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下进行骶管阻滞的学习曲线,确定何种方式穿刺成功率高、初学者易于掌握。方法:11名实习医生经高年资麻醉科医生培训,并在其监督指导下采用传统盲法与超声引导,为85名患者进行骶管阻滞治疗。每位实习医生采用两种穿刺方法分别为8名患者进行治疗,其中每种穿刺方法为4名患者进行骶管阻滞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决定采用何种穿刺方式。结果:85名需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痛症或骶管麻醉患者参与本次随机交叉对照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U组,n=42)骶管阻滞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盲组(N组,n=43);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明显低于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N组(P<0.05)。结论:与传统盲法相比,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骶管阻滞,穿刺成功率高、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易于初学者掌握。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2964-2965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技术在老年病人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40例足部手术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术,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局部麻醉药起效时间及感受观察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为10.56±2.54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50±2.1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穿刺次数为1.2±0.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穿刺次数4.1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药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术在老年病人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中更具有应用的价值,穿刺次数少,局部麻醉药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单次骶管阻滞在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医院行肛门闭锁纠治术的男性新生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体表标志定位骶管阻滞组(C 组)与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组(U 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在七氟烷浅全麻后行单次骶管阻滞。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成功率、阻滞操作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穿刺失败率、阻滞并发症及术后6 h内的行为学评分法(CRIES)的评分。结果 与C组相比,U组患者阻滞成功率为100%,高于C组;穿刺针调整次数为(1.48±0.51)次,低于C组(2.12±0.72)次;术后1小时内CRIES量表评分低于C组;但阻滞操作时间(3.23±0.84 min)长于C组(1.84±0.6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中使用超声引导单次骶管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降低穿刺调整次数,改善术后疼痛评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新型体表定位器于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1日至12月1日在泰安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患者70例,入院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2组,其中,定位器组35例使用新型定位器辅助穿刺,传统组35例使用传统穿刺方法。记录2组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2组均未发生重大并发症。定位器组的平均穿刺次数为(1.89±0.57)次,传统组的平均穿刺次数为(4.34±1.67)次,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定位器组的平均透视次数为(5.49±2.21)次,传统组的平均透视次数为(10.60±3.67)次,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定位器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9.31±17.96)min,传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1.09±18.35)min,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8)。结论使用自主研制的新型体表穿刺定位器与使用传统穿刺方法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使用新型体表穿刺定位器可以显著减少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骶管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的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3~6岁)60例随机分为三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组(US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组(S组),三组均使用0.25%罗哌卡因1mL/kg。记录各组麻醉效果、穿刺次数、穿刺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US组完成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明显少于U组和S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U组和S组,且无1例并发症。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骶管阻滞,定位快速准确,穿刺成功率高,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在兔VX2肝癌模型肝动脉造影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建立兔VX2肝癌模型(60只),将所有兔子随机分为两组,A组单纯X线透视下行肝动脉造影,B组采用超声辅助X线透视下行肝动脉造影。比较两组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技术成功率。结果 VX2肝癌成瘤率为100%。肝动脉插管中有12只兔(A组8只,B组4只)发生血管痉挛。A组手术时间为(99.2±9.8)min(80~120 min),B组手术时间为(58.4±9.5)min(40~80 min)(P0.000)。A组技术成功率为60.0%(18/30),B组技术成功率为86.7%(26/30)(P=0.021)。结论超声辅助X线透视可显著提高VX2肝癌介入插管肝动脉造影的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可视化超声引导下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性的腰腿痛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90例分为传统治疗组(A组)、放射引导组(B组)和超声引导组(C组)各30例。在各自靶点定位方法下实施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治疗,并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状况疗程式治疗2~5次,每次治疗间隔一周。观测记录各组患者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2周患者血浆TNF-α水平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随访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B、C组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及疼痛缓解程度、TNF-α表达改善均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局部血肿概率最小。