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一、前言1970年通海地震后,很多单位和科技工作人员到震区进行调查,搜集并整理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但是在这样一次大地震之后,震害现象五花八门,震害数量十分繁多,至今尚遗留很多痕迹,可供进一步考察、研究。最近我们出差通海,顺便看一看十一年前地震后的遗迹,进行了一些访问、调查。虽然仅两天时间,调查的地区很窄,但仍发现不少很值得注意的震害现象,本文如实整理记述,作为原始资料备查。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1年6月28日至7月11日先后在大同-阳高、唐山陡河发生ML4.1和4.0地震,此前我们曾根据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背景异常、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特征以及部分地震短临前兆观测异常,对这两次中等地震进行了尝试性短临预测。本文系统总结了对这两次中等地震的预测过程,这对于我们坚定地震预测信心、进一步做好中等甚至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测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1985年墨西哥地震后,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灾害研究中心(DRC)与墨西哥的两个社会科学组织一道制定了一项合作计划。该计划调查了1985年墨西哥地震时墨西哥城居民的行为和团体活动情况。团体活动的资料是通过对30多个机构的官员进行深入采访,政府和其它文件,各种报告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而获得的。居民行为则是通过两次人口调查进行纵向研究。这两次调查一次是在震后两周进行的,另一次是在震后一年进行的。团体调查的重点是诸如公共情报机构、民防机构(警察、消防等)和医疗组织等重要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现场调查资料描述了四川省相邻的两县石渠县和德格县分别发生的Ms5.1和5.0级地震的灾害情况,并对这两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和灾害环境等作了对比。虽然这两次地震的震级相近,宏观震中仅相距约130km(直线距离),但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却相差较大。导致这种灾害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先前的冻胀灾害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建筑物场地条件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闽南诏安1600年地震与1519年山崩的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桐 《华南地震》1995,15(2):62-65
对诏安历史地震与山崩的记录史料进行了考辨,并结合二次山体滑坡的调查资料,澄清1600年3月26日诏安仅发生一次有感地震,所谓“山崩塞溪”之说是出于对历史记载的误解;1519年所谓诏安地震实为一次山崩事件。  相似文献   

6.
华东地区视应力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应用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记录到的地震资料,运用视应力的定义,对华东地区视应力大小进行了估计,并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1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总结震前视应力场的变化情况,为我们地震危险区的判定及地震趋势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1936年夏在马边县玛脑地区,相隔约20天内连续发生两次6.7级强烈地震。自1960年以来,已有不少单位和个人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调查和研究,编著有相应的书籍和报告。历年来的研究,对两次强震的地点、震级、发震时间及烈度评定都基本是一致的。但由于两次地震相隔时间较近,又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交通不便,在时代的情况下,不可能作专门的调查。嗣后的工作虽然资料逐渐增多,但两次地震彼此相混,很难分开。资料记  相似文献   

8.
山西临汾盆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破坏性地震,近几年常有有感地震发生,这大大增加了群众的恐震感,为了掌握地震时群众的想法和行动,以便更好地作好防震抗震知识的宣传和制定更加完善的大震对策,我们对1985年1月26日凌晨6时40分,发生在襄汾县4.0(M_L)强有感地震震中区的286名群众进行了调查和访问。调查方法有两种:其一是采用发表调查方式。由地震部门组织专人向被调查者讲清调查的目的和要求,把表发给他们,让其在表上告栏内填写自己地震时的想法和行动。其二是组织人员走访或召开座谈会,面对面的交谈、了解每个人的情况。调查内容是:①想到或盲目外逃;  相似文献   

9.
山西临汾地区3次ML≥4.0地震的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至2003年山西临汾地区发生了3次ML≥4.0以上地震。介绍了这几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以及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异常变化特征,结合目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前兆资料的变化情况对临汾地区未来的地震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1948年5月23日17时13分18秒,威海市西北海域(北纬37.7度,东经121.9度)曾发生过一次6级地震。1985年我们对这次地震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由于地震距今近四十年,对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很难搜集到,调查中只是搜集了一些震时烈度和有关地质方面的材料,结合以往的资料写成此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2007年福建顺昌ML4.9级地震、2011年日本MS9.0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前后莆田地震台体应变观测资料,并对固体潮畸变异常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异常与常见的外界干扰有明显区别,应为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西德马科斯·普朗克协会关于中国、西德两国地震代表团互访的协议,以袁维丹为团长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8人于1980年6月27日至7月16日对西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两国科研人员各自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并且探讨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地震科研工作的联系与交流,以及进而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西德朋友对我们  相似文献   

