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改变桐油混合物中P树脂与无机调理剂的含量,制备了一系列用于尿素包膜的桐油混合物,使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桐油混合物的粘度、粘度指数、粘度的温度敏感性,详细考察了组成和剪切速率对混合物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桐油与P树脂混合物的粘度与其粘度的线性加和关系之间存在负偏差,当P树脂质量分数达到30%左右时,混合物的粘度有最小值;对于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其粘度随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小于或等于25%时,混合物的粘度小于500mPa·s,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达到50%时,混合物粘度可超过103mPa·s;混合物的粘度指数随无机调理剂的增加而减小,引入无机调理剂后混合物粘度的温度敏感性随之增大.桐油以及桐油与P树脂的混合物(m/m=1/1)的粘度在剪切速率增加时几乎维持不变,而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的粘度则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显著降低,表现出典型的剪切变稀行为.  相似文献   

2.
 用FTIR和DTA-TGA联用技术研究了桐油包膜尿素中使用的桐油、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的红外吸收特征和热行为,用800℃热分解残重率法测定了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实际含量.结果表明,包膜中桐油的双键特征吸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无机调理剂的引入使桐油聚合物在程序升温过程中的放热峰温向高温移动.在包膜率相近的情况下,由含有无机调理剂的桐油包膜材料制备的包膜尿素,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含量越大,包膜尿素的缓释性就越好.  相似文献   

3.
用FTIR和DTA-TGA联用技术研究了桐油包膜尿素中使用的桐油、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的红外吸收特征和热行为,用800℃热分解残重率法测定了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实际含量.结果表明,包膜中桐油的双键特征吸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无机调理剂的引入使桐油聚合物在程序升温过程中的放热峰温向高温移动.在包膜率相近的情况下,由含有无机调理剂的桐油包膜材料制备的包膜尿素,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含量越大,包膜尿素的缓释性就越好.  相似文献   

4.
用FTIR和DTA-TGA联用技术研究了桐油包膜尿素中使用的桐油、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的红外吸收特征和热行为,用800℃热分解残重率法测定了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实际含量.结果表明,包膜中桐油的双键特征吸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无机调理剂的引入使桐油聚合物在程序升温过程中的放热峰温向高温移动.在包膜率相近的情况下,由含有无机调理剂的桐油包膜材料制备的包膜尿素,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含量越大,包膜尿素的缓释性就越好.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氯化聚丙烯作为聚烯烃树脂涂饰用的底漆研究,通过用旋转粘度计测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的关系,发现氯化聚丙烯及其马来酸酐接枝物在接枝率小于2.2%、浓度小于10%时的甲苯溶液属于牛顿型流体.用旋转粘度计和乌氏粘度计测得的粘度数据可以用比浓粘度二级维里方程式统一描述,在氯化聚丙烯-醇酸树脂-石油树脂-甲苯体系中,溶液的粘度也可以用氯化聚丙烯质量分数的二级多项式拟合,从而得到了氯化聚丙烯甲苯溶液多元体系粘度随浓度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油层水配制压裂液研究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层水为基液,羟丙基胍胶为增稠剂,有机硼为交联剂,生物酶为破胶剂,研究出适用于不同温度的低温地层压裂液配方.确定稠化剂羟丙基胍胶的质量分数为0.4%,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5%.随着地层温度的升高,破胶剂生物酶的加量减少,25℃最佳质量浓度为100 mg/L,温度升至40℃时,生物酶最佳质量浓度仅50 mg/L.40℃条件下,该压裂液体系在170 s-1剪切速率下剪切30 min保留黏度大于50 mPa.s,测得破胶液黏度小于5 mPa.s.破胶液残渣质量浓度为450mg/L,残渣粒径平均值为2.8μm,岩心基质渗透率损害率为22.6%.  相似文献   

7.
影响SiC泡沫陶瓷浆料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碳化硅水基浆料相对沉降高度的测量及不同实验条件下浆料粘度的测定,研究了添加剂用量、固相含量及剪切速率对碳化硅泡沫陶瓷用水基浆料稳定性、触变性及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料的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小,随固相含量增大而增大,而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附性。添加剂PAM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08%,固相含量在62%左右,浆料的稳定性、触变性较优。  相似文献   

8.
SiC陶瓷浆料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研究了pH值、分散剂、固相体积分数等因素对SiC陶瓷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对固相体积分数为32%的SiC陶瓷浆料来说,用氨水调节pH值,当pH值由8增至11.5时,粘度由110mPa·s降为72mPa·s.各分散剂对SiC浆料粘度影响效果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四甲基氢氧化铵>聚甲基丙烯酸铵>阿拉伯树胶>三聚磷酸钠>聚乙二醇>水玻璃.当四甲基氢氧化铵加入量为2%(相对于碳化硅粉末的质量百分数,本文出现的分散剂加入量皆同此)时,浆料的流动性最好,粘度由110mPa·s降为38mPa·s.改变分散剂的加入顺序能有效降低浆料的粘度.  相似文献   

9.
影响SiC泡沫陶瓷浆料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碳化硅水基浆料相对沉降高度的测量及不同实验条件下浆料粘度的测定。研究了添加剂用量、固相含量及剪切速率对碳化硅泡沫陶瓷用水基浆料稳定性、触变性及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料的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小,随固相含量增大而增大。而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附性。添加剂PAM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0896,固相含量在62%左右。浆料的稳定性、触变性较优。  相似文献   

