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介绍了7个在框架梁端塑性区增设交叉斜腹筋的试件的试验结果,并与6个普通配筋框架梁端试件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了在不同剪跨比、纵向配筋率和名义剪压比下梁端交叉斜筋对改善抗震性能的有效作用,分析了梁内纵筋粘结滑移对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有关斜筋梁抗震性能及使用条件的若干结论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对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进行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补充了 1 1根钢筋混凝土简支短梁在顶部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试验 ,试验梁的主要变化参数为剪跨比、跨高比、水平腹筋率和垂直腹筋率 .根据试验结果 ,对试验梁的工作性能、主要的剪切破坏形态、混凝土项的抗剪作用、抗剪腹筋 (包括水平腹筋、垂直腹筋 )的作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可适用钢筋混凝土深梁、短梁和浅梁相互协调的受剪承载力的统一计算方法 .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的统一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进行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补充了11根钢筋混凝土简支短梁在顶部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试验梁的主要变化参数为剪跨比、跨高比、水平腹筋率和垂直腹筋率。根据试验结果,对试验梁的工作性能、主要的剪切破坏形态、混凝土项的抗剪作用、抗剪腹筋的作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可适用钢筋混凝土深梁、短梁和浅梁相互协调的受剪承载力的统一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纵筋率对无腹筋约束梁抗剪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规范在以往的对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中,研究都是按较高纵筋率来进行,建立在这种纵筋率较高的梁的受剪性能试验数据基础上的规范抗剪设计方法可能偏差较大。而本文按较低纵筋率来研究梁的抗剪性能。试验表明,不同纵筋率对梁的抗剪性能和裂缝发展状况有重要影响,规范公式用于小纵筋率无腹筋约束梁受剪设计时可能偏不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了证明采用较小直径的高强箍筋能替代较大直径的普通箍筋在梁构件中应用的可行性,设计了配置CRB550级高强箍筋和HPB235级普通箍筋的混凝土梁构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从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应变能力、承载能力和破坏形态等性能指标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RB550级高强箍筋混凝土梁构件在试验的相应抗震指标方面和HPB235级普通箍筋混凝土梁构件相似;CRB550级高强箍筋具有与普通箍筋相当的承载力水平和变形能力水平,可以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无腹筋梁的剪切尺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截面高度变化对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无腹筋梁斜截面承载力的“尺寸效应”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统一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系统分析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的基础上 ,进行了 2 4根承受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试验 ,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剪跨比 (λ =a/h0 )、跨高比 (l0 /h) 、水平和垂直腹筋配筋率(ρsh和 ρsv) .详细阐述了梁的受剪特性、破坏形态、受压区混凝土的作用以及腹筋的作用 (包括水平腹筋和垂直腹筋 ) ,并最终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统一计算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计算深梁、短梁及浅梁的斜截面承载力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部分预应力部分粘结CFRP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改善碳纤维筋(CFRP)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及延性性能,针对CFRP筋特殊的材料性能,在国内首次引入了“部分预应力部分粘结”的新概念。对CFRP筋与环氧树脂钢筋混合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说明梁的预应力度及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部分长度会对CPFR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及延性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5根两点集中加载、剪跨比为2.5、上部负筋截断、具有不同单侧纵筋配筋率的有腹筋约束梁进行试验,深入研究了在上部纵筋截断的情况下,有腹筋约束梁的受剪破坏全过程及纵筋配筋率对有腹筋约束梁的裂缝形态、破坏形态、钢筋应变分布的影响,并就纵筋配筋率对有腹筋约束梁受剪承载能力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有限单元法代替传统的试验方法,分析具有不同配筋率、跨高比、剪跨比及加荷形式的无腹筋RC梁的受剪性能与破坏机理,总结出无腹筋RC梁受剪性能随跨高比或剪跨比连续变化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腹筋RC梁的受剪失效模式、计算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通过引入“当量剪跨比”的概念,将均布荷载与集中荷载作用下的无腹筋RC深梁、短梁及浅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统一起来。所建议的公式与短梁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并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有很好的衔接。  相似文献   

