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地居民区村镇及其周边农耕区是一类长期在人为开发利用和干扰下,常见但又与周围山区自然状况不同的人文生态系统或地理景观。为探索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与区系特征,作者于2006年7~8月间应用灯诱法对滇西北"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中的怒江中上游流域北纬25°00′~28°30′和海拔800~2000m之间共20个山地居民区的蚊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取样,共捕获蚊类2亚科5属32种87126只,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总蚊密度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基本呈现为两头高中间略低的分布格局,但总体上以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带为高;2)优势种(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密度与总蚊密度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均呈现正相关分布格局,说明优势种不同程度地主导了当地蚊类密度的分布趋势;3)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E)和物种丰富度S随着纬度的增加呈逐步升高然后又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H′和E总体呈现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物种丰富度S呈现为中间高,两头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4)α-多样性(H′、E)与总蚊密度在沿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的变化中均呈现为多样性随着密度降低而升高,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负相关分布格局;5)β-多样性(Cody指数)沿纬度梯度呈偏峰分布格局,其高峰位置在27°N与28°N之间,它反映出当地蚊类物种组成在此区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Cody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单峰分布格局,其高峰出现在1200~1800m之间,反映出蚊类物种组成在海拔高度约1500m的区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述纬度和海拔梯度的Cody指数高峰的具体地理位置分别地处当地气候沿纬度(水平)梯度和海拔(垂直)梯度分布中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它们反映了蚊类的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物种组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和分析云南西南部山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与人间鼠疫的关系,本文以云南西南部家鼠鼠疫疫源地中的耿马、临沧、陇川、龙陵、盈江、梁河、腾冲和云龙8县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对各县市多个乡镇农耕区进行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的调查取样,所获蚤类数据进行群落组织水平的测定和统计学处理,就当地蚤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与人间鼠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显示,(1)共捕获小型兽类2890只,隶属于7科19属35种;共采集宿主寄生蚤类2840只,隶属于6科16属27种.其中,印鼠客蚤(44.26%)和缓慢细蚤(20.39%)为数量上的优势种,偏远古蚤(8.56%)、长形病蚤(7.71%)和泸水栉眼蚤(6.76%)3蚤种数量相对较多,为当地的优势种,而其余的蚤种数量都相对较少;(2)蚤类水平分布和海拔分布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均可聚为3类,它们整体反映了各调查样区或取样地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条件对农耕区蚤类群落和物种的组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3)蚤类的Cody指数(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先逐步降低,后再升高的趋势,Sorenson指数随海拔增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它们整体反映了滇西南山地农耕区蚤类群落和物种的组成与区系分布在2000~2500 m较高海拔的区域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4)蚤类的物种丰富度(γ-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带变化规律总体呈现了随海拔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偏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海拔1500~2000 m间,即在云南3类不同气候温层农耕区中,以中暖层气候农耕区蚤类物种丰富度最高;(5)蚤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以腾冲市最高(1.9178),其他依次为梁河(1.6425)、云龙(1.6391)、陇川(1.5071)、龙陵(1.4948)、盈江(1.4778)、临沧(0.9402),而最低为耿马(0.2753);(6)蚤类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总蚤指数与人间鼠疫病例构成比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与人间鼠疫均呈显著负相关,而生态优势度与人间鼠疫呈显著正相关;但总蚤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物种丰富度和病例构成比均不相关.结果 表明,在蚤类物种多样性、均匀度高而生态优势度较低的区域,人间鼠疫发生率较低或未发生鼠疫,反之,人间鼠疫的发生率则较高;(7)优势种印鼠客蚤物种多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人间鼠疫的发生与否和流行强度之间都具有重要关系.结果 表明滇西南家鼠鼠疫疫源地农耕区蚤类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印鼠客蚤物种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与当地人间鼠疫的发生与否、流行强度都存在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调查和探讨我国西南山地蚊类物种多样性与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系.以滇西北“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金沙江流域(北纬26°00′~28°30′;东经99°00′~101°00′和海拔1 500~3 500 m之间)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应用灯诱法对16个乡镇居民区蚊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取样、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捕获蚊类2亚科...  相似文献   

4.
