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生产与土壤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提出土壤变化概念及其驱动力的基础上开发节水高效论述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土壤酸化,土壤生物学特性,土壤物理性质诸方面的正,逆向效应,最后指出农业生产对土壤变化的影响是发展持续农业必必需的。  相似文献   

2.
熊毅  刘文政 《土壤》1962,5(3):6-11
华北平原是一个土层深厚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由于旱、涝、盐的危害,农业产量极不稳定,土壤生产的潜在能力未能充分发挥。解放以后,为了迅速发展生产,整修和兴建了很多灌区,灌溉面积日益扩大,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旅游开发对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农业旅游开发对呼伦贝尔沙质土壤草甸草原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1)农业旅游开发显著降低了植被覆盖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p < 0.05),对植被优势度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 > 0.05);2)农业旅游开发增加了土壤容重和pH,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3)农业旅游开发显著增加了土壤粗沙(p < 0.05),显著降低了土壤粘粉粒(p < 0.05),对细沙和极细沙没有显著影响(p > 0.05);4)农业旅游开发显著降低了土壤氮素(全氮和碱解氮)和钾素(全钾和有效钾)(p < 0.05),而土壤磷素(全磷和有效磷)则不受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p > 0.05),其中土壤钾素(全钾和有效钾)变化幅度较大,对农业旅游开发表现较为敏感;5)相关性分析表明:农业旅游开发下植被属性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效养分。  相似文献   

4.
耕作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毅  徐琪  姚贤良  朱兆良 《土壤学报》1980,17(2):101-119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肥沃的土壤就很难获得稳定的农业生产,就没有争取更高产量的物质条件。土壤之所以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条件,其原因就在于土壤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来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的能力,它是辨别土壤肥沃和瘦瘾的标准。用养得当,可使土壤肥力上升,如果用和养的矛盾处理不当,就会使土壤肥力衰退。  相似文献   

5.
深松与压实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通报》2017,(6):1347-1353
以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深松和机械压实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改善了除土壤最小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外的土壤物理性质,并对表层土壤的改善效果较好,进而提高了红薯产量;机械压实则对除土壤紧实度和最小持水量外的土壤物理性质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深度达30 cm左右,造成红薯产量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持水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与土壤紧实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性,土壤持水量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见,避免机械压实并对深松耕作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是缓解红壤坡耕地农业生产与生态破坏的突破口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壤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必要载体,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主体地位。要想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农作物,必须加强对土壤肥料的有效利用。基于此,围绕土壤肥料科学施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具体施用方法与推广策略。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土壤调理剂对红壤pH值及空心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壤酸化是制约土壤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以碳酸钙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土壤调理剂对酸性土壤p H值、硅铝率及空心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可以增加土壤p H值和硅铝率,提高空心菜的产量,改善空心菜的品质;与对照相比,土壤调理剂用量为600~1 800 kg/hm2时,可使土壤p H值增加3.60%~21.65%,空心菜产量增加5.81%~44.45%,维生素C含量增加2.48%~23.97%,可溶性糖含量增加4.18%~26.48%;土壤调理剂对空心菜硝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土壤调理剂用量为1 500 kg/hm2时较为经济合理,表面撒施后旋耕是非常合理且有效的施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西部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比较常规耕作、旋耕、翻耕、深翻和超深翻耕作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翻耕和超深翻耕作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了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但是增加犁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耕层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和土壤结构指数(GSSI)较好;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显著降低犁底层土壤的GSSI,增加STPSD;旋耕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犁底层土壤GSSI和STPSD。与常规耕作处理相比,翻耕和超深翻分别增加玉米产量7.6%和6.0%。翻耕比超深翻玉米产量高10.9%。深翻处理玉米产量为5.58t/hm2,比常规耕作减产8.1%。[结论]在不完全打破犁底层情况下,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翻耕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微藻生物肥料的农业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微藻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并具有固氮、固碳和分泌植物生长激素等特性,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综述了微藻作为生物肥料的优异特性,微藻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保护方面的应用,以及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商业化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微藻生物肥料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6,他引:51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该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保护性耕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土壤的含水率。其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的影响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保护性耕作引起的土壤容重增加、温度降低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初步表明:以免耕加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可以在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地区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竺美  周鸣铮 《土壤学报》1982,19(3):315-322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粮食生产,农业科学工作者正在从各个角度研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规律。水稻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百分之七十以上;故研究影响于水稻产量的各种客观因子更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土壤科学与植物营养的原理,在品种性能与气候条件既定的前提之下,我们认为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乃是土壤的养料肥力以及对水稻的养料供应状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基因表达式编程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构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确定是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该研究采用农业水文生态系统模型(Agro-Hydrological & Chemical and Crop systems simulator, AHC)与基因表达式编程(Gene Expression Programming, GEP)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以河套灌区3种主要作物(葵花、玉米、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AHC模型模拟作物产量等,构建基于GEP算法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探讨考虑盐分胁迫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构建的思路与方法。结果表明:1)作物模拟产量与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和灌水量等因素有关。2)构建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最优输入因子组合为地下水埋深、灌溉量、蒸散发、地下水矿化度、土壤根层盐分对作物胁迫因子、土壤根层含水率。3)应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估算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作物产量(预测产量),并与AHC模型计算的产量(模拟产量)进行比较,玉米、葵花、小麦预测产量与模拟产量具有很好一致性,其决定系数分别是0.96、0.93、0.96,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满足计算精度要求。因此,该研究所构建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可以较准确地估算盐分胁迫下作物产量,为农业节水与灌溉水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及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通过在青海省河湟灌区栗钙土上连续19年的春小麦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化肥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及春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磷化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和或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1.2%~7.1%,提高土壤含水量4.7%~13.5%,增加土壤>0.25mm团聚体的数量,促进团聚体的稳定性;对土壤轻组有机质、有机质、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作用,尤其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达2.6倍;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也有一定的维持和促进作用。在施氮、磷的基础上增施适量无机钾肥或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农田土壤肥力及质量状况,稳定和提高春小麦产量和品质。考虑矿质钾肥成本较高和资源有效利用,当地农业生产在氮、磷肥基础上半量秸秆还田可以替代无机钾肥。  相似文献   

