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增强,血小板对血管壁的黏附或血小板相互间的凝集机能增强,血液第Ⅰ、Ⅴ、Ⅶ、Ⅷ凝血因子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因此易并发脑血栓形成。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的脑血管病变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88%为脑血栓形成或腔隙性脑梗死(俗称"腔梗")等阻塞性脑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造成糖尿病病人残疾和死亡的问题在我国比在西方国家更为严重。因此,对糖尿病并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血管性痴呆和老年痴呆(SDAT)是老年期痴呆中最主要的类型。在我国脑血管病是高发病,因此VD患病率高于SDAT[1]。自2006年3月以来,笔者采用涤痰化瘀、补肾益髓法对3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天麻钩藤饮对老年人脑血流量等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毅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3):216-217
老年人高血脂、高血粘、脑血流量降低 ,是脑血管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 ,如何降脂、降粘 ,提高脑血流量 ,已成为防治脑血管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笔者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对肝肾阴虚型高血脂、高血粘、脑血流量降低的老年患者6 7例进行临床观察 ,疗效较好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雅飞 《世界中医药》2011,6(5):409-410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乡脑病中发病率为0.2%;死亡率为0.13%。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给国家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血管病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提高脑血管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我科在临床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为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脑部血流受阻所致病症,分缺血性卒中(中风)和出血性卒中(中风)。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病例的75%。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多于死于心脏病及癌症,脑血管病居三大死因之首,脑卒中不但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的占80%的中风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而绝大多数患者都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从而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重症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肺损伤(ALI)则能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因此,临床上如何减轻其肺损伤的程度,对降低重症脑血  相似文献   

7.
中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为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脑部血流受阻所致,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5%。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者的数量超过死于心脏病及癌症者,脑血管病位居三大死因之首。脑卒中不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存活(占80%)的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绝大多数患者均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笔者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早期即予补肾醒脑针法干预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现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风即脑卒中,为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部血流受阻所致,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例的75%。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者多于死于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居三大死因之首。中风不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的80%中风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绝大多数患者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已进入老龄化国家之列,中风(脑血管病)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中风的防治有其特殊的意义。有许多因素可以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如果这些因素不加以重视,则使中风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1.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引起中风(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国内文献报道,高血压人群为正常血压人群发病的3倍;日本报道,脑出血患者高血压组比正常血压组死亡率高17倍,脑血栓形成患者高血压组比正常血压组高4倍。且血压的高低与高血压持续的时间与中风的发生率成正比关系。如果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将大大增加中风的发生机会,但相当…  相似文献   

11.
廖慧玲 《山西中医》2005,21(4):58-60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有报道指出,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资料证明,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5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00万;现有脑卒中患者人数约500万~600万,其中约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中华预防医学会在第三届学术年会的报告中指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位死因,死亡率高于欧美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国家。在脑血管病中,脑卒中的危害尤其大,大多数患者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非常痛苦,患者的家庭也苦不堪言,社会负担极为沉重。我国2006年开展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发现,脑血管病引起的肢体残疾占全部肢体残疾的20.1%,是导致肢体残疾原因的第一位。脑卒中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带来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熊Shen  李虹 《中医研究》1993,6(2):15-16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中风(脑血管病)有逐年上升趋势,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成为老龄化国家,因此对中风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防治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血压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国内文献报道,高血压者发生中风为正常血压者发病的三倍;日本报道,脑出血患者,高血压组比正常血压组的死亡率高17倍,脑血栓形成患者高血压比正常血压高4倍。因此有效的防治高血压是减少中风发病率的关键。血压升高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可兼有头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治疗,是古今医家都感到棘手的老大难问题。据1986年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脑血管病患者达500多万人,留下后遗症者约86.5%,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亟待解决。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治疗方法目前虽多,但其显效率都在35%左右。分析其疗效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对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机理认识不够全面。古代医家认为是风痰阻窍(失语)和风痰流注经络(偏瘫),近年提出了瘀血阻滞的理论,而忽视了"本虚"的问题。因为脑卒中是本虚恶化和标实激化的结果。这个本虚不可能在卒中后短短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得到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病情危重,死亡、致残率高,后遗症多.近年来,随着高压氧治疗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脑血管病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病残率.我院2002~2007年对300例脑血管病患者在恢复期进行高压氧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多慧玲  丁凤  杨继文 《河北中医》2005,27(2):143-145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ID)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位于世界较高位。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妇女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这与患者绝经激素减少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及高粘滞血症有密切相关。我们用保元冲剂对围绝经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蛋白、载脂蛋白及血流度进行动态观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在我国脑卒中致死率已居第二位,致残率居第一,且发病率趋年轻化。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合并多种并发症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所有收治脑血管病的医院都应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有报道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因此,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在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流行病学、预防及诊断等方面有了不少进展,但在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发病急,致残率高,恢复慢。主要症状多为失语、偏瘫、自理缺陷,给患者及家庭成员心理及生活上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