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柴苓术芍饮对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血脂及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苓术芍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7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采用复合因素制备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成模后给药4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及膈下逐瘀汤3组,每组10只。以高脂饮食喂养联合NE加BSA复合因素造模,同时膈下逐瘀汤组每天灌服膈下逐瘀汤流浸膏14g/kg.d-1。全部大鼠于第12周末观察大鼠血瘀体征,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匀浆TG、CHOL含量;ELISA法检测血浆TXB2、6-Keto-PGF1α、t-PA、PAT-1、ET-1及血清NO水平;油红"O"染色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并进行NAFLD炎症活动度积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瘀体征积分、NAS、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中、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肝脏TG和CHOL含量、血浆TXB2、PAI-1、ET水平以及TXB2/6-Keto-PGF1α、PAI-1/tPA、ET/NO比值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血tPA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应用膈下逐瘀汤干预后,大鼠血瘀体征积分值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的脂肪变及炎症程度明显减轻(P<0.01),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中、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P<0.01),大鼠肝脏TG、CHOL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TXB2、PAI-1、ET含量以及TXB2/6-Keto-PGF1α、PAI-1/tPA、ET/NO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而tPA含量则明显增高(P<0.05)。结论:血瘀型NASH大鼠存在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细胞浸润的脂肪性肝炎病理特征,以及中医血瘀证表现。膈下逐瘀汤调节血液流变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其防治血瘀型NASH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血瘀证模型大鼠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球结膜微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并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再行地塞米松和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心血瘀证大鼠模型。空腹8小时后麻醉大鼠,测球结膜微循环、颈动脉取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结果该模型鼠血脂、血液流变学和球结膜微循环指标均出现异常,符合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蜕皮甾酮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蜕皮甾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高脂膳食喂养法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SD大鼠48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蜕皮甾酮处理组与吡格列酮处理组, 每组12只.模型组应用改良高脂饲料喂养, 蜕皮甾酮组与吡格列酮组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应用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应用基础饲料喂养.实验12周末,处死所有大鼠,观察检测肝脏指数, 血清与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蜕皮甾酮组和吡格列酮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低于模型组;蜕皮甾酮和吡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明显,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显著;蜕皮甾酮肝脏指数显著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结论 蜕皮甾酮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酶学,通过增加肝组织SOD的含量和减少MDA的含量来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发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黄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大鼠NAFLD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黄酸低、中、高剂量组;给药4周后观察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光镜下可见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出现炎性浸润、肝细胞点灶状坏死;电镜下肝细胞线粒体变形、肿胀,内质网扩张等超微结构变化,大黄酸可改善肝细胞脂肪变和炎性浸润,减轻线粒体变形和肿胀。结论:大黄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婕  倪青  蔡晟宇  冯兴中 《北京中医药》2017,36(9):800-804,封3
目的探讨加味水陆二仙丹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影响,以及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热量饮食结合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溶液35 mg/kg,建立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罗格列酮组、中药治疗组,每组8只,另取8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其余组给予高脂高热量饲料饲养,药物干预4周后,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加味水陆二仙丹能显著降低大鼠肝重指数、TC、LDL-C、TG、血清胰岛素水平、肝细胞脂肪变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水陆二仙丹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理学改变,可能与其能降低血脂水平有关,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加味水陆二仙丹防治NAFL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浊毒理论在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将157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给予浊毒理论指导下的自拟柴胡祛脂汤联合中药茶饮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ST、ALT、TBiL)、血脂(TG、TC)、血液流变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CT值的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肝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CT值、临床总有效率及安全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浊毒理论指导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肝脏形态与实质进而提高肝脏扫面后CT值,为治疗和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新思路,并进一步深化浊毒理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柴苓术芍饮对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苓术芍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他4组采用复合因素制备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成模后给药4周,取肝组织匀浆上清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细胞PTEN和PI3Kp85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健脾低剂量组、健脾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同时,各组大鼠按10mL/(kg·bw)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疏肝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脂指标的作用。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高脂模型组、非诺贝特组(0.1 g·kg-1·d-1)、疏肝消脂方高、中、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分别为成人等效剂量的1倍,2倍,4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予高脂饲料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各组相应药物,其中正常组、高脂模型组给予蒸馏水,连续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血脂指标胆固醇(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中TG,TC,FFA明显升高(P0.05),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5),ALT,AST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消脂方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降低大鼠血液中TG,TC,FFA,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ALT,AST含量(P0.01)。