14.
在2004年土壤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参照1982年土壤普查的资料,分析了张家港市土壤中有效铜和有效锌的时空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土壤性质、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几年来,该地区土壤中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有了显著增加。在空间上,虽然土壤有效性铜和锌在水耕人为土高于北部的潮湿雏形土的格局没有改变,但在局部地区积聚的现象较为明显。这些时空变异的特征是由于二十多年来该地区农业生产管理措施的改变,工业发展等的外在因素,通过土壤性质发生改变(pH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加)而造成的。同时,工业、农业和城市活动带来的废弃物进入土壤中,也可导致土壤有效铜和锌含量增加。土壤有效铜和锌的时空演变,导致了研究区出现了铜过量的土壤,因此今后注意土壤铜过量对作物产生的危害。而土壤有效锌虽然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土壤仍处于较低或缺乏的状态,农业生产中应注意恰当施用锌肥,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技术的改革,目前的农业种植已不再是传统的因地制宜,人们逐渐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相关要素,使各种生产要素更加有利于农业种植,大棚西红柿的土壤改良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西红柿是重庆地区主要的蔬菜之一,土壤是西红柿种植的重要生产要素,土壤环境与西红柿的产量及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如何改良西红柿的土壤,提高西红柿的产量与质量,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事。基于此,围绕当前西红柿种植的土壤问题,对土壤改良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不同蔬菜生产模式对日光温室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农业作为常规农业的一种替代模式,其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该文通过对日光温室有机、无公害和常规生产模式的比较试验,分析有机生产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年的试验,有机生产模式可显著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并提高土壤主要酶的活性,各项指标均表现为有机模式优于无公害模式优于常规模式。有机生产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质量,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3种生产模式下夏茬番茄产量有机模式高于无公害模式高于常规模式,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有机模式秋茬作物产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土壤酸化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土壤酸化后,水稻产量下降,其品质也受到影响。本试验选取酸化土壤,应用调酸剂对其进行改良,进而进行水稻产量及质量的试验研究。选用钙镁磷肥和石灰氮作调酸剂,以过磷酸钙为对照。结果表明,施用钙镁磷肥和石灰氮可促进水稻增产,其中钙镁磷肥处理产量比对照产量高12.6%;对水稻收获后的土壤和植株样品分析表明,施用调酸剂使土壤的p H值升高0.2~0.3,而不施用土壤调酸剂(对照)处理的土壤p H值比作物收获前降低0.2;施用调酸剂使水稻籽粒样品中的铬、镉含量明显降低,降幅为26.85%~68.08%。  相似文献   

18.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开发,玉米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经济作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马坪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气候适宜种植玉米、土壤良好。如何提高马坪镇的玉米产量,是近年来农业第一线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基于此,通过5个玉米品种产量的对比试验,希望对农业的发展和玉米的增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7 ̄1997年的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空白区的产量更能反映耕地基础地力的高低,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磷,钾配合施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增施氮、钾肥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监测点较好地反映了广东目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肥对山东三大土类钾有效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钾是许多地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如何合理施肥提高土壤供钾能力和钾有效性,对提高作物产量十分必要。利用山东省三大土类25年长期定位肥料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山东省棕壤、潮土和褐土三大土类土壤钾有效性和钾素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用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三大土壤的速效钾亏缺顺序为棕壤〉潮土〉褐土。施钾处理的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不施钾处理,且NK处理的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NPK处理。各土壤NP和NPK处理的小麦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棕壤在施氮和氮磷的基础上增施钾肥能明显提高小麦产量;潮土和褐土在施用氮磷的基础上增施钾肥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小麦产量,在施氮的基础上增施钾肥对小麦产量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