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CVUS、CTA及MR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对比CVUS、CTA及MR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检查中的准确率,采用Kappa检验,比较CVUS、CTA及MRA与DSA的一致性。结果: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结果显示:DSA诊断轻度21例,中度32例,重度33例,闭塞2例;MRA诊断轻度18例(漏诊3例),中度33例(错诊轻度3例、重度1例),重度35例(错诊中度3例、闭塞1例),闭塞2例(错诊重度1例),MRA与DSA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46,P<0.001)。CVUS诊断轻度16例(错诊中度1例、重度4例),中度31例(错诊轻度5例、重度3例、闭塞1例),重度35例(错诊轻度4例、中度5例、闭塞1例),闭塞6例(错诊轻度1例、中度4例、重度1例),CVUS与DSA一致性一般(Kappa=0.497,P...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4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分别接受CTA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检出率和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结果:在检测542个节段中,DS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8个,其中轻度狭窄3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32个,闭塞102个;而CTA共检测出病变节段共201个,检出率96.63%,其中轻度狭窄41个,中度狭窄34个,重度狭窄33个,闭塞93个。CTA检查阳性预测率为94.71%,阴性预测率为98.8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DSA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陈晓东 《医疗装备》2010,23(8):24-26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先行CTA检查,按照狭窄程度的不同,将病变血管分为基本正常(0%~9%),轻度狭窄(10%~49%),中度狭窄(30%-69%)和重度狭窄(70%-100%)。其后根据DSA检查作为标准,比较CTA对脑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42例患者中CrA发现狭窄血管249条。将CTA诊断结果与DAS结果比较,显示CTA在诊断基本正常、轻度、中度及重度血管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100%、96%和96%、94%和98%、100%和100%。结论:CTA对诊断脑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CTA在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方面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36例,对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CT平扫阳性20例,诊断率55.6%;CT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闭塞25例(大脑前动脉病变6例,大脑中动脉病变11例,大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6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狭窄11例(大脑前动脉病变3例,大脑中动脉病变8例)。CTA诊断率100%。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CTA诊断大面积脑梗塞,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排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及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确诊为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75例患者脑CTA和MRA图像,通过两种检查的数据计算分析,比较两种血管成像方法对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头CTA、MRA在评价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上与DSA诊断有较高的符合率,同时CTA较MRA在颅内动脉硬化狭窄诊断上有更高的准确率。结论头CTA和MRA都是可靠的无创血管成像检查方法,都能较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病变,给临床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相对MRA,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硬化狭窄具有更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CT诊断分析出CTA是一种有效无创性检查,并使这种检查方法得以推广。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的50例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8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或者狭窄10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2例,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9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或者闭塞7例。其余3例未见明显血管狭窄或者闭塞。讨论CTA对于颈动脉、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及颅内多种血管性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和意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S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37例临床疑诊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行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其中22例接受人工血管置换、支架置放及球囊扩张术.结果 37例共72节段血管狭窄或闭塞.按狭窄程度划分,轻度狭窄12例24节段,中度狭窄8例17节段,重度狭窄13例22节段,闭塞4例9节段.全部病例行DSA检查,仅两节段CTA与DSA分级不符.诊断符合率为97.22%(70/72).结论 16排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在评价下肢动脉狭窄及阻塞性病变方面与DSA结果基本一致,是一项高度准确的血管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68例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并行图像处理,观察患者的CTA特点,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 68例患者共检查376条血管.CTA发现112条病灶,诊断正常血管数264条;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布于颈内动脉(53条),大脑前、中、后动脉(共39条)及椎-基底动脉(20条).狭窄动脉段中,狭窄伴钙化的斑块32条,大部分位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及床突上段、椎动脉的颅内段.对于非钙化斑块,CTA显示模糊.DSA共显示128条病灶,诊断正常血管248条.CTA显示中重度狭窄率[9.31%(35/376)]与DSA[9.31%(35/376)]一致.38例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结论 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方法,检查耗时少,费用低,且空间分辨率高,适合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超声检查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某院收治的61例拟诊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分别行CTA、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对CTA及B超检查进行诊断学实验评价。结果:B超诊断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83.33%,误诊率为16.67%,漏诊率为8.16%;CTA诊断的灵敏度为89.80%,特异度为96.67%,误诊率为8.33%,漏诊率为10.20%。B超及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的诊断,CTA诊断指数均高于B超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比B超检查准确性略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入院,分别给予患者64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与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同时分析CTA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病变分布情况.结果:CTA狭窄或闭塞血管检出率与多普勒超声比较,明显较高,其轻度狭窄符合率、中度狭窄符合率、重度狭窄符合率以及闭塞符合率均明显较多普勒超声高,P<0.05;CTA诊断中腘动脉、股动脉、髂动脉、腹主动脉及小腿动脉占比分别为31.48%、27.78%、15.74%、12.04%及12.96%.结论: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冠脉CTA)与冠脉造影(CAG)的结果,探讨其评估冠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9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先行冠脉CTA筛查,经其诊断为重度狭窄或闭塞的31例患者在1个月内行CAG检查,分析比较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评估其精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获得良好的三维重建。冠脉CTA对于评估正常或重度狭窄的冠脉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判断的精确率达73.4%。结论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比较可靠、简便而且安全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手段,对冠脉病变的评估较准确,可以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的一种筛查与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肾动脉的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进行对照性研究,评价CE-MRA与CTA这2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对肾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显示情况。方法:对临床上怀疑有肾动脉狭窄的30例患者同时行肾动脉的CE-MRA与CTA检查,其中证实有狭窄的15例患者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CE-MRA与CTA这2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肾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CE-MRA与CTA在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判定上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CE-MRA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上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要略低于CTA。结论:CE-MRA与CTA都能较准确地诊断肾动脉的狭窄,但CE-MRA无辐射、更安全,更应作为临床上检查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学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516例受检者的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82例受检者后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进行对比。结果:615人冠状动脉正常,轻度狭窄(<50%)411人,中度狭窄(50%~75%)195人,重度狭窄(>75%)170人;支架植入术后125人。182例患者的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有164例造影图像与CTA图像对比基本一致;18例CTA狭窄程度的评价与冠脉造影不符。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是冠心病患者无创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冠心病患者的分级和治疗提供依据,且是高危人群体检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80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全球性注册研究(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470例≥80岁ACS患者,根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狭窄组(141例)和重度狭窄组(329例),并以同期因胸痛住院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的66例≥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情况、合并疾病和GRACE评分,分析GRACE评分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心率、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P0.01);3组患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病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GRACE评分差异显著,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56,P=0.000)。结论≥80岁ACS患者GRACE评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高龄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GRACE评分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后处理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DSA或手术证实主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始数据传输至ADW4.2工作站行后处理,包括遮盖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SSD)和仿真内镜(CTVE)等各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升主动脉瘤2例,降主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瘤9例以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各4例。结论:16层螺旋CT横断面及三维图像能够快速、准确、无创、全面地显示动脉瘤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下陂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戍像检查,重建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结果:其中腹主动脉狭窄4例,髂动脉狭窄6例,股动脉狭窄狭窄8例,闭塞3例;小腿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全部患肢均存在股动脉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3例患者进行检查,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5%,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7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通过血管后重建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血管情况,准确判断椎动脉狭窄、闭塞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