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6种不同成分比的竹浆/丝光羊毛混纺织物,毛/竹比例为30/70、40/60、50/50、54/46、60/40、70/30。对其进行成分比与热湿舒适性关系探究,最终得到织物最优成分比。分别对织物进行了透气性、透湿性和热阻测试,结果表明:丝光羊毛含量越多,织物的透气性越差,透湿性和导热性呈增加趋势。通过综合评估得出,当丝光羊毛含量在45%~50%时,该混纺织物具有最优的热湿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80S丝光羊毛纤维和3D毛型竹浆纤维混纺纱,混纺比例竹浆/丝光羊毛分别为30/70、50/50、70/30,进行针织物开发及舒适性探究。通过对混纺纱的强力、伸长率、耐磨性及毛羽进行测试,得出:实验结果均满足上机织造标准。以纬平针组织为例,织造出三种混纺比针织物,并对其透气性、透湿性和热导率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织物透气性、热导率随丝光羊毛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透湿量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种不同混纺比的纱线,分别织造了针织平针组织和1+1罗纹组织两种不同的织物共6块,并对织物的性能进行测试,最终得出影响竹浆/丝光羊毛纤维混纺织物的热舒适性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混纺纱线的混纺比和竹浆/丝光羊毛纤维混纺织物的组织结构。当混纺纱中竹浆纤维的含量比例升高时,竹浆纤维优秀的导热性使织物能有效改善是人体闷热的感觉,同时由于1+1罗纹组织比平针组织结构更加松散,纱线间空隙更多也更有利于湿热空气的排出。  相似文献   

4.
采用阻燃粘胶与羊毛按不同比例混纺制备机织物,对混纺织物的力学性能、水洗尺寸变化率进行了测试,并采用氧指数法对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阻燃粘胶纤维,羊毛混纺比为70/30时织物的力学性能好于2种纤维的纯纺织物;阻燃粘胶纤维比例越高,混纺织物的阻燃性能越好,当阻燃粘胶纤维的比例达到50%时,混纺织物的阻燃性即达到阻燃要求.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阻燃纤维与棉混纺针织物的力学性能、舒适性能和燃烧性能.选用阻燃黏胶、阻燃腈纶和棉纤维,分别织制了3种不同混纺比的针织物,测试分析了织物的顶破、耐磨、保温、透气、透湿、导湿、吸放湿和燃烧性能.结果表明,纤维含量对织物顶破性能和透气性能的影响不大,棉纤维含量的增加使织物的耐磨性、保温性、透湿性、导湿性和阻燃性下降,吸放湿回潮率升高.因此,混纺比对阻燃黏胶/阻燃腈纶/棉混纺针织物主要性能的影响显著,可根据产品的用途选择适当的产品类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相同规格的竹代尔/棉混纺纱线织出平纹和缎纹两种组织织物,对其透气性、透湿性、保温性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对两种组织试样的服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平纹组织织物具有较好的服用性能,可以用作围巾、衬衣、家纺等贴身面料的原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了解竹浆纤维产品的舒适性,提高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分别对四种竹浆纤维及其混纺织物进行了透气性、保暖性、透湿性等舒适性能的测试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几种竹浆及其混纺织物中,纯竹浆纤维织物的透气、透湿性能均最好,保温性能相较最差,适合开发夏季服用面料。竹浆纤维中混入棉和涤纶纤维后透气性和透湿性均有下降的趋势,但保温性上升。说明利用竹浆纤维开发冬季服用面料时,可采用混纺方式来提高其保暖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织物拒液、透湿的机理出发,提出了新型拒液透湿织物的设计方案.文中在对所试织的织物进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组织对织物拒液性和透湿性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织物组织和原料配置.  相似文献   

