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志平 《中外医疗》2012,31(17):30-31
目的探讨电击除颤治疗冠心病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选取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跳骤停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冠心病心跳骤停抢救术,即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同时行有效心脏按压;实验组行高能量电击除颤,辅之于常规抢救。观察心电图变化,以除颤后复跳并转为窦性心律为抢救成功,记录除颤次数及两组患者复苏使用时间。结果实验组49例除颤样本中,1次除颤成功13例,2~3次除颤成功28例,8例无效;对照组1次除颤成功8例,2~3次除颤成功21例,20例无效。实验组抢救时间≤5rain成功率87.2%,6~10min除颤成功率65.3%,11-60min除颤成功率38.5%:对照组抢救时间≤5min成功率70.1%,6~10min抢救成功率53.9%,11-60min抢救成功率11.3%。结论电击除颤,配合常规的气管插管及胸外按压辅助呼吸,对恢复心脏骤停冠心病患者的自主心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期电击除颤效果相对更佳。  相似文献   

2.
朱旭  王玉宾  牟珍  蒋炳爱 《当代医学》2010,16(18):102-103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环节与因素。方法对成功复苏的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均在心搏呼吸停止后即刻~5min内给予CPR,行气管插管4例及2例呼吸机辅助呼吸,3例电击除颤,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复苏药物。结果 10例均在5~10min内恢复心搏呼吸,神志在5h~3d恢复,住院5~12d康复出院。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CPR、有效的呼吸支持、早期心脏除颤、合理应用复苏药物以及积极处理原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双相波自动电击除颤仪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心脏骤停并进行心肺复苏患者29例,以是否应用体外双相波自动电击除颤仪进行除颤操作为分组标准,对除颤组及未经除颤组心脏复苏率和最终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除颤组共11例,心脏复苏成功9例,成功率81.81%,最终生存4例;未经除颤组18例,心脏复苏成功7例,成功率38.89%,无最终生存病例,两组心脏复苏成功率存在明显差异(x2=5.328,P=0.021).结论:体外双相波电击除颤在基层医院心脏复苏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心室颤动(VF)电击除颤效果的因素,提高VF的救治质量。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VF患者206例进行分析,比较电击除颤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VF持续时间、VF振幅、VF频率、除颤次数、胺碘酮用量、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VF电击除颤成功组与失败组在年龄、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F振幅、VF频率、VF持续时间、胺碘酮、肾上腺素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振幅、频率及持续时间决定电击除颤时机,正确把握才能保证电击除颤效果。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可以提高电击除颤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室颤动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心室颤动(VF)206例,探讨VF波形对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VF振幅越低,电击除颤成功率越低。VF的频率是(6.79±2.26)Hz时,有较高的电击除颤成功率。结论:VF波形是电击除颤成功率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45例SCD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SCD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复苏存活率。结果 45例SCD的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69%为冠心病引起。SCD前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33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室停搏4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无脉性电活动2例。发生SCD的直接诱因与高热、饱餐、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呼吸性酸中毒,低钾、低钠血症有关。经心肺复苏45例SCD中17例恢复自主循环,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3.33%,并且电击次数少、电击能量小、电除颤早、复苏时肾上腺素用量少者复苏存活率高。结论 SCD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史,69%为冠心病,尽早施行电击除颤,尽量减小电击能量、电击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恢复自主循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45例SCD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SCD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复苏存活率。结果:45例SCD的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69%为冠心病引起。SCD前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31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室停搏4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无脉性电活动3例。发生SCD的直接诱因与高热、饱餐、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呼吸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有关。经心肺复苏45例SCD中17例恢复自主循环,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3.33%。并且电击次数少、电击能量小、电击除颤早及复苏时肾上脉素用量少者复苏存活率高。结论:SCD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史,69%为冠心病,尽早施行电击除颤,尽量减小电击能量、电击次数,尽量减少肾上腺素用量是恢复自主循环及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诊疗术中发生室颤的救治配合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导管室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室颤发作的救治护理经验。方法对26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中发生室颤的病例的救治配合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除1例死亡外,1例患者经2次电击后恢复;20例经一次电击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其余病例经胸外按压和心前区扣击后恢复窦性心率。结论除了准备急救药品、除颤设施以及开放高效静脉通道等措施外,护士敏锐、细心、负责的监护和救治配合也是室颤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心电监测下对 178例心跳骤停病人中需电击除颤的 113例立即使用美国进口的“惠普”或“菲康”心电除颤器进行除颤 ,首次常规电能 2 0 0J或 4~ 6J/kg ,根据情况使用相同或递增能量进行连接 2~ 3次重复除颤或间断再次除颤。结果发生室颤立即或在 5min内进行除颤 2 6例 ,其中胸前叩击除颤成功 7例 ,1~ 3次电除颤成功 11例 ,失败 8例 ,成功率6 9.2 % ;心跳骤停 5~ 10min常规心肺复苏及除颤 5 5例 ,其中 1~ 3次电除颤成功 17例 ,3次以上 8例 ,失败 30例 (电击后变为直线 2 6例 ,一直未能转复 4例 ) ,成功率 45 .7% ;心跳骤停至少在 10min以上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加注射药物后出现粗室颤适合电除颤者 32例 ,其中 1~ 3次电除颤成功 6例 ,3次以上 4例 ,其余电击除颤失败 (电击后变直线 ) 2 2例 ,成功率31.2 %。提示 :①除颤效果与原发病、发生心跳骤停至除颤时间、除颤时病人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②电击除颤不能盲目地作为心室纤颤首选和唯一有效的除颤方法 ;③对目前公认的 4~ 6J/kg能量及目前使用的各型除颤器最大输出能量是否适应临床需要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0.