结论:疏肝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具有降低血脂水平和降酶保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中国小型猪血液流变性及血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中国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舒降之组和痰瘀同治方高、中、低剂量组(2.0,1.0,0.5 g·kg-1),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采用介入技术球囊损伤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内皮,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 8周,制备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术后给药8周,观察各组动物血液流变学参数、血脂水平及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C,TG,LDL-C及V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5 s-1和60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明显增加(P<0.01),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也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痰瘀同治方组的心肌缺血程度和范围均明显减少(P<0.01),血清TC,TG,LDL-C及V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5 s-1和60 s-1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痰瘀同治方能够改善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中国小型猪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状态,同时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鼠模型,以模拟心肌缺血复合动脉粥样硬化(AS)病理特征,从而达到模拟小鼠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理变化。[方法]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血瘀组、痰浊组、痰瘀互结组。痰浊组和痰瘀互结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其余各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2周。在8周末时,对血瘀组和痰瘀互结组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假手术组行穿线不结扎。[结果]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状态,超声心动图,对小鼠血清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心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对主动脉组织进行油红O染色,进而评价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鼠模型建立。[结论]ApoE~(-/-)小鼠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联合高脂饲料喂养12周,明显出现心肌缺血及AS病理特征,提示本实验方法可成功建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模拟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生发展,以期探讨大鼠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评价标准。[方法]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痰浊组、血瘀组、痰瘀互结组5组。空白组、假手术组、血瘀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痰浊组和痰瘀互结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在8周末,对血瘀组和痰瘀互结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假手术组行只穿线不结扎术。采集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血清中血脂指标、心肌酶指标、血流变指标、血小板聚集指标,并评价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结果]超声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收缩期室间隔厚度(IVSs)、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左心室质量(LV M)显著降低,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s)、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 Vols)显著升高(P0.05,P0.01);血脂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降低(P0.01);心肌酶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M-MB)和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P0.01);血流变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BV1/s、BV5/s、BV30/s、BV200/s和PV显著增高(P0.05,P0.01);血小板聚集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血小板聚集率(PAR)、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显著升高(P0.01);心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氯唑(TTC)染色:痰瘀互结组大鼠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结构紊乱,肌纤维空隙较宽,间质水肿,大量炎性浸润、坏死,可见明显白色梗死区域。[结论]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证模型。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血脂及肝功能变化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脂肪肝的机制。方法: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1只)和(NAFLD)组﹙22只﹚。后者以高脂饲料饲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8周末,处死其中3只(正常对照组1只,NAFLD组2只),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NAFLD组进一步分为NAFLD对照组﹙10只﹚和电针治疗组﹙10只﹚,后者施以电针"治疗"。取"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穴,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1.6-2Hz,强度1-4mA,以下肢轻微抖动为宜。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肝指数、血清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电针治疗组大鼠的血清TC、TG、LDL-C、肝指数、血清谷ALT及AST均显著低于NAFLD模型对照组(均P0.05),其肝脂肪变性程度亦显著减轻。结论:电针治疗能显著地降低其血脂,改善其肝功能,从而有效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酶的影响,探讨膈下逐瘀汤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膈下逐瘀汤组,每组10只,正常组予标准饲料喂养,其他两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膈下逐瘀汤组予14g/(kg.d)的膈下逐瘀汤流浸膏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等容量的蒸馏水灌胃,连续12周。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法测定肝组织匀浆TG、CHOL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游离脂肪酸(FAA)和肝组织脂肪酸合酶(FAS)、乙酰CoA羧化酶(ACC)、肉毒碱棕榈酸转移酶-1(CPT-1)、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重度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肝小叶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和点片状坏死灶;肝脏NAFLD活动度积分(NAS)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血清FAA和肝组织TG、CHOL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肝组织ACC、FAS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而CPT-1、SCD-1蛋白表达则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应用膈下逐瘀汤干预后,大鼠肝组织NAS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FAA、肝组织TG、CHOL水平及ACC、FAS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P0.05);而肝组织CPT-1和SCD-1表达则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存在着脂肪酸代谢紊乱;膈下逐瘀汤能一定程度纠正肝组织脂肪酸代谢酶的紊乱,减少脂肪酸对肝脏损伤有关,这可能是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葱白组、中剂量葱白组、高剂量葱白组、易善复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造模,造模10周后经组织病理学鉴定模型制备成功后给予不同剂量药物干预4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HE染色组织结构;检测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肝组织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舌像评分、肝指数、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以及血清AST、ALT、TC、TG水平明显升高(P0.05),ACCase mRNA表达升高(P0.05),CPT-1 mRNA的表达下降(P0.05);低、中、高剂量葱白组及易善复组肝脂肪变性减轻,舌像评分、肝指数、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以及血清AST、ALT、TC、TG水平降低(P0.05),以高剂量葱白组和易善复组下降明显,高剂量葱白组和易善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有效,其机制与促进CPT-1表达及降低ACCase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痰浊血瘀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高脂饲料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探讨中医"痰浊"、"血瘀"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2、4、8、16周后,检测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饲料喂养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LDL/HDL和TC/HDL在2周内迅速增高,一直持续到16周(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16周时明显增高(P<0.05);甘油三酯在2周时即有增高的趋势,在16周时明显增多(P<0.01)。血液黏度在8周时明显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在8周时明显降低。内皮素明显升高,NO有降低的趋势,二者比值明显升高。结论:高脂血症大鼠的造模过程中,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损伤因素均出现了变化;这些可能反映中医"痰浊证"与"血瘀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