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福化毒丹     
潘辉 《开卷有益》2014,(9):22-23
<正>五福化毒丹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常用于治疗小儿疮疡的清热解毒剂。方药组成:桔梗(微炒)、玄参(洗、焙)各180克,青黛(研)、人参(去芦)各60克,茯苓(去皮)150克,甘草(炒)45克,麝香(研)1.5克。上药共为细末,入研为药末和匀,炼蜜为丸,每30克作12丸。每一岁儿1丸分四服,用薄荷水化下。疮疹后,余毒上攻口齿,有涎血臭气者,以生地黄自然汁化下1丸;热疳肌肉黄瘦,雀目夜不见物,陈粟米泔水化下,食后临卧服。  相似文献   

2.
保胎丸     
<正>保胎丸出自明末清初傅青主所著《产后编》中保产无忧饮方,经加减而立,为妇产科常用补益气血之安胎剂。处方组成:当归20克,白芍药20克,川贝母20克,枳壳(麸炒)16克,白术(麸炒)16克,地黄16克,川芎16克,荆芥穗12克,黄芪12克,甘草12克,艾叶炭10克,砂仁10克,菟丝子16克,羌活6克,黄芩12克,厚朴(姜制)10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500克药丸用朱砂面3克为衣,蜡皮或蜡纸筒封固。每次服用1丸,白开水送下。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自拟填精育子丹治疗12例不育症,收到满意效果. 药物组成与服法鹿角胶30克胎盘粉60克枸杞子60克菟丝子60克怀山药60克当归30克熟地60克淫羊藿18克(羊脂油炒) 巴戟天30克海狗肾2条羊肾4条(阴茎连睾) 白芍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上药焙干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一日2次,早晚饭前以温开水送服.在服药期间,勿食生冷,严禁饮酒,节制房事。  相似文献   

4.
<正>保胎丸出自明末清初傅青主所著《产后编》中保产无忧饮方,经加减而立,为妇产科常用补益气血之安胎剂。处方组成:当归20克,白芍药20克,川贝母20克,枳壳(麸炒)16克,白术(麸炒)16克,地黄16克,川芎16克,荆芥穗12克,黄  相似文献   

5.
老年哮喘     
紫菀、款冬各75克,瓜蒌子50克,麻黄45克,鳖甲(醋制)50克,黄芩50克,甘草50克,麦冬50克,黄连30克,百合75克,紫苏子(炒)25克,石膏(生)25克,苦杏仁(炒)50克,石膏(煅)25克,紫河车、西洋参、五味子、山茱萸、山药各50克,炙罂粟壳30克,蛤蚧1对。制成蜜丸,每丸重9克。  相似文献   

6.
五神还童丹     
[药物组成]赤石脂30克,川椒(微炒)30克,朱砂30克,茯苓30克,乳香30克。 [适用范围]心阳虚弱之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记忆力衰减、须发早白以及心绞痛等。 [制法与用法]以上诸药共研细末,枣肉捣为丸,丸如梧桐子大小。 每早空腹服30丸,温酒送服。  相似文献   

7.
<正>肺热伤阴、津不足、用嗓过度或多语伤气所致的咽喉肿痛、发音嘶哑,治宜清热润肺,利咽开音。中成药铁笛丸能有效地改善音哑症状,恢复嘹亮清晰的嗓音。方药组成:诃子肉30克,麦门冬(去心,盐炒)30克,瓜蒌皮30克,茯苓(去皮)30克,玄  相似文献   

8.
三妙丸     
<正>三妙丸方剂原载于明代虞抟编著的《医学正传》,为常用燥湿清热剂。方药组成:黄柏120克(切片,酒拌,略炒),苍术180克(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川牛膝(去芦)60克。上药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三次,每服60丸,空腹时用姜、盐汤送下。三妙丸具有燥湿清热,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湿热痹证、湿疹痒痛、脚  相似文献   

9.
药物组成:制马钱子、炮附子、炒干姜各60克,炒枳实180克,炒白术360克,共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 用法与用量:饭后温开水送服1丸,一日3次。  相似文献   

10.
斑龙丸     
熊家骥 《开卷有益》2014,(10):47-47
<正>斑龙丸又名青囊斑龙丸、仙传斑龙丸,载于明代医家虞抟撰著的《医学正传》卷三。方药组成:鹿角胶(炒为珠)150克,鹿角霜150克,菟丝子(酒浸,研细)150克,柏子仁(取仁,洗净)150克,熟地黄250克,白茯苓75克,补骨脂(盐水炒)120克。上药磨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时用姜、盐汤送下。具有滋阴益肾,温补元阳,填精益髓,强壮筋骨,安神定志,驻颜益寿的功能。主治真阳不足,腰膝疼痛,阳痿早泄,或小便增多,耳  相似文献   

11.
石斛夜光丸     
刘长稳 《开卷有益》2014,(10):48-48
<正>石斛夜光丸始载于元代蒙古族医学家沙图穆苏编著的《瑞竹堂经验方》。方药组成:石斛50克,人参200克,山药75克,茯苓200克,甘草50克,肉苁蓉(酒制)50克,枸杞子75克,菟丝子75克,熟地黄100克,地黄100克,麦门冬100克,五味子(酒制)50克,天门冬200克,苦杏仁(炒)75克,防风50克,川芎50克,枳壳(麸炒)50克,黄连50克,白蒺藜(盐制)50克,羚羊角50克,水牛角200克,青葙子50克。制为水蜜丸剂型,每丸重9克。石斛夜光丸味甜而微苦,具有滋阴降火,  相似文献   