结论超声可视化技术等同于放射可视化引导的腰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且相关合并症更少,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可视化辅助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可视化超声引导下腰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性的腰腿痛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神经根性腰腿痛患者90例分为传统治疗组(A组)、放射引导组(B组)和超声引导组(C组)各30例。在各自靶点定位方法下实施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治疗,并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状况疗程式治疗2~5次,每次治疗间隔一周。观测记录各组患者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2周患者血浆TNF-α水平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随访记录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B、C组治疗用药量、治疗次数、治疗相关合并症及疼痛缓解程度、TNF-α表达改善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局部血肿发生率低于A、B组。结论超声可视化技术等同于放射可视化引导的腰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且相关合并症更少,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可视化辅助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导航辅助技术在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01—2016-06深圳市中医院诊治肝内外胆管梗阻致肝内胆管扩张患者100例,均经超声、X线、CT检查等明确诊断,其中肝内胆管结石患者63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17例,肝胆管细胞癌患者11例,壶腹部肿瘤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超声导航技术辅助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对照组行常规X线引导或超声引导下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记录两组肝内胆管置管引流穿刺次数、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1.12±0.25)次、操作时间(18.54±1.31)min、穿刺成功率98%,优于对照组的(2.25±0.28)次、(32.19±4.97)min、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16.0%),P0.01。结论超声导航技术行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对阻塞性黄疸肝内胆管扩张引流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穿刺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腰交感神经阻滞术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及血管痉挛性疾病。临床上常于L2椎体、L2/3椎间盘水平进行穿刺。经典盲穿法穿刺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逐渐被取代。X线斜位同轴引导穿刺成功率高;CT引导穿刺时血管神经显影清晰,安全性更高;MRI引导穿刺因成像时间长发展受限;超声引导安全、成熟值得推荐,尤其适用于偏瘦人群;机器人引导辅助穿刺高效、精准,或将成为新兴引导方式。临床上常选用椎体旁入路,但易损伤腰动脉及腰大肌内结构;经腰椎间盘入路可避免上述损伤,但存在椎间盘损伤和神经根损伤等潜在风险。本文综述了腰交感干的解剖定位、阻滞节段选择及穿刺入路,主要综述影像学引导下的腰交感神经阻滞穿刺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单鞘管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行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8例随机分为A组10例,B组18例。A组行双鞘管2次穿刺房间隔置入长鞘消融,B组行单次穿刺置鞘消融。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肺静脉隔离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35~240(168±34)min,19~38(22±6)min,B组分别为115~270(181±46)min,21~42(29±11)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各有1例患者未完成肺静脉隔离,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单鞘管法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常规双鞘管方法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便携式超声在经皮肝穿刺胃食管静脉曲张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43例依据就诊时间分为2组,2007年1月—2009年8月行X线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胃食管静脉曲张栓塞术20例为X线引导组,2009年9月—2011年2月行便携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胃食管静脉曲张栓塞术23例为超声引导组,比较2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及术后7d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穿刺时间(11.38±5.13)s,术中及术后7d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4.35%,均低于X线引导组((126.58±49.25)s、25.00%、30.00%)(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95.65%)高于X线引导组(10.00%)(P0.05)。结论与X线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胃食管静脉曲张栓塞术比较,便携式超声引导下行胃食管静脉曲张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缩短穿刺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与骶管阻滞对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组(C组)与骶管阻滞治疗组(D组)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4周及8周VAS,治疗次数≥2例数,靶点注射/疼痛区域减轻吻合例数,穿刺成功例数,8周时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3 d、1周、4周及8周VAS<4例数增多(P<0.05);与C组相比,D组治疗次数≥2的例数增多(P<0.05);与D组相比,C组靶点注射/疼痛区域减轻吻合例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穿刺成功例数无明显差异;与D组相比,C组治疗后8周时疗效评定更好(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与骶管阻滞相比,C形臂机X线引导下侧隐窝阻滞减少治疗次数,可更好的用于影像学/体征不吻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技术作为影像学方法,在辅助小儿骶管穿刺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下肢手术患儿(男22例,女28例),ASA Ⅰ~Ⅱ级,年龄20~72个月.基础麻醉后行骶管穿刺.使用M-Turho超声波系统,HFL38x/13-6 MHz线阵探头(SonoSite,inc.Bothell,WA).首先垂直身体长轴扫描获得超声图像,确定骶裂孔位置.然后延身体长轴扫描,在实时图像指引下将20G静脉留置针置于骶管内硬膜外腔.最后超声图像确定穿刺针位置并给予局麻药.结果:对所有患儿,均可得到清晰的垂直身体长轴和沿身体长轴扫描的超声图像,对骶裂孔进行准确的体表定位,并且连续、实时监测穿刺针的行进过程.