13.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西临汾地区是一个历史强震多发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在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大震区地震长期活动特征,我们对临汾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记录的1987-1999年期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根据对这些地震震源位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解制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应是长80km,埋深5-26km的NNE走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型断层,而临汾地震的震源断层是长70km,埋深5-22km的NWW走向,高倾角的左旋走滑型断层。这与洪洞,临汾两次大震极震区的等震线及该地区应力场的构造环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4.
雅江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2月14日和2月23日在四川省雅江县发生Ms5.0地震,对这两次地震和余震进行了时,空,强特征的初步分析研究,从能量分布的角度看雅江地震是前-主-余震型地震,两次地震破裂面构成共轭破裂。  相似文献   

15.
聊古—1井氮氦比的熵值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昭栋  张华 《地震研究》1997,20(4):393-397
利用信息熵的新方法处理了聊古—1井氮氦比10年来的观测资料,找出了氮氦比信息熵的两次较大变化与地震的关系。以聊古—1井为中心的150km范围内,自观测以来发生过两次大于5.0级(Ms)地震,即1981年的宁晋5.8级和1983年的菏泽5.9级地震。在这两次地震前氮氦比信息熵都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变化。这可能反映了系统在较大地震前的减熵有序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精度拉科斯特重力仪在辽宁西部地区进行多期重力重复测量,获得了较为丰富的基础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深了辽宁西部地区重力场变化的认识。特别是1994年10月和1996年7月,在测区内及其附近相继发生ML4.9级和ML5.0级地震。而这两次地震为1988年以来在辽宁西部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通过对该区流动重力资料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研究分析,从中获得了震前重力变化的某些前兆信息。通过对该  相似文献   

17.
把用来分析地震波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两种方法,应用到地磁资料分析当中,具体分析处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s6.1地震前后地磁场资料,并对这两次地震前后地磁时空线性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①较大地震前地磁场的时空线性度均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有些在震前回升,②各分量的时空线性度呈现异常的时间基本上同步,并与波速异常发展趋势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两次地震的宏观考察结果、地震学有关参数以及最新的有关人工地震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两次绵竹5级地震和1994年江油4.7级地震、1993年郫县4.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及山前隐伏断裂均属浅表出露深部错动型(即滑脱型)地震断裂,并对有关强震的发震构造与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把用来分析地震波波形的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两种方法,应用到地磁资料分析当中,具有分析处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地震和1989年10月19大同Ms6.1地震前后地磁场资料,并对这两次地震前后地磁时空线性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①较大地震前地磁场的时空线性度均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有些在震前回升;②各分量的时空线性度呈现异常的时间基本上同步,并与波速异常发展趋势基  相似文献   

20.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6,18(2):156-169
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发生了一次震级MS=6.9地震.这次地震之后,于1990年5月7日、1994年1月3日和1994年2月16日在原震区又发生了MS分别为5.5,6.0和5.7的余震.我们分别以这几次余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对该地震的长周期记录进行反褶积,提取了该地震的远场震源时间函数.无论以哪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反褶积的结果都相当一致.结果表明,发生于1990年4月26日的MS=6.9地震至少由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构成,两次事件的发震时刻相差约30 s.第一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短,约12 s,震源时间函数的上升时间约5 s;第二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约17 s,上升时间约8 s.分析分别从P波和SH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我们注意到,从SH波中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比从P波中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复杂,表明这次地震的震源过程除了上述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外,还存在规模较小的事件.这一结果与我们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结果以及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我们以较小余震对较大余震做反褶积得到较大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发生在1994年1月3日的MS=6.0和1994年2月16日的MS=5.7地震的震源过程相当简单,其震源时间函数为一简单脉冲.对于1990年4月26日MS=6.9地震,我们从不同台站的资料中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具有方位依赖性.然而,这种方位依赖性在3个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中几乎没有显示.从不同台站或同一台站的不同震相求得的震源时间函数的幅度存在差异,但震源时间函数在其持续时间上的积分却相当稳定,亦即从任何一个台站测得的标量地震矩相当一致. 以3个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得到的1990年4月26日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分别为22(以1994年1月3日MS=6.0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26(以1994年2月16日MS=5.7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和66(以1990年5月7日MS=5.5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据此推算,MS=6.0地震与MS=5.7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1.18;MS=6.0地震与MS=5.5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3.00;MS=5.7地震与MS=5.5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2.54.这些结果与我们从资料中直接得到的相对标量地震矩(分别为1.15,3.43和3.05)一致,表明了作为提取震源时间函数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副产品的相对标量地震矩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很稳定的度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