蚤类是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昆虫,人类在自然风景区户外活动时存在被其叮咬而感染虫媒传染病的风险。为了解云南香格里拉县主要山地自然风景区蚤类的多样性状况,2005年秋,我们选择了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千湖山和红山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风景区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应用夹线法捕小型兽类并收集其体表寄生蚤类进行调查取样,对蚤类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和蚤类与宿主关系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共捕获蚤类633只,隶属4科19属34种,其中发现云南省1新纪录属及种(喜马狭蚤Stenoponiahimalayana),当地新纪录蚤类10种(亚种),显示当地山地自然风景区内蚤种丰富;(2)红山和千湖山景区蚤种丰富度较高(各18种)和物种多样性也较高(分别为2.50和2.18),而虎跳峡景区捕获的蚤类丰富度(8种)和物种多样性指数(1.79)最低,蚤类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or指数均随着景区海拔的升高呈递增趋势;(3)综合分析Jaccard指数和聚类分析的结果,5个风景区被划为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千湖山-红山两个类型,相对植被和水湿条件而言,人为干扰或是导致这一结果更重要的原因;(4)5个自然风景区蚤类群落与宿主群落丰富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4,Shannon—Wiener指数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60,显示5个景区的蚤类多样性与宿主多样性无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大尺度空间生态位特征,本研究以云南省西部澜沧江流域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和尺度,居民区夜间吸血活动的蚊类为对象,对该流域21°~30°N之间9个纬度梯度带和海拔500~3 500 m之间6个海拔梯度带的居民区应用灯诱法进行了调查取样、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共捕获蚊类7属46种180 099只。其中,三带喙库蚊多度为77.87,是数量上的优势种;中华按蚊多度为10.16,为次优势种;迷走按蚊、棕头库蚊和骚扰阿蚊的多度为分别5.24、1.83和1.01,是本区域的常见种类;其余蚊种多度为均小于1.00,数量相对较少或很少。(2)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的46种蚊虫中:三带喙库蚊是物种多度和生态幅最大、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生态位宽度指数为2.109和1.189)的物种;其次,中华按蚊的物种多度和生态幅较大,生态位宽度指数亦较高(为1.571和0.848);其他物种如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的物种多度和生态幅也较大,其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964、0.811和0.814、0.403)相对较高。而余下的多数蚊种由于在纬度、海拔梯度上物种多度较低、生态幅较窄,其空间生态位宽度都相对较低或很低。他们反映了澜沧江流域蚊类物种的多度、生态幅度与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大小都有一定关系,也说明在宏域环境空间下物种多度、生态幅和生态位宽度越大的物种,具有更强的地理空间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的能力。(3)在澜沧江流域46种蚊虫中,占84.78%蚊种沿纬度梯度的生态位宽度指数都明显大于沿海拔梯度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反之,仅15.22%蚊种等于或小于海拔生态位宽度指数。他们总体反映了物种在纬度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通常大于海拔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的特征。(4)在纬度和海拔梯度上,物种间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物种占总数3.00%和3.29%;完全不重叠的占总数22.22%和21.55%。在0.001~1.00重叠值范围内:重叠值0.50分别占总数的47.82%和48.89%;而重叠值≥0.50的分别占30%和29.56%;总体上近80%的蚊类物种之间都能产生生态位重叠和重叠度相对较高。该结果总体反映了澜沧江流域蚊类对不同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居民区血源资源利用的趋同状况及其竞争关系。(5)不论在纬度梯度或海拔梯度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刺扰伊蚊、致倦库蚊、多斑按蚊、环带库蚊和库态按蚊8种蚊虫都分别能与其余所有物种发生生态位重叠,他们恰是在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分布中生态幅较宽的类型,整体显示了较高的空间分布及种间竞争的能力。反之,帕氏按蚊、金叶伊蚊、云南伊蚊、天坪库蚊和银带脉毛蚊分别仅能与其他半数以下的蚊种发生生态位重叠,他们都是生态幅较小类型,并显示了较低的空间分布和种间竞争的能力及水平。