自体碎骨粒植骨,两组均采取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术后3个月~3年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的手术效果、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以及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融合时间及融合率均无明显差异,但在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椎间行棘突椎板连接结构组明显高于植碎骨粒组。结论在腰椎融合术中行自体棘突椎板连接结构椎间植骨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的维持椎间隙高度,是一种良好的椎间植骨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椎板回植成形术在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患者21例,术中切断双侧椎板,保留双侧关节突,完整取下棘突椎板复合体,显微镜下摘除肿瘤后将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丝线修复棘突间韧带.术后椎管矢状径、椎板融合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定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椎管内肿瘤成功切除,未出现脑脊液漏,无顽固性下腰痛,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11.4±2.6)分上升至(24.7±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达82.5%,术前椎管矢状径为(13.5±1.5)mm,随访6月后术后椎体CT显示椎管矢状径为(16.4±2.4)mm,术后1年椎板骨性融合率90.48%.结论 原发性胸腰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椎板回植成形术法重建了脊柱的解剖结构,维持了术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椎板回植与椎弓根钉系统一体化固定腰椎滑脱合并神经损伤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应用椎板回植与椎弓根钉系统一体化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合并神经损伤53例,L3~4滑脱4例,L4~5滑脱29例,L5~S1滑脱20例,退行性滑脱37例,单节段峡部崩裂性滑脱16例。结果53例均随访3年以上(3年8个月~7年2个月),全部病例回植椎板均在术后3~4个月达到良好的骨性融合,无对神经产生新的压迫,无症状复发和腰椎滑脱加重。结论椎板回植与椎弓根钉系统一体化固定在治疗腰椎滑脱合并神经损伤应用中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具有恢复局部结构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椎板减压后椎板棘突复合体翻转 90°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 ,评价其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3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全椎板复合体切取后 ,翻转 90°回植重建椎管后壁的方法进行治疗 ,分别于术前、术后 1年及术后 5年进行下腰痛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术后 3个月复查CT示 :椎管成形术后 ,椎管扩大显著 ,大部分椎板棘突复合体已与周围骨质完全融合固定 (88% )。术后 1年时下腰痛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术后 5年评分与术后 1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管成形术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 ,减少硬脊膜疤痕粘连的机会 ,椎管扩大明显 ,长期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椎间融合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自体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下腰椎98例,其中椎间盘脱出症30例,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1例,腰椎不稳45例,椎管狭窄12例。结果10例失访,88例术后随访12—56个月,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腰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论棘突椎板作为骨源椎间植入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在下腰椎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及融合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板原位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椎管扩大成形术加椎板原位回植术。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3~15个月。依据JOA下腰痛评分标准,治愈9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1例。结论该术式可基本保证椎管的解剖结构以维持其稳定性,并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防止术后瘢痕增生压迫硬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加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自2008~2011年65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动态固定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l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改善明显,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置物移位、邻近节段退变加重.[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治疗14例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摘除脱垂的髓核组织。手术时间50~100(68.4±11.6)min。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根、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1例出现腰痛不适,予卧床、消炎止痛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5.0±2.1)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13/14。结论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使脊柱后部结构得到较大程度保留,又达到减压目的,作者用关节突旁节段性开窗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方法 于确定的狭窄节段一侧或二侧,切除关节突的内侧半。肥厚的黄韧带及邻近部分椎板。清除所有导致神经受压的因素。但保留棘突,棘间韧带、大部分关节突及椎板。结果 23例获得6月至6年9个月随访(平均2年3个月)。手术优良率达91.3%。无一例加重和发生椎体滑脱。结论 对于治疗以侧隐窝狭窄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6例腰椎管狭窄或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Eule评定方法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3年,优良率87.5%。结论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满意,同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48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3.5年。单节段21例,双节段22例,3节段3例。结果: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5个月。植骨全部愈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按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8例,可6例,优良率86.9%。结论:对明确诊断存在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施行髓核摘除、内固定加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高龄病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龄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36例高龄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均行手术治疗,行多节段开窗、全椎板切除、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6个月,优良率83%。[结论]高龄腰椎管狭窄有其特殊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应因人而异,正确选择手术方法,彻底减压兼顾脊柱稳定性、注重术后的腰背部力量锻炼是影响手术疗效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