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英国三个典型公园为例,论述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对19世纪英国城市公园的影响,从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对造园风格的延续、对城市环境的优化三方面,对英国自然风景园与19世纪城市公园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英国城市公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英国18世纪如画园林中对不规则式自然风景的追求以及园内中国建筑的出现,均体现出与中国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艺术对英国园林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研究和争辩的中心.结合史料文献和园林实例,对中国艺术与如画园林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中国园林思想并没有对英国园林艺术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境遇中,激发了人们的如画想象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收集和整理1738—1827年英国园林中兴建的各类中国式园林小品的案例,深入分析这一建造浪潮的发展历程,并将其细分为萌芽、高峰和衰落3个基本时期。同时,根据各相关事件的发展进程,明确提出推动中国式园林小品在英国自然风景园中兴衰变化的直接主导因素是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运动的发展和当时中国风尚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历史园林以其历史性和艺术性成为广泛关注的艺术园林作品。英国斯塔德利皇家园林及方廷斯修道院是18世纪以来仍保存良好、历史悠久的极少数历史园林之一,是研究英国自然风景园发展与历史建筑的优秀案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杰出的公共绿地。通过对该园的历史发展过程、景观与建筑要素、设计手法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其影响主要为该园反映了风景园的发展风潮,是研究英国历史建筑的重要案例,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以及当代乡村绿色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5.
于亮 《风景园林》2011,(2):96-101
在大工业生产的大变革中,英式自然风景园诞生在全球第一个跨入工业时代的英国,成为世界园林史上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化的见证.无疑,宏观背景是其发生深刻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正在重返世界中心地位,中国的思想文化、物质财富以及全球环境的巨变同样是中国当代园林发展的宏观背景.宏观背景对英式自然风景园产生的影响和中国当代园林发展的背...  相似文献   

6.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天国乐园——欧洲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园林艺术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其气魄宏伟,瑰丽多姿的欧洲皇家园林。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从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再到英国的自然风景园,从巴洛克艺术到洛可可艺术,欧洲的造园艺术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法国的奢华与浪漫,意大利的热情与理想,英国的优雅与自然都深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园林发展,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8.
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如画园林美学对世界性的园林风格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画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回归,也有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的超越。其中,被誉为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的威廉·肯特,被公认为是首先使如画在园林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造园师。基于大量文献的考据,从其成长背景、设计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威廉·肯特对如画园林美学思想所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沈福煦 《园林》1997,(2):16-17
中国古代园林大体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有人把自然风景也列入其中,则成为四种类型了。但自然风景多属名胜而不属园林。大凡园林,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工多于自然,二是有一定的范围和归属。自然风景则此两点不甚强调。皇家苑囿的所有者即帝王。  相似文献   

10.
胡一可  杨锐  王劲韬 《华中建筑》2009,27(1):202-207
英国自然风景园与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相似之处,但是区别无疑是巨大的。该文试从哲学基础及审美差异、设计观念和关于“自然”概念的理解等几方面比较深入地阐释两者的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以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克蓝本皇家植物园为例,通过对以上三个植物园的现场踏查,对植物园的建设和更新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植物园可以在相地选址的环节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规划设计中应突出趣味性景观的主题园;建设实施中应进行合理的更新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从而使得植物园成为人们亲近自然进而认识风景园林专业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空间句法是通过演算的方式量化分析空间之间联系的新式语言。基于空间句法进行拓扑学分析,借助Depth map软件对北京大观园空间进行定量分析,探寻空间与功能的关系,空间与人的行为和性格的联系。对大观园的视域范围进行测算,从可视层和可行层定量分析其连接度、整合度和深度值。结论如下: (1)空间句法从拓扑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大观园功能与空间的关系;(2)大观园“叠石理水”手法改变视线深度和面域;(3)大观园的造园艺术手法丰富了空间的转合关系。为量化分析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关系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潘君亭  赵兵 《风景园林》2019,26(3):116-120
涧上草堂是明末清初苏州地区由明代遗民徐枋所构建的古典园林。明清易代之际,很多明朝文人士大夫不愿出仕新朝并自愿成为明遗民,成为清初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特殊群体所构建的园林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的古典园林史。通过分析画作与历史文献,对涧上草堂的原址、各园林要素以及园林后期的发展3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草堂的平面想象图并概括涧上草堂的历史价值,力图推进在明末清初这一过渡时间段古典园林研究与发展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中西纪念性园林的差异及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孟萌 《中国园林》2007,23(1):61-65
分析中西纪念性园林在起源、设计理念、总体风格、纪念效果、要素处理、空间结构、表达意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哲学、美学基础和历史文化条件;从纪念目的变化、纪念形式发展、设计理念和风格、营造手法等角度,对这两种园林相互学习、借鉴并逐步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进行研究探讨;指出了中国当代纪念性园林与西方的差距,认为要缩小这些差距,就必须正确认识和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科学理解和借鉴西方纪念性园林的优秀理念与手法、正确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园”作为一种造园手法,在中法两国历史上鼎盛时期的园林中以不同的面貌存在,并且在现代园林中广泛应用。中法两国在古典园林的成就方面,被视为中西园林界的代表,在许多方面存在可比性。同时,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两国17世纪园林中“园中园”异的比较,探寻两国固有的特色,分析“中园”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应用,试图为中国园林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鞠培泉 《风景园林》2016,(10):49-56
在中国园林史中,以扬州园林为代表之一的江南私家园林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历很长时期的沉寂后,扬州旧城中又自发出现了很多私家园林。将这些当代私家园林置入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中,以园林测绘图纸和对园林主人的访谈为研究素材,从土地和住房政策的变化、扬州旧城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传统民居街巷体系等角度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家园林在扬州旧城重新焕发活力的原因;通过与传统园林的对比,总结了扬州当代私家园林的特征。从人与自然共生这个园林的核心问题出发,认为扬州当代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种可能,这也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回顾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对西方园林影响的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园林西渐历程“、中国热”时期对西方园林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园林在西方第一次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进而从造园思想、园林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来获取对中国传统园林更为客观、真实的认识与评价,以求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巨大冲击的时候重新确立正常的交流心态,并结合当前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影响启示的总结,积极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写仿,指对已有作品进行模仿的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修建过程中普遍存在。台湾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板 桥林家花园与苏州留园之间被认为有着写仿的关系。但现有文献论述尚未足以支撑这一观点。考虑古典园林的“历时” 属性,将两座园林放在特定历史时空节点审视,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还原与林家花园修建同时期的留园空间,再 从空间布局、游园节奏与节点设置等方面进行比对,得到更多两园紧密联系的有力的证据。证明板桥林家花园与留园 之间写仿关系的确实存在。将“历时性”视角引入古代园林研究,可以对全面理解园林空间提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李正  李雄 《风景园林》2016,(7):64-73
我国现有植物园中有相当数量位于山上或山边,兼具坡地与平地两种地貌的低山丘陵区被普遍认为是建园的理想位置,但此类场地并非是完美的。为识别在我国山地景观中建设植物园所涉及的普遍性问题,以北京植物园为案例,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GIS制图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北京植物园的选址、规划和建设过程。发现水源、土壤、征地搬迁、管理体制和山地权属是制约北京植物园发展的主要因素,前两个因素是西山的自然属性,后3个因素源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现这些因素也广泛存在于我国其他山地植物园中,因此北京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并非个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