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论述了正确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两大关系,必须牢牢地把握生态目标,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农民吃饭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和重视林草植被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巩固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途径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农民问卷调查结果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特点的分析,以解决农民关心的焦点问题和反映工程的两重性特点为依据,提出实现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两条途径,这就是:政策调动;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也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致富,优化产业结构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项工程的关键点就是:“国家要生态、农民要效益”。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如果不能使两者很好结合,不但退耕还林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会造成工程的失败。因此,我们在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农民退出的耕地上造林,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把生态建设工程和农村能源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是和农村沼气建设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保护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成果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且,根据各地取得的经验来看,实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作用突出,对解决好农业、农民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日前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指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关系农民当前生计和长远利益,关系全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要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乌兰浩特市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退耕还林工程与扶贫开发,水土保持等政策措施结合起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乌兰浩特市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 ,恢复自然植被 ,根治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为根本目的。因此 ,工程建设坚持生态效益优先 ,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 ,同时强调预防为主 ,保护好现有植被 ,以防止造成新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最终实现以粮食换生态的总体目标。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实行乔灌草相结合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并按要求合理配置 ,是实现生态建设主体目标的关键。而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如何种好草本植物 ,发挥好地面植被的防护作用和提高经济价值 ,往往被人们忽视 ,在此 ,就退耕还林工程中种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8.
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稳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但是,从长远看,8年以后,退耕还林国家不再给政策性粮款补助,怎么办?以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吴忠市为例,必须通过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来解决。首先,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合理配置,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推行生态经济型的退耕还林模式,如柠条和紫花苜蓿构成的灌草型模式,山杏或山桃、柠条和紫花苜蓿以及红枣、柠条和紫花苜蓿构成的乔灌草型模式等,效果明显,效益也好。其次,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原则,退耕还林更好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与结构调整、种草养畜结合起来,与产业化扶贫、壮大县域经济结合起来,与培育发展“名、优、特、新”产业基地结合起来,实施农民增收工程。一是继续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引导农民以地增收。这是稳定解决农民吃饭、增收的关键项目之一,有了基本农田的保证,农民才会大胆地“退”、放心地“还”,退耕还林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达到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不反弹,有实效的目的。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后续支柱产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建立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加速植被建造的生态建设与粮食发展为目标,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回顾了黄土丘陵区产粮的发展历史,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粮食生产潜力,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战略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黄山区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三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9.58万亩.工程的实施对于加快林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下一步退耕还林发展与巩固中,必须结合黄山区实际,用足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因地制宜抓好多种模式的抚育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牡丹江野生百合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我国林业应走可持续经营带动多目标、多功能经营的超常规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策略,以加快中国林业与国际林业同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薛松  李志荣  倪翠萍 《防护林科技》2004,(Z1):92-93,105
在原有种植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树种和模式对洪泽湖大堤防护林进行规划更新。在充分考虑防护功能的同时 ,注重堤防美化、生态保护和投资效益 ,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7.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9.
沙棘嫩枝扦插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自知  王星 《沙棘》2003,16(4):23-24
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是在特定的高温高湿条件进行的,插条很易受到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致病。经多年育苗推广的实践,介绍了插条常见病害的发病时期、症状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了运用合适的水分管理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思路,可供生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木霉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聚糖酶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酶。试验采用DNS法对一种木(Trichoderma)产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的最适催化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5.5,Cu^2+、Fe^2+、Fe^3+、Mn^2+对酶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该酶对木聚糖和桑树叶粉分解能力很强,对其他底物分解能力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