12.
固齿丹源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正方。药物组成:生地黄60克,白蒺藜(炒去刺)60克,香附(炒)120克,青盐45克,破故纸(炒)30克,没石子(大者)4个。将上药研为细末,早晨擦牙,津液咽下,久用自然能固齿乌发。本方药外可以辟秽解毒,收涩  相似文献   

13.
古人对小儿呕吐有具体分类,辨吐证和起因,予以不同方剂治疗。所谓“呕吐”有三征,即:“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乃吐征”;“无物有声谓之哕”。此乃区别呕、吐、哕等三种不同情况。从经络学上追溯,呕属阳明,气血俱病;吐属太阳,其病在血;而哕属少阳,其病在气。因此,施治宜区别虚实寒热和起因,辨证施治。 一、伤乳吐 乳食过饱,胃纳乳片运化不及,致频吐,吐物多为乳片。证为身热,面黄,肚腹膨胀。治则:减少食量,消乳安胃。处方:①香附60克,神曲(炒)、甘草(炒)、缩砂仁(炒)各15克,陈皮24克,麦芽30克(炒),共研细粉,滴冷开水为丸如粟粒大。视婴儿大小,每次服10~30粒不等,每  相似文献   

14.
三物备急丸     
<正>三物备急丸原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为泻下剂。方药组成:大黄30克,巴豆(炒研如脂或用霜)30克,干姜30克。制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入臼内杵烂,炼蜜为丸,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勿令泄。用时以温水送三四丸;若口噤,须折齿灌之。本方具有攻逐寒积的功能,主治寒实腹痛,表现为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相似文献   

15.
花生慢性胃痛:花生米30克,牛奶60毫升,将花生米加水煮后,放牛奶中再煮数沸,趁热吃花生米喝牛奶,连服数次。高粱【方1】食积:高粱子30~60克,水煎服。【方2】小儿消化不良:红高粱50克(炒黄)、大枣10个(去核炒焦),共研细末。2岁小孩每服10克;3~5岁小孩,每服15克,每日服2次。  相似文献   

16.
枳实导滞丸是首名方,出自金著名医家李杲(号东垣老人)所《内外伤辨惑论》一书。本方为丸,由大黄30克,枳实(麸炒)、神(炒)各15克,茯苓、黄芩、黄连、术各9克,泽泻6克组成。应用方是:将上药共研细末,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0~70(或6~9克),温开水送下,空腹。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适当加剂量。若作为汤剂应用,则大黄后下)、枳实用量为9克,其余均用克。本方具有消食导滞、清热祛湿治疗作用,适用于食积、湿热交,停滞于胃肠的病证。食积的形,或因饮食过量,超过了人体的化能力;或因脾胃虚弱,运化无,以致饮食内停于胃或肠所致。是由于产生食…  相似文献   

17.
二至丸     
<正>二至丸出自明代医家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方,为平补肝肾之常用剂。处方组成:女贞子(酒制)60克,墨旱莲60克。以上二味,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炼蜜及水适量,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制为黑褐色的水丸;气微,味甘而苦。每300粒重30克,每服6~12克,日服两次,淡盐水或温黄酒送下,具有补  相似文献   

18.
午时茶     
<正>午时茶的方剂,源于清代医家恬素所著的《拔萃良方》天中茶加减,为袋泡茶剂。方药组成:苍术30克,柴胡3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广藿香30克,前胡30克,连翘30克,陈皮30克,山楂30克,枳实30克,麦芽(炒)45克,甘草30克,六神曲(炒)30克,桔梗45克,紫苏叶45克,厚朴45克,红茶960克。以上19味,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  相似文献   

19.
磁朱丸     
徐迎年 《开卷有益》2014,(10):46-47
<正>磁朱丸原载于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名神曲丸。方药组成:磁石(煅)60克,朱砂(水飞)30克,神曲12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3丸,每日3服。现多改为神曲糊丸,每服3耀6克,一日2次。磁朱丸具有潜阳镇心,益阴明目,重镇安神的功能,主治心肾不交所致的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头晕目眩,亦治癫痫。心肾不交、肾阴不足、心阳偏亢所致心悸失眠、视物昏花  相似文献   

20.
周氏回生丹     
<正>周氏回生丹又名时疫止泻丸,来源于《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处方组成:五倍子240克,檀香36克,木香36克,沉香36克,公丁香36克,甘草60克,千金子霜120克,红芽大戟(醋炙)180克,山慈菇180克,六神曲(麸炒)600克,麝香36克,雄黄36克,冰片3.6克,朱砂72克。制法:上药研细和匀,水泛为丸,朱砂为衣。口服,每服10粒(约重1.5克),生姜汤或温开水送服。本方具有辟秽温中,健胃止痛的功能,主治夏季受寒、饮食不节引起的呕吐泄泻,腹中绞痛症。孕妇忌服。夏季受寒、饮食不节引起的呕吐、泄泻、腹中绞痛,治宜祛暑散寒,利湿止痛。方用红芽大戟、千金子霜为主药,攻水逐饮荡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