穿刺过程平均用时(7.64±2.31)min,平均试穿次数1.2次/例;骶管阻滞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局麻药中毒、蛛网膜下腔阻滞或全脊麻、骶骨髓腔内注射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骶管穿刺时可以做到准确定位骶裂孔,实时监测穿刺过程,作为影像学辅助方法,为临床麻醉提供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对可能引起神经根痛的病变神经根进行穿刺阻滞的微创技术,同时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早期认为SNRB就是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因进针点位于椎旁脊神经的椎间孔附近.1971年,Macnab[1]首先报道在X线透视引导下使用造影剂显示神经根走行并注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使之与椎旁阻滞区别开来,真正确立了当代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骶神经根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骶神经根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有腰腿痛的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取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注射皮质类固醇加局麻药,观察患者腰骶神经根痛的变化情况。结果 79例均成功完成CT引导下的神经根阻滞术,43例完成了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其中25例(58.1%)效果好,11例(25.6%)效果较好,7例(16.3%)效果较差。结论 CT引导下神经根周围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骶神经根痛,操作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导航技术辅助下行经皮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于超声导航技术辅助下行PTCD术,对照组于常规X线或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记录2组PTCD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行彩超检查,观察结石残留情况;随访12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1.14±0.27)次]、操作时间[(19.62±1.33)min]、结石残余率(5.00%)低于对照组[(3.63±0.25)次、(47.38±5.21)min、33.33%](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16.67%);随访12个月,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8.33%)高于对照组(86.67%)(P0.05)。结论超声导航技术辅助下行PTCD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效果满意,可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降低结石残留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低X线曝光下应用En Site Nav X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34例,将入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研究组为低X线曝光组72例和另一组为常规X线透视消融组62例分别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标测消融。观察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常规组1例后间隔旁路消融不成功后改用En Site Nav X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消融成功,其余研究组及常规组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常规组比较,手术时间减少[(46.8±11.9)min vs.(64.4±14.7)min,P<0.01],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217±105)s vs.(546±117)s,P<0.01],放电次数显著减少[(5±2)次vs.(10±3)次,P<0.01],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2±71)s vs.(411±78)s,P<0.01]。术中常规消融组发生1例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低频率X线曝光下在En Site Nav X三维标测系统引导射频消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可明显缩短X线曝光时间,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同时手术时间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9.
贺蕾  李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435-1438
目的 比较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 H)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D 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和神经刺激仪组,每组各40例.超声组采取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刺激仪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腰椎功能恢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 超声组和神经刺激仪组患者治疗1、3、6个月后视觉模拟评分(V A 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3、6个月后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神经刺激仪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ODI评分均低于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00%)高于神经刺激仪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与神经刺激仪组(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LDH患者采取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与治疗效果,但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腰椎功能改善效果更佳,而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背景:既往后踝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过程中采用的传统X射线透视观察法,内踝脱位法及外踝截骨法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意之处。直视观察法可从另一种途径提供观察隐蔽的后踝。目的:观察在后踝骨折切开复位螺钉置入过程中直视观察法与X射线透视法的优劣。方法:选择2006-01/12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26例,按照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分为2组,每组13例。X射线透视组采用传统X射线透视法观察后踝骨折复位固定情况,直视组组采用直视法。结果与结论:直视组随访时间17~29个月,平均23个月;X射线透视组17~28个月,平均22.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后踝关节面复位良好。直视组后踝复位及固定时间平均(8.08±1.55)min;X射线透视组平均(20.15±4.22)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直视组平均术中后踝X射线透视1次;X射线透视组为3~8次,平均(5.38±1.76)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直视组和X射线透视组AOFAS评分均为86~100分,平均96分,其中优各11例,良各2例。提示直视法观察后踝骨折复位及固定情况优于传统X射线透视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