这说明蚊类在大尺度环境空间下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的频度、范围与其在纬度和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与适应能力有关。但是,不论在纬度还是海拔梯度上,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范围的大小与生态位宽度、物种多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及变化规律。(6)蚊类沿纬度和海拔梯度的物种多度、物种多度分布及其均匀度与其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云南临沧地区蚤类群落生态学与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97年 10月~ 12月 ,对地处横断山怒山山脉南段的南延地区具代表性的 7种主要生态环境的蚤类进行了垂直分布调查和研究。共采获蚤类 5科 13属 2 8种 1557只。参考以往的有关资料 ,已知当地蚤类共有 17属 36种。在垂直分布调查研究所获 2 8种蚤类中 ,经分析认为古北种有 9种 ( 32 .14 % ) ,东洋种有 17种 ( 60 .71% )和广布 2种 ( 7.14 % )。通过对各主要生态环境内蚤类群落的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测定和比较后 ,认为当地蚤类群落的稳定性是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湿性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苍山冷杉林 >亚高山灌丛草甸 >城市居民区及山坡耕作地。此外 ,对蚤类群落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区系特点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根据调查结果与相关资料比较分析后 ,认为水湿条件是导致横断山区不同山系各地段或不同坡向古北与东洋区系分界线高度不同的重要因素 ,各山体地理位置 ,海拔高度的不同是形成两区系成分构成比例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寄生在小兽体表的革螨是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节肢动物。本文用物种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主成分分析对云南省28县市5个动物地理小区小兽体表革螨的生态分布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捕获的14544头小兽隶属于10科35属67种,共采集到革螨80791只,经分类鉴定属于10科33属112种。结果表明横断山中部小区革螨和小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比其他动物地理小区的高。纳氏厉螨和毒厉螨是云南省的优势种和广布种,其生态分布和海拔没有明显的关系。与此相反,小兽宿主的分布因小区和海拔的不同而不同,黄胸鼠和褐家鼠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m以下,而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中华姬鼠是海拔2600m以上的优势种。革螨和小兽的多样性表现出随海拔减少而降低的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宿主因素(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是影响革螨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为降雨量和经度。云南省革螨的物种多样性与小兽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蚤类群落垂直分布格局与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对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山地蚤类群落的垂直分布与区系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共获蚤类946只,隶属5科22属40种,其中古北成分有34种(85.00%),占主导地位;其次为东洋成分,仅2种(5.00%);其他2种(5.00%)为广布种。在六盘山4个植被带蚤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I森林草原带(1700~2300m)3.005;Ⅱ针阔叶混交林带,(2301~2600m)2.746;Ⅲ阔叶矮林带(2601~900m)2.595;Ⅳ亚高山草甸带(2701~2942m)1.342。六盘山不同植被带蚤类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最高位于森林草原带,而最低位于亚高山草甸带,蚤类群落多样性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呈梯减的趋势,蚤类种群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和探讨中国陆生哺乳类动物、蚤类寄生虫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协同变化趋势,本文引用近年出版、能代表和反映我国哺乳动物和蚤类区系概貌的<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和<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第2版)>两专著物种区系分布的数据,按我国行政区划将不同陆生哺乳类动物和蚤目昆虫的各科、属、种(不包含亚种)的地理...  相似文献   

10.
