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麻风菌经静脉内、后足垫和耳部皮下多途径接种裸鼠.结果表明能使裸鼠比单途径接种产生更高的菌量、更严重的病变和系统性播散。这说明在麻风的实验研究中,裸鼠麻风模型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使用裸鼠接种后繁殖得到的麻风菌做培养实验时,常有可培养的抗酸菌混入小川氏卵黄培养基内。为查明其原因,作者在为裸鼠接种麻风菌时,每次均同时接种热杀的麻风菌,以检查可培养的抗酸菌。有接种活菌的18只,接  相似文献   

3.
将得自治疗前和治疗后的LL及BL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接种到Balb/c裸鼠右后足垫,又取裸鼠繁殖菌做亚代按种.18个月后回收菌达1000~2000倍,可见细菌已播散到未接种的足及舌、耳和鼻尖等处.接种一年后出现足垫肿胀。初代和亚代的足垫回收菌,其生长曲线大致相符.二株治疗后的麻风菌接种于裸鼠未见繁殖。从裸鼠组织中回收的抗酸茵经试管内培养和足垫平行对照,初步鉴定为人麻风菌。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我国首次应用免疫缺陷动物—裸小鼠(NIH/nu/nu)建立实验麻风动物模型的报告.用多菌型麻风病人体内的麻风杆菌经足垫皮下途径感染裸鼠,并用免疫正常小鼠作平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麻风杆菌在两种小鼠足垫中的生长曲线几乎类似,但感染后一年,菌在裸鼠足垫中增殖大大高于CFW系小鼠,前者为1.21×108/足垫,比接种时增殖12100倍,后者为4.20×106/足垫,仅增殖420倍.感染后476天,裸鼠足垫作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到瘤型麻风病变含有大量的抗酸杆菌(AFB)及许多大小菌团.菌播散到耳、鼻、坐骨神经、淋巴结、肝、脾、肺、睾丸、舌和对侧未接种足垫等部位.现已取得裸鼠体内增殖的AFB是人麻风杆菌的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5.
发现麻风菌后花了约120年还是不能使它在人工培养基上繁殖,改用组织培养仍不成。1971年Kirchheimer等发现犰狳对麻风菌敏感,后来用裸鼠和蒙加贝猴接种亦获成功。从这些动物能获得麻风菌,便开始了对其基因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裸鼠进行接种人麻风菌的试验。鼠种是BALB/c-~(nu)/nu。菌株来自瘤型麻风患者采取的结节(4株)。其中1株(LL-51株)是新鲜菌液,其它3株为在-20℃保存的菌液。对雄裸鼠是将菌液接种于两侧精囊内,对雌裸鼠是将菌液接种于两侧足垫内及静脉内。各实验鼠在它死亡后或即将死亡前,剖检它的接种部位以及肺、肝、脾、肾及淋巴结等部位作涂片查菌。对照组用LL-43和49菌株接种于杂交鼠(nu/_ )的精囊内,与实验鼠进行同样的检查。结果:用新鲜菌液(LL-51株)接种于裸鼠的精囊及静脉内。凡是精囊接种组在接种后7.7个月以上者,都在精囊内查到抗酸菌及菌球(globi),而且  相似文献   

7.
Sparfloxacin是一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作者用动力法在裸鼠足垫上对其抗麻风活性进行了检测。首次实验用连续给药法,分别以2、5和10mg/kg每日管饲给药一次,每周5—6次。第二次实验用间歇给药法,饲管给药,按l0和20mg/kg每周二次,或30mg/kg每周一次。将5周龄的BLAB/c雌性裸鼠随机分为10只一组.每只裸鼠的双后足垫各接种107条麻风菌,在特定的时间裸鼠足垫计数AFB。连续给药组于接种后60一152天分别按2、5和10mg/k8的剂量给药;2只未治疗的裸鼠在接种后8个月和9个月时,每只足垫盼平均菌量为106。条,11个月时接近lO10条;2mg/kg组的接种后8个月和11个月时,平均菌量分别为3×107条和108条以上;5mg/kg组的平均菌量在接种后9个月内一直低于接种水平,但在lO个月和11个月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新利福霉素benzoxazinrifamycin(KRM-1648)和斯帕沙星(sparfloxacin,SPFX)每周1次交替(隔3或4天分别给药)或同时给药时对裸鼠足垫内麻风菌的抗菌作用。 采用5周龄雌性BALB/c裸鼠,于双后足垫接种麻风菌。KRM-1648和SPFX配成乳悬液管饲给药,给药时间根据不同方案而定。氨苯砜(DDS)配成0.001%饲料给药。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了新合成的利福平衍生物Benzoxazinorifamycin(KRM-1648)不同剂量对裸鼠麻风感染的疗效,并与利福平(RMP)作了比较。 雌性BALB/c裸鼠左后足垫皮下接种10~6条麻风菌后分组。待感染31天时,各药以0.01mg/0.1ml管饲或以含0.00004~0.0004%KRM-1648饲料喂食裸鼠,管饲为1次/日,每周6次。饲料为连续喂食,均给药50天。服药期间观察足垫肿胀程度。待感染360天时,剖杀裸鼠,计数左后足垫内菌量。  相似文献   

