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地名》2009,(2):13-13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  相似文献   

2.
~~有苎翁泉,又呼陆家井。唐隐士陆羽号‘桑苎翁’,著有《茶经》传世。陆家井为苎翁泉。余杭县志也有类似记载。”(《集刊》1986年第一期总第三期)于是把陆羽著《茶经》的地点进一步定格在余杭双溪。接着,又有张堂垣先生的《陆羽泉记》,称:“弟子沈君偶见《双溪十景诗》,其中记有苎翁泉,知余正苦于寻觅,乃撕下此页,辗转送来。”又说:“根据县志记载,几经查访,果在双溪附近找到苎翁泉。又据《双溪十景诗》、《苎泉怀古》诗和《余杭县志》所记,陆鸿渐隐居苕溪,当更确切。”(《集刊》1989年第一期总第六期)所谓的《双溪十景诗》被称为“古书”,…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起居文化?所谓起居就是“衣、食、住、行“中的“住”,它包含生存文化和生活文化。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就与大自然做斗争,创造和发展了起居文化。正如杜甫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丰富历史知识,增加生活情趣,适当地将教材中与起居生活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下文就是根据自己教学《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点滴体会,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4.
一、“科学一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对峙 1959年5月7日下午,英国小说家、科学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讲演,将自己3年前发表在《新政治家》杂志上的“两种文化”作了扩充和淋漓尽致的发挥,进一步表达了对“两种文化’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和对峙的极度担忧。  相似文献   

5.
吴晨辉  张争胜 《地理科学》2022,42(6):1055-1063
“遗产化”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社会过程。基于在海南省琼海、文昌两市的田野调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融合的研究路径,分析手抄南海航行路线指南《更路簿》“遗产化”路径和影响机制,以及交织在其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地方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他者”和海南渔民在《更路簿》“遗产化”过程中会产生相互作用,其作用力量强于“我者”;《更路簿》由渔民家庭内部相传的用于出海作业的“秘本”转为公共领域的具有主权物证价值的“文化遗产”,渔民被赋予了南海“发现者” “经营者”的身份标签;文物收集和文化活动推进了“遗产化”并使不同群体产生互动,“我者”可在“他者”开展的遗产工作中干预“他者”的遗产认知和行为方式;《更路簿》可转化为旅游资源,但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卖点”带动旅游业,居民在利用其带来的经济机会方面处于弱势;“遗产化”有助于《更路簿》记忆的复现和保存,但渔民的“个体记忆”被削弱,也使地方文化结构被重构;《更路簿》在琼海的植根性和“遗产化”效果强于文昌。  相似文献   

6.
对于旅游地理和旅游开发研究,笔者认为大家都可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正如郭康先生在他的新书《旅游开发研究》中《探索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问题》一文指出,地理科学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把资源和环境研究作为基础”、“注重区域研究”等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综合性”、“区域性”两大特点。正是这种特点,地理学拉近了自己与其它学科的距离,也拉近了它与不同专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距离。旅游本身即为一种大众文化,旅游开发也是一种需要大众认可的工作。郭康先生在谈到…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共抚顺市委、抚顺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工协会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和抚顺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公益文化中国行——走进雷锋城”暨于连胜《雷锋之歌》书法长卷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5,(4):45-46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第一节写“澳门”,有一个明显错误,就是弄错了澳门被葡萄牙“掳去”即被葡萄牙侵占的时间。由于此诗于1925年7月发表在《现代评论》上,诗中描述澳门已被葡萄牙“掳去”了“三百年”,这就表明作认为澳门于1600年左右便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历史事实表明,  相似文献   

9.
漫话哈密瓜     
哈密瓜是人人喜爱的甜瓜, 新疆维吾尔语曰之“库洪”。众所 周知,西瓜的可吃部分主要是瓜瓤,哈密瓜则全是吃瓜肉,两者比较,各有风味。自古以来,哈密瓜的身价很高,古代诗人杨诚斋在 《咏瓜诗》中写道:“风露盈篮至, 甘香隔壁闻,绿团罂一捏,白烈玉 中分。”此诗把哈密瓜的形、色、香 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了。许多国际 友人来中国吃过哈密瓜,都大加 赞赏。故有人称誉它为“天下第一 瓜”。  相似文献   

10.
明朝是旅行家辈出的时代,王士性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少怀尚子平之志,足迹欲遍五岳”,其一生游历,除福建外,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余已遍海内五岳,与其所辖之名山大川而游,得文与诗若干篇记之矣。”其所记之文即是众多精彩的游记与记游诗,结而成集为《五岳游草》,其文“极简练,而又文采焕然”。  相似文献   

11.
《Urban geography》2013,34(6):536-557
Although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abstract spaces of homelessness, relatively less has been documented on how the architecture of homeless shelters intersects with the homeless experience. Emergency shelters are the first places where homeless families begin their journey toward becoming "homed."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middle-class bias in the design of emergency homeless shelters, but how do its spaces contribute to the route out of homelessness? Through narratives of homeless families, and observations of the places they occupy in an emergency shelter in Arizona,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they engage with the shelter's architecture to construct notions of home and homelessnes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while homeless families try to achie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a "home" in the shelter, the materiality of the places in the shelter, where these qualities are acquired or negotiated, become important symbolic markers to becoming "homed."  相似文献   