电击转复心律是现代心律失常治疗的一个重大进展。近几年来,这项治疗技术已在国内开始应用。我院自1974年3月至1976年10月期间,应用国产XQQ-1型心脏除颤起搏器,对46例57例次的心律失常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硫酸镁在治疗电击抵抗性心室颤动中的作用。方法对32例以室颤为表现、经常规能量电除颤三次后仍表现为室颤的心跳骤停患者,采取随机选取病例分组对照的方法:对照组继续常规应用胸外按压、复苏药及电除颤直至复苏指征消失;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25%硫酸镁10mL,稀释后静脉注射,然后电除颤,重复2-3次。结果对照组16例有5例转复窦性心律,其中2例存活,总有效率31.3%;治疗组16例有11例转复窦性心律,其中存活5例,总有效率68.8%,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镁可稳定细胞膜,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且可有效防治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电除颤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赵达明  张锦龙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92-1093
目的使医务人员在对心室纤颤(室颤)性心搏骤停的急救中,正确地选择电除颤的能量,从而确保有效地实施电除颤,提高心搏骤停的急救水平。方法根据除颤波型或除颤仪类型,结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会议"("共识会议")与相关指南,介绍电除颤的能量选择方法。结果成人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采用360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的能量水平;双相波除颤首次采用150~200J或120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或递增的能量方案。结论在对室颤性心搏骤停实施电除颤时,应根据除颤波型或除颤仪类型选择能量。医务人员需要在领会"共识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指南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24例41次心室纤维性震颤(下称室颤)抢救,指出室颤多见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缓慢心室率也可诱发室颤。电击复律成功与发生室颤至进行除颤时间的长短、除颤应用的电能、患者全身状态、心功能情况,及预防室颤复发治疗措施有密切的关系。本组病例多为原发室颤,除颤复转成功率达82.9%。  相似文献   

14.
陈结文 《中原医刊》2007,34(21):77-77
心脏骤停是临床医学上最危急的疾病之一,若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随时有牛命危险或造成不可逆转的衰竭。心脏电击除颤术是及时恢复患者的心跳最有效的抢救措施,我科经正确使用心脏电山除颤术,成功抢救2例心脏骤停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程立顺 《安徽医学》2007,28(4):381-383
用较强的脉冲电流在极短的时间内经胸壁或直接经过心脏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称为电复律(也有人称之为电击除颤或电击),实验和实践证明,电击除颤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进步,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存活率的关键,是救治心脏骤停患者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将对心脏电复律的历史现状与若干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电击心脏使心律失常恢复正常的方法称为电转复术(electroversion)。触电主要死于室颤,如果及时再次施行电击,可使室颤消失而恢复窦性心律,外文countershock(反电击法)一字可以渊源于此。所谓除颤,仅是指消除房和室颤而言,它只是电击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心室颤动(VF)持续时间与VF波形对CPR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的影响阐述心室颤动患者的电击除颤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缺血性室颤和再灌注室颤的发生率究竟谁高谁低,作者在麻醉后的在体猪心上共进行了127次不同程度、不同时间的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实验。结果共发生室颤13次,室颤发生率为10.2%,其中缺血性室颤11次,占85%,再灌注室颤2次,占15%。此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室颤主要由缺血引起,再灌注室颤只占15%。本实验中,2例缺血性室颤在未充分恢复再灌前,直流电除颤失败,而在恢复再灌后,所有室颤皆经直流电除颤恢复窦性心律,提示充分恢复再灌对电击除颤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并发心室颤动 (VF)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 2 8例AMI并发VF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及除颤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药物和电击除颤对原发性VF疗效好 ,转复率 10 0 % ,对继发性VF疗效差 ,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达 90 %。结论 AMI并发VF与梗塞后的病理改变等因素相关 ;行为应激因素为VF的诱因 ;电击除颤对原发性VF疗效好 ,药物治颤胺腆酮疗效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20.
郭启楠  顾伟  潘兴邦 《中国病案》2023,(11):107-110
目的 探讨急诊老年患者院外心脏骤停的特点及心肺复苏和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以优化改善相关诊疗流程,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某院急诊接诊的老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133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患者预警症状、早期心肺复苏、急救反应时间、早期电除颤等预后影响因素与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人院外心脏骤停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很低(8.3%),心源性疾病(50.4%)是老年人院外心脏骤停的主要病因。与中青年相比,老年人院外心脏骤停在家中的发生率(77.4%VS 45.5%),初始为不可电击心律(89.5%VS 75.9%)、有预警症状(43.6%VS 29.5%)的比例更高(P<0.05)。老年组中自主循环恢复组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警症状、可除颤心律、目击者心肺复苏、急救反应时间<10分钟和院外早期除颤是老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老年人院外心脏骤停的病因复杂,自主循环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