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演模拟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确定地层超覆线、明确砂体地震相特征及识别描述薄储层,提出了利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以测井、地震、地质统计为基础,建立正演模型,分析了用地层夹角定量外推法准确确定地层超覆线、建立多模型确定砂体地震相特征及对波形进行分类确定薄储层展布特征的实际结果,认为应用该方法可解决油藏勘探的难题,降低勘探风险,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2.
地层油藏超剥点线的地球物理精细描述有利于提高含油气储层识别的可靠性和钻井成功率,但在地震描述中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追踪的超剥点线与实际地层油藏的超剥点线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介绍了地震DNA地层超剥点线识别技术的方法原理与实现步骤,通过将地震反射数据和蚂蚁体属性数据转换成相应的字符数据,采用地震DNA搜索方法将对应字符所表示的地震数据体中的超剥点识别出来。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算法将超剥点进行合理连线得到地层超剥线。模型合成地震记录的超剥点识别结果表明,地震DNA地层超剥点识别技术能够有效识别出超剥点,与传统瞬时相位识别的超剥点相比,该方法的识别精度更高。东营凹陷草桥地区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描述超剥点线,实现了该区低序级不整合超剥边界的精细刻画,比基于瞬时相位属性描述的超剥线的识别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地层超覆圈闭的识别和描述是勘探工作的难点,在XYX地区运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对地层超覆圈闭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成藏条件分析,总结出该区地层超覆圈闭成藏模式;在成藏模式的指导下,运用层位标定、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STRATA地震反演技术对圈闭进行识别和描述。根据研究结果,在该区地层超覆圈闭上钻探了陆2井.实钻证明该技术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地层超覆油气藏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总结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勘探教训,加强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技术研究,对该类油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地层超覆边界、储层预测、含油条带和油气运移距离等方面分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中的失利原因;指出勘探中确定精细地层超覆边界的准确位置和合理的部署原则,重视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考虑油气运移范围等因素,对于地层倾角不大、含油气高度小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尤为重要,可极大地提高该类油藏的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北缘春晖油田不整合圈闭边界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北缘春晖油田浅层主要发育超覆-削蚀油藏,准确确定地层超覆线和削蚀线位置对于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地层超覆线和削蚀线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受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地震识别超覆线和削蚀线与实际地层超覆线和削蚀线存在一定的外推距离,该外推距离随地层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地层纵波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地震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从而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外推公式,落实了地层超覆线和削蚀线的准确位置。  相似文献   

6.
张营革  田建华 《石油物探》2003,42(3):322-327
以沾车地区馆下段油藏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精细合成地震记录制作、高精度构造图编制及砂组地层超覆线精确落实等方法,详细分析了平均速度、密度、子波的变化对合成记录制作的影响,提出了根据古地貌确定砂组超覆线的科学方法,分析了测井约束反演、相干分析、多参数分析等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及效果。对其它类似地区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庄地区超覆油藏勘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王庄地区地层超覆油藏的区域地质特征、囤闭特征、油气运聚模式和分布规律研究,提出了在断-坳过渡期构造-沉积体系中复合疏导体系及其与优质源岩和构造背景在成油期的有机配置关系是地层超覆油藏油气运聚的主要模式、大型地层超剥带和继承性鼻状构造带的结合部位是寻找大、中型地层油藏的主要方向等观点,运用地层超剥带的地震描述技术指导了王庄地区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8.
陈家庄凸起西段陈22块东营组地层超覆油藏地震描述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古近系东营组在陈家庄凸起西段由西、北、东3个方向向凸起高部位尖灭,形成了大量的地层超覆圈闭.以陈22块勘探实践为例,总结出一套适合于该区东营组地层超覆油藏的地震描述技术.即利用地震资料预处理提高分辨率,在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追踪油层;地震相分析落实有利储层发育区;分频属性分析圈定主力含油小层分布范围,刻画其超覆线的位置;测井约束反演描述主力含油小层构造,确定钻探目标.截至2006年底,利用该技术在陈22块部署了9口探井,其中6口井获工业油流,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200×104t.  相似文献   

