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2009年笔者有幸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校长、园长赴英国苏曼教育国际发展中心为期二十来天的培训。在这段培训的日子里,我们聆听了有关教育管理理论、英国教育改革、中英教育比较等方面主题的讲座,走访了英国各类学校,参观了博物馆和科技馆,不仅学习了国际上教育的新理念,而且有机会了解了英国教育的基本概况及教育思想,所见所闻令人感奋。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2日至7月29日,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全省化学骨干教师赴英国研修培训,在张家港市教育局、张家港市第六中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活动。苏曼中心安排我们的研修行程。在英国培训的20多天时间里,我们聆听曼城教育局领导的专题讲座,了解英国教育概况,参观了五所普通中学,走进化学课堂听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苏曼殊书信中的有关材料为基点,对其中所流露的苏曼殊的政治情怀、佛学观、文学思想以及怀人情愫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从文化学角度探讨了苏曼殊人格建构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从而肯定了苏曼殊书信在苏曼殊研究中的永久价值。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数学教师赴英国培训项目.在英国曼彻斯特城的“苏曼”教师培训中心,聆听了英国文化部教育官员和中小学教师的专题讲座,并与英国同行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同时参观访问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九期介绍说:“对苏曼殊及其创作,三十多年来,很是冷落,几乎没有一篇研究文章发表.一九八○年,情况变了,任访秋……写出了《苏曼殊论》(《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介绍了苏曼殊的生平,分析了他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这一介绍是很客观的.任访秋同志的文章确实打开了研究苏曼殊的局面.这篇文章,见解很精辟,论据很翔实.尤其是评述创作那几部分,写得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这对人们正确地认识清末民初的重要作家苏曼殊是很有帮助的.但披阅之余,觉得任文论述苏曼殊生平部分,有一些似欠妥当的地方.究其原因,恐怕除了编校的疏漏以外,或许同作者所据的资料有关.  相似文献   

6.
教育形态是由教育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变化的组织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再现和教育思想的现实表现.通过对教育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明确教育形态的概念和分类标准,理清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与正规化教育的关系等,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外营利性教育集团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企业集团的发展、机理入手,分析了营利性教育集团的发展机理及其组织管理问题。通过分析认为,营利性教育机构应符合群体博弈的要求,以集约而非粗放的经营方式与教育产业发展相适应,以集团运作方式作为自身发展的组织解决方案。教育集团组织形式是营利性教育机构规模化发展的适宜方式。通过分析国外营利性教育集团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认为,国外营利性教育集团是在教育民营化的背景下、在具备了按市场要求配置教育资源、组织教育运行所需要的、适宜的环境和制度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国际教育规则是指各国在相关国际组织的制度框架下,基于相似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吸纳某些国家成功的教育实践经验,通过专家调研、议程起草、会议讨论和表决、条约签订等程序就某些特定的教育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包括体现了人类教育发展规律的理念、规范和评判各国教育实践的准则。我国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首先必须知晓与熟谙已有的国际教育规则,...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的一生同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精通梵文,编纂佛典;极力推崇佛教;翻译和评介印度文学作品。苏曼殊借助梵典,在研习佛典和弘扬佛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苏曼殊也十分喜爱印度文学,尤其是对待迦梨陀莎的作品。苏曼殊在诗文中还经常放眼于印度的风俗、地理等意象。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了解苏曼殊,系统研究苏曼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19世纪英国爆发了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的激烈论争.论辩双方就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等广泛的领域展开激烈的论争.在论争过程中,科学教育的理念逐渐占得主动并为英国社会所接受.这次论争,对英国传统大学的改造和城市学院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五十多年前,柳亚子先生对一九○三至一九○五年日本横滨新小说出版社的一批署名“曼殊室主人”和“曼殊”的著作作过辨证,他的结论是:“《新小说》上的曼殊室主人和曼殊,是麦孟华而不是苏曼殊,请大家不要再上当呀.”对于柳亚子的这一论断,解放以来,虽然没有人直接提出过异议,但在不少文章和著作中却认为,苏曼殊是《小说丛话》的作者之一.他们说:“1903—1904年连载于《新小说》杂志头两卷的《小说丛话》是梁启超、狄葆贤、苏曼殊、侠人等共同创作的一种新体裁”.因而断言:苏曼殊“在《新小说》杂志上留下了宝贵的谈文学的文字”.这就无形中肯定了《新小说》所署的“曼殊”就是清末民初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作家苏曼殊.  相似文献   

12.
回望晏阳初先生毕生所从事的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事业,无不孕育着进步、民主的教育思想萌芽。试从教育公益的角度,分析二者在价值诉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基本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联系,晏阳初教育思想与实践所折射的教育公益性对我们今天以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开展农村教育,对教育公益事业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要有专门的人才、专门的研究以及专门的组织去开办,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有序的管理模式既能使资源得到共享,又能相互借鉴经验,新时期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应该依赖新媒体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网络;我国教育公益组织应该抓住机遇,找到自己在国际教育公益组织中的定位,像晏阳初先生推广平民教育一样,为国际教育的开拓做出新的探索。每一个人在教育公益的旗帜下都是教育公益的实施者,也是教育公益的受益者,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已经为我们今日教育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诸多范例。  相似文献   

13.
王文娟 《文教资料》2010,(24):19-20
苏曼殊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在生命的后期他用"自戕"的形式结束了极其短暂的一生。本文从苏曼殊的生平、身世、政治思想与佛教思想等方面,透视苏曼殊"自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近代诗人苏曼殊,已经有一些传记作品陆续介绍了。但是这些作品或限于史传和评传范围,偏重学术考证,仅局限于在专业研究者的视野中存活。邵盈午著的以叙说传主的思想活动的动态性事件的文学传记《苏曼殊传》,则提供了一个既有思想的厚重性,又富情节生动性的苏曼殊生平传记。这一撰著打开了一扇苏曼殊研究的文学传记窗口。本文拟由《苏曼殊传》出发,比较其他关于苏曼殊传记作品,以讨论文学传记的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卞洪登 《初中生》2010,(5):17-17
“战神”拿破仑的子孙输给了德国普鲁士人。为了了结这段历史恩怨,曾经参加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国老兵让·莫内提出了“法、德煤钢联合”一体化和平发展方案。在法国外长苏曼的多次游说下,最终形成了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一同加入的“苏曼计划”。  相似文献   

16.
苏曼殊与佛教联系密切,他一生三次出家一次出国游学。佛教对苏曼殊的影响相当大,在其生活态度、革命目的、社会认识以及文学创作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然而,与弘一大师(李叔同)相比较,苏曼殊虽“懂得佛教的高深意义”,但对他这只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德行的修养。佛教的影响促成了苏曼殊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的一系列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工作手段以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经很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以及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重视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进而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观念创新到创新教育实践之间,并不存在着线性的关系。在新的教育观念向特定的教育实践的转化中,新的教育观念能否转化为预期的实践行为并取得相应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教育观念的正确性,更取决于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制度安排所具有的合理性程度,以及这种新的教育观念为人们所接受的程度。因此,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在积极倡导教育观念创新的同时,必须注意合理的教育制度的设计、安排和恰当的组织动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