云南蚤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蚤类(Siphonaptera)不仅是叮刺吸血给人和家畜直接带来危害,并是鼠疫和鼠源性斑疹伤寒等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成为重要的医学昆虫.云南目前已发现蚤类9科45属150余种(亚种),其中约有60%的种类为云南所特有,其数量分别占我国现有蚤类总科数90%、属的60%、种的25%和特有种约25%.本文对目前云南省蚤类的分类与区系、物种多样性、生物学及其与宿主、重要环境因素和疾病关系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姬鼠起源和现代姬鼠疫源地分布、演化规律.方法:应用现有监测数据和文献综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姬鼠属主要类群约在晚中新世(7.82~12.74Mya)发生分歧,分布遍及北纬28°~65°欧、亚大陆、海拔400~1000米之间的广阔地域,;姬鼠属系统发育为单系性,15种姬鼠分为4个类群,Q冰期强烈的地质、环境、气候变化是造成姬鼠分化、疫源地扩散、跨越近40个纬度的主要驱动力.结论:研究姬鼠起源、姬鼠地理区划和HFRS分布格局,能较合理解释姬鼠疫源地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为进一步认识、判定姬鼠疫源地,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减少发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了解云南19县市小兽体表蚤类的群落相似性,并对蚤类与其宿主问的协同进化关系进行初步研究.资料来源于1997~2004年8年间对云南省19个县(市)的现场抽样调查,定义每种小兽宿主体表寄生的全部蚤类昆虫为一个群落单位.运用SPSS13.0软件完成10种小兽群落相似性比较.本次研究中共捕获到10 856只小兽,其中10种优势小兽所占的比例是85.32%.从所有小兽体表共采获蚤类9 532只,分隶于5科、22属、39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兽体表蚤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高.隶属于同一属的部分小兽,其体表蚤类群落相似程度较高,在系统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但大多数蚤类群落相似性大小与相应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上的近缘性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明显受到宿主动物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兽体表蚤类群落明显受着小兽宿主所处生境的影响,蚤类昆虫与小兽宿主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协同进化关系,但协同程度比较低.  相似文献   

13.
喜马拉雅山南坡部分地区蚤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于1992-1994年先后在藏南的亚东、错那和隆子三县采集蚤类标本共1806只,隶属于4科,22属,45种(亚种)。所获蚤类标本,东洋界种类占27%,古北界种类占71%,其余为广布种。根据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分布特点,结合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以海拔3000m等高线为界,将该地区分为两部分,海拔3000m以下地区基本上属于东洋界,3000m以上地区基本上属于古北界。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丽江市自然风景区居民点蚊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调查和了解云南省丽江市主要自然风景区蚊类多样性状况,应用灯诱法对丽江市虎跳峡、石鼓、黎明、宁蒗、拉市海、文笔海、程海、泸沽湖共8个自然风景区居民点夜间活动的成蚊进行调查取样,分类整理和统计分析. 结果共捕获蚊类 45 346只,发现蚊类2亚科4属28种. 其中, 库蚊属(Genus Culex)14种,按蚊属(Genus Anopheles)7 种,伊蚊属(Genus Aedes)6种,阿蚊属(Genus Armigeres)1种. 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为优势种(占83.80%),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为常见种(占8.09%),其余26种蚊子的数量相对较少(合计占8.12%). 在8个风景区中,泸沽湖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指数1.7863)最高, 其次是虎跳峡(多样性指数1.6178),而生态优势度和密度均都较低;反之,物种多样性最低为石鼓(多样性指数0.3649),而其生态优势度指数和密度为最高. 结果表明丽江市自然风景区蚊类的组成较为丰富,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是优势种和常见种,优势种三带喙库蚊主导了当地风景区蚊类的生态优势度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各风景区气候环境条件和周边耕作地类型对蚊类的群落结构、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保护自然环境,改变周边农耕区耕作和种植类型,提高环境异质性,对抑制蚊类密度、提高蚊类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小型兽类体表寄生革螨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0~2004年在对云南省25县(市)现场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和有关文献记录资料的基础上,从分类阶元、宿主种类、不同年龄分布、寄生部位等多角度揭示了云南省小兽体表革螨的物种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整个云南省小兽体表革螨共有10科33属112种,以东洋界中印亚界西南山地亚区种类占明显优势;宿主(小兽)种类繁多,分为9科29属53种。革螨的年龄分布有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寄生部位遍布全身。云南省小型哺乳动物(小兽)物种多样性特点决定了云南省小兽体表革螨物种的多样性,反映了小兽体表革螨与其寄生宿主(小兽)之间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体现了云南省物种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东灵山地区不同鼠种体外寄生虫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在北京东灵山地区的3类生境中全年共采集到鼠类体外寄生虫48种,3 859只,其中蚤类16种,582只,蜱类3种,416只,革螨22种,1 081只,恙螨7种,1 780只.在森林中,鼠类体外寄生虫群落物种丰富度棕背NFDA1最高(21),大仓鼠最低(2);多度表现为社鼠最高(164),大仓鼠最低(7).在灌丛中,鼠类体外寄生虫群落物种丰富度黑线姬鼠最高(24),大仓鼠最低(10);多度表现为社鼠最高(765),大仓鼠最低(252).在农田中,鼠类体外寄生虫群落物种丰富度黑线姬鼠最高(22),大林姬鼠最低(6);多度表现为大仓鼠最高(628),大林姬鼠最低(39).一般来说,鼠类体外寄生虫群落物种丰富度,革螨和蚤类较高,恙螨和蜱类较低,多度,恙螨和革螨较高,蚤类和蜱类较低.  相似文献   

17.