9.
陈家庄凸起东段北部缓坡带主要发育馆下段地层超覆油气藏,准确确定地层超覆线位置对于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研究区勘探现状、地层结构特征及对古地貌的认识对地层超覆油藏进行了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在地层超覆线附近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上,尖灭点位置受不整合面倾角和地层倾角等因素控制,沿着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变化趋势外推,可定量确定地层超覆点的位置。将此方法应用于研究区馆下段地层超覆油气藏勘探,得到垦68井垦69井在馆下段2+3砂组连片含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滨南油区地层超覆油藏的勘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滨南地区地层超覆油藏的区域地质特征、圈闭特征、油气运聚模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在断-拗过渡期构造-沉积体系中,复合疏导体系及其与优质烃源岩和构造背景在成油期的有机配置关系是地层超覆油藏油气运聚的主要模式,大型地层超剥带和继承性鼻状构造带的结合部位是寻找大中型地层油藏的主要方向。地层超剥带地震描述技术的运用,指导了该区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11.
辽河滩海海南-月东构造带以往发现的油气均分布在构造的主体部位,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其东侧的缓坡带为大型斜坡背景,具有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条件,但勘探程度很低。针对缓坡带探井稀少的现状,充分利用构造主体的钻井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建立起了缓坡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框架下通过沉积相、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等手段预测了储层的发育和分布,提出了缓坡带少井区地层岩性油气藏识别和评价方法,并预测了有利发育层位和地区。  相似文献   

12.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面临圈闭识别难度大、油藏形成条件预测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二连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的岩性、地层油藏勘探中,为解决上述难题,探索、实验和应用了大量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地震处理、高精度层位标定、三维可视化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储层反演、油气层综合评价等。应用实践表明,这些技术方法在油气藏圈闭预探、圈闭评价和油藏描述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还探索、总结了较适用于不同阶段的隐蔽油藏勘探技术方法系列、研究线路和运用思路。  相似文献   

13.
辽河西部凹陷马南地区中深层的岩性油气藏尤其是沙三段浊积岩油气藏的勘探,一直未能取得较大的突破。根据目标区勘探需求及储层特征,探索总结了沙三段浊积岩储层预测流程;综合应用层序地层学技术、沉积微相划分技术及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和叠后反演技术进行储层识别,并运用叠前反演技术对流体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部署马南13井获得成功,表明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油田高效勘探、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提高储层描述精度。地震反演储层描述是一项综合性强的油气勘探技术,其精度影响因素复杂。为此,首先分类介绍了地震反演方法,明确各种地震反演方法特点和优势,然后利用实际资料和模型分析反演效果,对储层特征分析、测井标准化、井震标定、模型构建以及地震数据品质等技术环节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认识:储层特征认识、反演子波提取、约束模型构建及地震资料品质是影响地震反演精度的主要因素;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精细研究,减少储层辨识多解性,提高储层描述分辨力,对地震反演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高效精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浊积岩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由于浊积岩型油藏储层分布广、变化大、埋藏深、隐蔽性强,开发难度大,因此,油藏的前期描述工作就成为开发该类油藏的关键。通过运用区域地质综合分析、地震判识、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在史南地区共发现沙三中亚段大小浊积砂体75个,并对其中Ⅰ类砂体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浊积岩型油藏描述及滚动勘探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6.
涠西探区经历了始新世流沙港组时期的湖泊沉积和渐新世涠洲组时期的三角洲沉积。在涠洲组沉积时期,由于涠西南低凸起隆升,在D次洼附近形成了西低东高的洼-隆格局,为地层超覆型隐蔽圈闭的发育提供了有利场所。为了精准刻画涠洲组下部发育的地层超覆型隐蔽圈闭,利用正演模型技术对调谐厚度、速度、地震分辨率对地层超覆点识别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正演模拟分析认为地层厚度大于调谐厚度λ/4时,砂岩才能形成独立的反射轴;地层实际超覆点与地震超覆点之间的误差与砂岩和下伏地层的速度差大小有关,速度差越大,误差越大;地震资料的主频对地震反射尖灭点与地层实际尖灭点的误差有一定影响,主频越高,误差越小。根据涠西探区实际地震资料设计出地层超覆模型,通过正演模拟结果拟合尖灭点误差与夹角的变化规律,发现呈降幂函数关系;根据此函数关系修正实际地层超覆尖灭位置,提高了预测精度,降低了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