11.
提供了整个24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试件中的16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结果;论述了箍筋的受力性能以及横向配箍率和间距对梁端的破坏型态、位移延性、曲率延性、功比指数、吸收和耗散能量能力等的影响,并且指出了有效提高梁端抗震性能的最优配箍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分析混凝土梁内部既有裂隙的位置及角度对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制作多组含既有裂隙的试验梁, 进行梁的三点弯曲试验, 研究位于梁跨中和梁侧基本拱体范围内既有裂隙对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及裂缝扩展规律。结果表明: 梁上的既有裂隙对梁的抗剪承载力有削弱作用;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梁跨中既有裂隙的裂尖距离梁底中部越近, 对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的削弱作用越大; 梁侧既有裂隙的角度与基本拱体重合度越高, 对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的削弱作用越大;梁侧既有裂隙的角度与基本拱体重合度越高, 梁底裂缝越容易扩展通过既有裂隙的两个裂尖, 反之, 梁底裂缝可扩展至既有裂隙中部。  相似文献   

13.
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集中荷载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六根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在不同剪跨比情况下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和分析,给出建议的无腹筋简支梁与有腹筋简支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抗剪承载力公式以及相应的抗剪承载力的截面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混杂纤维(钢纤维/聚丙烯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深梁的斜截面抗裂度,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18组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深梁试件和2组未掺纤维的普通高性能混凝土深梁对比试件.通过静载作用下的受剪试验,探讨了钢纤维的特征参数(类型、体积率、长径比)、聚丙烯纤维体积率、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及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等6个因素对高性能混凝土深梁斜截面抗裂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法比较了各个因素对斜截面抗裂度的影响顺序.试验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混杂纤维(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后,无腹筋高性能混凝土深梁斜截面抗裂度提高幅度可达34.9%,有腹筋高性能混凝土深梁斜截面抗裂度提高幅度可达83.8%.基于现行规范提出了与钢纤维部分增强钢筋混凝土深梁相衔接的混杂纤维(钢纤维/聚丙烯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深梁斜截面抗裂度的计算公式,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砂浆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材料,对其加固构件后性能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此实验做了四个试件粱,采用该方法进行加固处理,以分析梁在加固前后抗弯性能的改变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之后,梁的破坏效果有了明显改善,梁的承载能力有所提升,粱内部应力、变形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此可见,该加固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节点的受力特征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归纳近年来国内外抗震框架节点试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将在梁端或柱端纵筋屈服后可能发生剪切失效或破坏的节点的受力特征分为斜拉型、斜压型和斜拉-斜压复合型三类,并给出了这三类受力特征的节点在相对作用剪力和相对配箍率坐标中出现的区域,还对其受力性能随相对作用剪力或(和)相对配箍率变化的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21根双向受弯无腹筋钢砼矩形截面梁的试验研究基础上,推导了无腹筋双弯梁斜截面受到承载力的计算表达式,采用将箍筋与砼分开单独考虑的离散化原则,进一步得出有腹筋双向受弯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表达式,11根有腹筋梁的理论计算与试验实测结果平均比值为0.93。  相似文献   

18.
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抗剪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抗剪承载力,完成了9根集中荷载作用下的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的抗剪试验,分析了深梁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以及剪跨比、BFRP筋配筋率、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基于加拿大规范和试验数据拟合出BFRP筋再生混凝土无腹筋深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BFRP筋再生混凝土深梁主要发生剪切破坏,随剪跨比增大,破坏形式由剪切破坏向弯剪破坏转变;试验梁的抗剪承载力随剪跨比的增大而减小,随BFRP筋配筋率和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而增加;采用本文提出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且具有一定安全度。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ly graded concrete, UHTCC (ultra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crack-controlling ability is strategically substituted for part of the concrete, which surrounds the main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in a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 Investigations on bending behavior of such a functionally graded composite beam crack-controlled by UHTCC (abbreviated as UHTCC-FGC beam) have been carried out. After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odel,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four-point bending experiment on long composite beams without web reinforcement, and validates the theoretical formulae through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UHTCC-FGC bea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of UHTCC layer. Besides improving bearing capacity and saving steel reinforce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HTCC-FGC beams can als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formation and enhance the ductility of members. At last, the optimal thickness of UHTCC layer in UHTCC-FGC beams has been confirmed, which can not only save materials and improv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members, but also be very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corrosion-induced damage and enhancing the durability of members by controlling crack width below 0.05 mm under service conditions. Supported by the Key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50438010) and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grams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Major Constructions in the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China (Grant No. JGZXJJ2006-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