9.
将蓄热调温纤维与羊绒混纺制备出一种智能调温羊绒纱,并织制了双层和单层紧密纺混纺纱与环锭纺混纺纱针织物,采用KES风格仪对混纺针织物的风格进行评价;并通过测试织物的透气、透湿性,评价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使用DSC测试混纺织物的熔融温度与吸热焓值、结晶温度与放热焓值,以及平板式保暖仪测试织物的保暖性,评价混纺织物的调温功能。结果表明:双层织物调温性能比单层织物的调温性能好,紧密纺混纺纱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比环锭纺混纺纱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开发综合服用性能优良的含大麻迷彩军服,选择经纱、纬纱、经纱密度、织物组织、空白列(误差)5个因素,不同棉、大麻、锦纶混纺比的纱线作为经纬纱的因素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根据正交试验设计的参数进行织造,测试织物的起毛起球性、撕破强力、回潮率、OMMC4项服用性能,并进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显示,经纱组成H60/C40,纬纱组成H20/C40/N40,经纱密度277根/10 cm,织物组织2/2方平的织物综合性能最佳,其中织物组织和经纱的纤维组成对织物的综合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超仿棉仪纶与棉、仪纶与粘胶不同混纺比混纺后纱线性能的变化,为产品开发利用及纺织工艺制定奠定理论基础,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几种仪纶混纺纱线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不同混纺比的仪纶/棉混纺纱线中,仪纶的含量越多,纱线纱断裂强力越好,断裂伸长率越大,耐磨性也越好,纱线毛羽越少;棉含量越多,成纱条干均匀度越好,吸湿性越好。同样的混纺比下仪纶/粘胶混纺与仪纶/棉混纺相比,与粘胶混纺的纱线强力较高,断裂伸长率也大,耐磨性好,纱线毛羽越少,吸湿性好。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采用YG461E型数字式透气量仪,对市场上几种典型电磁屏蔽面料的织物组织、织物中屏蔽材料含量、织物平方米质量等可能影响电磁屏蔽织物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银纤维织物进行透气性测试,并在显微镜下对银纤维和不锈钢纤维进行纤维横截面和纵截面的微观观察及理论分析,同时采用SN/T2161—2008纺织品防微波性能测试方法波导管法对不同规格防电磁辐射面料的屏蔽效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同一种面料的屏蔽效能有一定的差异,在织物组织规格相同的情况下,银纤维之间的间距越小,其屏蔽效果越好,即织物密度越大,织物的屏蔽效果越好,而且银纤维在织物中的含量越高,其织物的屏蔽效果越好;对于金属纤维,不锈钢纤维纱线的嵌织间距和纤维含量都对屏蔽效能有显著影响。该研究对合理有效的设计电磁屏蔽服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13块纯棉白坯织物进行了调湿和放湿测试,得出了4组放湿曲线.通过对4组放湿曲线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了织物紧度、经纬纱线密度以及织物组织与织物放湿性能的关系.其中织物紧度对放湿性影响最为显著;纱线线密度、织物组织以及经纬向紧度差异也影响到织物放湿性能.  相似文献   

14.
新型针织内衣面料热湿舒适性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研究一类新型针织内衣面料的热湿舒适性主要影响因素,对珍珠纤维、大豆纤维、竹纤维、聚乳酸纤维等8种新型针织内衣面料及棉织物共9种面料进行了热湿舒适性能测试,并采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试验面料的各项基本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这类针织内衣面料热湿舒适性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吸湿性能、织物的厚度、紧密度及织物组织结构;织物厚度越小、密度越小,其透气、吸湿透湿性能越好;织物越厚实,织物保暖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织物拒液、透湿的机理出发,提出了新型拒液透湿织物的设计方案,文中在对所试织的织物进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组织对织物拒液性和透湿性的,确定合理的织物组织的原料配置。  相似文献   

16.
利用Y字形涤纶纤维的纯纺和与棉纤维混纺的不同结构的纱线,设计开发了联合和纬二重组织的织物,并对其吸湿排汗性能如吸湿性、透湿性、吸水性及快干性等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Y字形涤纶纤维,可开发具有较好的吸湿排汗特性的床上用机织物.本研究结果对扩大吸湿排汗纤维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4种不同组织的第13结构相的聚乳酸织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相同结构相的不同织物组织结构,当交织次数越多,浮长越短时,抗起毛起球性能越好,但其他服用性能。如透气性、悬垂性、耐褶皱性、渗水性、光泽性则越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的纬编针织物的屏蔽效能,分析了不锈钢纤维含量、织物组织结构、网孔大小和编织度目对针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测试了纱线的毛羽频数分布和纱线回潮率。结果表明:不锈钢纤维含量、织物组织结构和网孔大小对针织物屏蔽效果影响较大;不同组织结构织物其度目影响程度不同;纱线具有较好的可织性,织物吸湿舒适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微孔结构阳离子改性涤纶纤维针织物的服用性能,纺制不同纱支、不同混纺比的微孔结构改性涤纶/棉混纺纱线,并编织成一定规格的针织物,测试各类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织物拉伸性能有所提高,抗弯刚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有所减小;织物透湿性能、透气性能明显提高,织物快干特征明显增强,即高含量微孔结构改性涤纶织物具有导湿排汗性能,该种改性涤纶可用于导湿排汗类运动服装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天然彩棉/白棉不同混纺比产品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天然彩棉产品的性能,测试了彩棉与白棉混纺纱线拉伸性能,织物的色泽、顶破性、保暖性、色牢度及缩水性能等,结果表明随着彩/白棉混纺比的改变,织物的色泽变化明显,纱线的断裂强度、织物的顶破强力随彩棉含量的增加而较小,织物的保暖性差异不大,彩棉织物的色牢度较好,4种织物中30/70彩/白棉混纺织物的缩水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