1998年 6月至 1999年 5月在北京东灵山地区的 3类生境中全年共采集到鼠类体外寄生虫 48种 ,3 85 9只 ,其中蚤类 16种 ,5 82只 ,蜱类 3种 ,416只 ,革螨 2 2种 ,10 81只 ,恙螨 7种 ,1780只。在森林中 ,鼠类体外寄生虫群落物种丰富度棕背最高 (2 1) ,大仓鼠最低 (2 ) ;多度表现为社鼠最高 (16 4) ,大仓鼠最低 (7)。在灌丛中 ,鼠类体外寄生虫群落物种丰富度黑线姬鼠最高 (2 4) ,大仓鼠最低 (10 ) ;多度表现为社鼠最高 (76 5 ) ,大仓鼠最低 (2 5 2 )。在农田中 ,鼠类体外寄生虫群落物种丰富度黑线姬鼠最高(2 2 ) ,大林姬鼠最低 (6 ) ;多度表现为大仓鼠最高 (6 2 8) ,大林姬鼠最低 (39)。一般来说 ,鼠类体外寄生虫群落物种丰富度 ,革螨和蚤类较高 ,恙螨和蜱类较低 ,多度 ,恙螨和革螨较高 ,蚤类和蜱类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姬鼠起源和现代姬鼠疫源地分布、演化规律.方法:应用现有监测数据和文献综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姬鼠属主要类群约在晚中新世(7.82~12.74Mya)发生分歧,分布遍及北纬28°~65°欧、亚大陆、海拔400~1000米之间的广阔地域,;姬鼠属系统发育为单系性,15种姬鼠分为4个类群,Q冰期强烈的地质、环境、气候变化是造成姬鼠分化、疫源地扩散、跨越近40个纬度的主要驱动力.结论:研究姬鼠起源、姬鼠地理区划和HFRS分布格局,能较合理解释姬鼠疫源地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为进一步认识、判定姬鼠疫源地,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减少发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姬鼠起源和现代姬鼠疫源地分布、演化规律.方法:应用现有监测数据和文献综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姬鼠属主要类群约在晚中新世(7.82~12.74Mya)发生分歧,分布遍及北纬28°~65°欧、亚大陆、海拔400~1000米之间的广阔地域,;姬鼠属系统发育为单系性,15种姬鼠分为4个类群,Q冰期强烈的地质、环境、气候变化是造成姬鼠分化、疫源地扩散、跨越近40个纬度的主要驱动力.结论:研究姬鼠起源、姬鼠地理区划和HFRS分布格局,能较合理解释姬鼠疫源地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为进一步认识、判定姬鼠疫源地,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减少发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姬鼠起源和现代姬鼠疫源地分布、演化规律.方法:应用现有监测数据和文献综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姬鼠属主要类群约在晚中新世(7.82~12.74Mya)发生分歧,分布遍及北纬28°~65°欧、亚大陆、海拔400~1000米之间的广阔地域,;姬鼠属系统发育为单系性,15种姬鼠分为4个类群,Q冰期强烈的地质、环境、气候变化是造成姬鼠分化、疫源地扩散、跨越近40个纬度的主要驱动力.结论:研究姬鼠起源、姬鼠地理区划和HFRS分布格局,能较合理解释姬鼠疫源地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为进一步认识、判定姬鼠疫源地,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减少发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