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根据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点。对思政元素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发掘,列举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逐步融入知识点,真正做到“如盐入汤,润物无声”。将课程思政融入微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准”而“精”。  相似文献   

2.
针对课堂教学存在教学信息传输低下、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和建筑市场复杂多变需求的现状,以"建筑师执业知识"课程为例,探索将OBE理念与"微团队"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通过对该课程中知识点的梳理,建立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的分阶段知识框架,并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阶段任务,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多种技能以达到课程学习目标和未来就业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课”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内外辅导课程服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自主学习。“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与讲课和说课有所区别,应注重高职院校“微课”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丰富了教学资源与学习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泛在网络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借助网络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有针对性地在线辅导或参与课堂讨论、答疑等。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收集提供微课视频等课程资源,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完成自测题,课堂上师生结合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以及知识应用进行讨论,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就“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模式构建及作用、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CC2530单片机》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此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一个具体的任务分成四个子任务来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并通过子任务间的对比,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涉及的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辅导、总结的作用,教师与学生间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施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为适应现代的发展趋势,突出连接与互动的互联网教学特征,本文以“544”数字化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为依托,将现代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有效结合,构建了“微学习”数字化资源,并且提出了一种对于“微学习”进行量化评判的分层分析法,以客观清晰的分项得分代替之前笼统模糊的主观评价。经过实践表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混合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便利的学习资源,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微课”的由来,并同“微格教学”作了比较.从微课制作手段不同,分析了其背后隐喻着不同的教育思想.基于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式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为我们构建具有终身学习观的学习型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下一代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等技术的普及,视频再造教育,让更多人受益的大众教育时代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9.
电子组装基础是一门研究电子组装技术、设备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知识面宽、知识点新、查找资料困难.电子组装基础网络课程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学习电子组装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更多更好地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军校教学特点与要求对开展的微课教学进行了SWOT分析,结合装备维修人机工程课程,从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微课资源开发方法以及微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四个方面提出了微课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最后给出了微课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在装备维修人机工程课程中引入微课教学,不仅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是数学物理方法教学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通过运用留数定理方法求解一类复杂周期函数R(cos x,sin x)的傅里叶级数展开问题与常见的解题方法的比较,说明了知识点融合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物理方法以及对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数学物理方法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提出数学物理方法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首要目的.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改革,根据项目工作实施流程,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状态,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设定教学目标并按教学情景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改实践表明,教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分析图像处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提出“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分层教学体系。将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作为主线串联起分层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理论知识点。教学实践表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分层教学体系配合实用的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图像处理知识体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实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微课等教学资源为支撑,以互联网学习软件为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现场仪表安装实训"课程为例,以超星学习通为网络平台,在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研究实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结果表明,"互联网+实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信息化教学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风景园林专业的“中外园林史”是专业核心课程,它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转识为智”的教学理念,主要以中西方“史线”为脉络,系统阐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的园林建筑、植物生态、文化艺术、社会背景、造景规划等园林知识。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中,充分利用课堂派、中国大学MOOC网等教学资源与学习平台,采用BOPPPS教学法和VR数字化技术,根据该课程知识点层级划分“三阶”教学目标,并设定渐进式、个性化教学任务,在不同阶段应用“五化”模式,最终结合较为全面的“三评”体系,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模拟-对话设计”的多维认知,体现该课程的多学科交叉特色,全面实现素质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人格修炼“四位一体”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黄卓尔 《丹东纺专学报》2011,(4):323-327,344
“对教师开展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是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行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关键。作者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比较研究、访谈调查、信息分析判断等方法,得出结论:以教师测评为手段能够快速而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组织、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参与度得到提高,同时也引发系列教改和管理改革。但也存在“两张皮”、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加重、易忽视大专系统层次知识教学、教改设施存在不配套、教师的压力过大等现象发生。作者也相应提出了“职教能力复评、随堂听课进行评审”、“教学任务卡”实施方案、规范课程学习情境、加强学生车间、学校的岗位技能综合实训、通过专家讲座引导转变观念、转岗个别顽固教师缓解改革的压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机械类专业中的一门实践类课程,UG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其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较多,学生对其理解不够透彻,以及教材的工程实用性不够强.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对于改善UG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UG课程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微课导入环节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微课教学视频的展示效果,充分发挥微课在UG课程中的教学补充和延伸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二项分布”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引入,概念的理解及典型案例讲解与分析以及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使得学生深刻理解“二项分布”的意义及应用。本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为教师授课与教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义的课程教学“传授知识、建立思想、培养能力”的三要素,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全面改革.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当前,微课的兴起是教育教学信息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微课比赛活动已推广到高校国防教育领域,微课为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带来新契机。将微课应用于军事课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军事课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军事课程改革,提高军事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课程形象,使军事课课程建设现存问题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