10.
用Ubbelohde粘度计在pH=10时,测试了分散剂质量分数对α-Al2O3悬浮体系粘度的作用,并将此法与沉降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粘度法、沉降法所反映的悬浮体系稳定性随分散剂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基本是一致的.由粘度测试法得出,最佳分散剂的质量分数为0.04%,此条件下,α-Al2O3悬浮体系的粘度最低,且其最佳分散剂质量分数不随α-Al2O3悬浮体系的固相体积分数发生变化.在较宽的分散剂质量分数0.04%~0.24%内,均可得到粘度较低、悬浮稳定性较好的低固相体积分数的α-Al2O3悬浮体系.在最佳分散剂质量分数为0.04%、pH=10的条件下,制备了固相含量体积分数为62%的α-Al2O3浓悬浮体,并在剪切速率为49.81s-1时,测得其粘度为0.5Pa·s.  相似文献   

11.
液态金属粘滞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滞性是液态金属的重要物性之一,研究液态金属粘滞性不仅对揭示粘滞性的物理机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材料制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这一研究领域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列举了测量液态金属粘度的实验方法,讨论了影响粘度测量准确性的几个因素,阐述了粘度与液态金属结构及其它几种物性的关系,并介绍了计算机模拟技术中的蒙特卡罗(MonteCarlo)方法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Dynamics)方法在研究液态金属粘滞性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并比较了聚丙烯酰胺溶液的特性粘数及其旋转粘度 ,表明二者之间在质量浓度为(0 0 0 0 6~ 0 0 0 1 0g 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此规律可用于将实测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旋转粘度转化为其分子量予以表征 ,从而为快速检测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提供了方法 ,同时本实验还考察了聚合物浓度和剪切速率对旋转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首先通过聚乙酸乙烯酯(PVAc)在氢氧化钠(NaOH)和甲醇(CH3OH)溶液中醇解获得聚乙烯醇,再通过粘度法测定聚乙烯醇和被高碘酸盐分解后物质的摩尔质量,从而计算出聚乙烯醇由“头尾相接”和“头碰头”两种键合方式的比率,发现在30℃时“头碰头”的几率大概为15%.  相似文献   

14.
以气体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对气体粘滞现象做了定性的微观阐释,给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推导粘滞过程宏观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粘滞系数的方法,进而阐述了粘滞系数的微观实质,并对粘滞系数与气体压强的关系以及粘滞系数与气体温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此种方法避开了过多的、不必要的假设,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物理热学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芳纶1313浆液的旋转粘度、落球粘度,分析了它们随相对分子质量、溶液浓度、温度的变化关系;并且从阿累尼乌斯公式出发,应用多元避步回归程序,建立了粘度、温度、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三因素回归方程,导出了广义的粘度-温度-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公式,为实际生产时芳纶1313浆液粘度和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腈-离子液体稀溶液体系特性粘度值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40℃下测定聚丙烯腈-离子液体([BMIM]BF4)稀溶液的特性粘度[η],发现其比浓增比粘度(ηsp/C)与浓度C并不成线性,而是在低于某个浓度时曲线发生向上弯曲,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很多高分子溶液中得到证实。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仅仅是由于高分子链在毛细管表面的吸附效应。利用在朗缪尔等温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吸附效应理论,能很好地修正实验中得到的粘度数据。  相似文献   

17.
桐油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桐油改性酚醛树脂(PF),制备高性能摩阻材料用树脂基体.综合热分析表明改性PF在100~320 ℃间失重7.30%, 320~600 ℃间失重61.10%,普通PF分别失重15.94%和73.51%;普通PF热分解峰为400~425 ℃和540~600 ℃,桐油改性PF热分解峰为400~450 ℃和560~600 ℃.桐油改性PF热稳定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但耐热性能未有明显改善.FTIR分析表明桐油成为聚合物结构的一部分;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桐油改性较大程度地改善了PF的韧性;掺杂质量分数40%的桐油改性PF和60%的硼改性PF的试样综合力学性能较好,更适合作为摩阻材料的树脂基体.  相似文献   

18.
高浓度PAN/DMSO原液粘度特性及纺丝工艺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了聚丙烯腈/二甲基亚砜纺丝溶液粘度特性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纺丝液中PAN的质量分数与纤维的可牵伸性及致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采用Brookfield旋转黏度计、邵氏硬度计和拉力试验机,分别测试了固化剂为TDI(2,4-甲苯二异氰酸酯)和IPDI(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催化剂分别为三苯基铋(TPB)、二月桂酸二丁基锡(T-12)、乙酰丙酮铁(Fe(AA)3),HTPB胶液体系在60℃固化时不同时刻的黏度、硬度和固化完成后的拉伸强度。结果表明:TDI做固化剂时,HTPB胶液体系的黏度和拉伸强度大于IPDI做固化剂时的黏度变化和拉伸强度值,固化完全的时间小于IPDI做固化剂时的胶液。催化剂分别为TPB、T-12、Fe(AA)3,催化剂含量在0.01%~0.05%间变化时,Fe(AA)3的HTPB胶液体系的黏度变化最大,以TPB做催化剂的胶液的拉伸强度变化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