10.
作者曾报告Benzoxazinorifamycin(KRM-1648)在治疗小鼠麻风菌感染的疗效比利福平(RFP)强的多。本研究中对KRM-1648与氨苯砜(DDS)、氯苯吩嗪(B663)合用在裸鼠中抗麻风菌感染的活性进行了评价。 药物体外抗麻风菌活性以BACTEC 460TB系统检测。自裸鼠麻风菌感染足垫制取菌悬液,提纯麻风菌后,混悬于不含吐温80的7H9培养基中。KRM-1648,DDS和B663以乙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告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分析技术研究动物实验化疗后及瘤型麻风病人疗后的皮肤活检标本中的麻风菌的结果。将1×10~7条麻风菌接种于含不同浓度药物的BACTEC培养基小瓶中,当观察到麻风菌代谢活性为0时,从各小瓶中取出1×10~5条麻风菌,经提纯、溶酶消化后,以氯仿-异戊醇提取DNA,进行PCR分析。实验化疗系用含菌10~9/足垫的裸鼠,经含利福平或氨苯砜或MDT的饲料喂食12个月时,  相似文献   

12.
氟喹诺酮碳酸类新抗菌药Sparfloxacin(SPFX)和利福霉素衍化物KRM-1684,用于裸鼠实验性麻风时每周5天连续给药,其最小有效剂量分别为5~10毫克/公斤和0.6毫克/公斤。作者研究了每周1~2次间歇给药的疗效。以Thai 53株的麻风菌(第7代)制成1×10~7/0.05毫升(实验1)和3×10~7/0.05毫升(实验2)的生理盐水悬液分别接种于10只雌裸鼠,接种后第3~5个月中给SPFX每周2次,每次10毫克/公斤和20毫克/公斤,另每周  相似文献   

13.
作者自1976年即用裸鼠传代麻风菌,其中Thai—53株在裸鼠中保存得很好,遂用它制成了麻风菌的重组DNA库。先用Ficoll分级离心法从裸鼠组织中分离提纯麻风菌,再按Clark—Curtiss法分离出它的DNA。用DNA—DNA杂交法排除小鼠DNA污染的可能性。用Young氏法建成DNA库,其DNA的长度平均为3Kbp(2~4)。最后用PCR筛选扩增的DNA库溶液,用了三套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已发现了多种强效抗麻风菌药物,并观察到不同药物合用的协同效果。作者应用比例杀菌法,在正常小鼠中对抗麻风新药的不同组合(合并或不合并利福平)一次或多次给药时的杀菌作用进行了检测。 实验用麻风菌株取自未治瘤型麻风,并经裸鼠接种传代。该菌株对利福平(RFP)及氨苯砜(DDS)完全敏感。将620只雌性Swiss小鼠分成5组,头3组各为160只,第  相似文献   

15.
由于数种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现在有了研究麻风菌入侵体内的工具。在Rees和McDougall首次报道的试验中,使胸腺切除并经X线照射的小鼠接触含麻风菌的气溶胶。在接触麻风菌的2年中,有1/3的小鼠发展成为播散性感染,因此认为麻风菌是经肺进入体内的。随后通过气管切开术将麻风直接注入肺,试图使裸鼠感染,但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用未治瘤型麻风病人的麻风杆菌感染4只7带机犰狳(Dasypus hybridus)的实验结果。动物来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该地区是非麻风流行区。感染采用静脉途径,菌量为1.61~2.31×10~8。动物自接种麻风杆菌之日起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4.6个月。解剖检查发现,以麻风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报告是一个利用疫苗保护麻风菌素试验阴性的麻风家内接触者免于发病的研究。 研究人群为活动性瘤型或界线类病人的家内接触者,分为接种疫苗组和对照组。前组179人麻风菌素试验初次均为阴性。对照组中麻风菌素试验阴性210人、阳性504人,研究前经检查无麻风症状。疫苗有三种,即热灭活的人麻风菌、卡介苗和二者的混合疫苗。接种疫苗的179人中,85人、46人和48人分别接种人麻风菌疫苗、卡介苗和混合疫苗。接种人麻风菌疫苗的85人中有7人和28人分别在间隔6个月的时  相似文献   

18.
在裸鼠双后足垫皮下各接种1×10~4条麻风菌,92天后各组分别给予0.05%的国产和进口氟嗪酸(OFLO)及0.01%的RFP饲料,喂88天。结果0.05%的国产OFLO在停药早期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与0.01%的RFP相似,也与进口OFLO的抗菌效价相似。用0.1%的国产OFLO组,在整个实验中足垫内始终未检出麻风菌,表明该浓度的药物有强大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1967年Prabhakaran曾报告,在从瘤型麻风患者的皮肤、脾、肝、淋巴结和肾上腺髓质得到的麻风菌中,发现一种罕见的代谢活性。后来此发现在得自感染犰狳之各种组织及正常鼠和裸鼠足垫的麻风菌中得到证实。这种酶活性不见于可培养的分枝菌和从感染小鼠组织获得的鼠麻风  相似文献   

20.
作者将麻风杆菌(ML)以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菌量感染黑长尾猴(SMM)。用来源于SMM的ML(猴ML)感染31只动物,又用来自人麻风的ML(人ML)感染4只SMM,并对它们进行了4~12年的观察。 24只SMM经隐静脉(IV)和皮内(IC)(每耳两个部位、鼻尖、外前臂、外腓肠部和眶周)两种途径联合接种猴ML(MI=5%~10%),其中22只在接种后2个月到7年发展成麻风。以较大剂量(大于10~(10))人ML,从IV和IC两种途径接种SMM,也能发展成麻风,但约需要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