12.
基于泸沽湖摩梭人的历史与现实,阐明其母系文化所内蕴的超越“母系”意义的“重屋尊女”本质内涵及其具体表征;并运用人文哲学视野中的“文化生态”理念和分析框架,从文化与文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多元互动态势中,对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及其“孤岛”现象的形成、维护与强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剖析,认为摩梭本族人口的低速抑或负增长趋势,“计生”、外出打工、旅游经营制度及过度旅游开发等文化生态因子正在对摩梭母系文化的存续构成潜在威胁,进而从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及其生态建设等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保护与调适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卢衍衡  钱俊希 《地理研究》2019,38(7):1609-1624
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广场舞休闲活动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内涵。利用基于Python的数据挖掘及文本内容分析技术,本研究获取了2011—2015年五年间中国社会有关广场舞的公共话语,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提取出关键的语义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本文认为,社会群体通过广场舞这一空间实践来抵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试图恢复正在瓦解的集体归属感。广场舞是在“生人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一次微观尺度上的“再熟人化”实践,是对宏观社会变迁的响应和调适。另一方面,什么是公共生活的规则,对于中国都市居民来说没有现成的模板,当代中国城市公共性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食在广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食在广州"的文化表现,认为"食在广州"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灵活性、趋时性和享受性等文化特质;并从自然与经济环境、饮食自身的奇特与怪异、"重吃轻穿"的消费心理等方面分析了"食在广州"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原因.认为要继续巩固"食在广州"的地位,需要政府重视,企业参与,注重与节事活动的结合,注重与岭南文化的结合,注重"食在广州"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5.
虚拟奥运环境系统的构建及"人文奥运"可视化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介绍构建虚拟奥运环境系统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应用Java和VRML语言,实现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系统原型。在系统中用户不但可以在三维虚拟场景中进行漫游和查询,而且还能以化身人和文本的方式进行交流与互动。此外,还从古代、现代、未来三个方面,对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时空演变进行可视化模拟表达与分析,从而体现了虚拟奥运环境系统中“人文奥运”的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疆作为全国地缘战略形势中的上游地带,对于古代和近代的东方中央政权而言,在不同时期发挥着战略侧翼、屏障、后方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通道这四种价值。但它们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新疆的地缘战略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央政权的治疆政策和对外战略以及它周边的政治经济形势所决定。立足于当代,综合军事地理和经济地理这两个维度来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部的战略地理形势可以划分为相互包含和交叉的六个部分。通过对这六个部分的分析,再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新机遇和新定位,本文认为新疆的地缘战略价值发生了新变,为实现新疆、全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安定与发展,新疆应积极完善并发挥它新的四大地缘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岳衡山素以云海、林海、花海而称胜。在国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意识由"小康型"向"生态型"升华,并以竹文化生态旅游为时尚的当今世界,南岳衡山对游客的吸引力日渐凸显。因其具有毛竹生产的适宜生态环境、竹文化旅游开发的交通区位优势,同时具有竹林面积大而分布相对集中、竹品开发历史悠久而用途广泛、竹文化工艺品位高且知名度大等资源特色,预示着其竹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但必须保证重点、择优开发、规划先行、科学兴竹,且宜于主打"中华寿岳"竹文化品牌,重点发展竹文化长寿养生休闲度假旅游,优先开发后山竹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现存数量不足1000头。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在饲养、繁殖、驯化大熊猫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让广大群众认识保护大熊猫的重大意义,培养市民对“国宝”的真挚感情,特开辟了“福州熊猫世界”,本文对此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Urban geography》2013,34(2):169-174
This commentary critically engages with arguments made by Loïc Wacquant in his book Urban Outcasts on the nature of public discourse regarding concentrated urban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particular, it elaborates a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social-scientific analyses of urban poverty—in particular the concept of the "urban underclass"—which rose to prominence through research on Chicago neighborhoods. This concept has subsequently influenced scholarly and public policy approaches to characterizing and combating entrenched urban poverty and 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Europe, Asia, and elsewhere. I challeng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concept as well as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policymaking that has downplayed, if not ignored, questions of job availability and job quality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20.
In September 2001, Australia effected a "Pacific Solution" to its "refugee problem": the interception and transfer of "unauthorised boat arrivals" to processing centres in the Pacific Third World. These centres were agreed to by poor countries that were approached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ir vulnerability and dependence upon Australia, in exchange for increases in aid. Australia thereby created a regional refugee problem and, in so doing, Australian seignorage also demands that the laws of those sovereign countries be placed in stasis so that people not convicted of a crime may be detained indefinitely. The Pacific region, in effect, came to be mapped in terms of its utility to Australia, both downplaying and concealing complex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is essay studies the Pacific Solution as a means of Australian "emplacement" in the Pacific and on refugee identity/bodies. Both refugee identity and the Pacific Third World are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utility in serving as sites for Australian emplacement, whereby and wherein the borders of Australia are reinforced, to the detriment of extant "local" emplac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