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当然是"爱智慧",这一古义尽人皆知,但其要旨和教益似乎久已被忽视。在哲学的出发地,爱智慧是爱神的智慧,现在哲学几乎遍及文明世界,但爱智慧却主要是爱人的智慧。从爱神的智慧到爱人的智慧,哲学之名依旧,但它所依赖的存在论空间却扁平化了,因为神及神性智慧在现代日益走向消亡。在没有神和神性智慧的世界里,爱智慧一方面不得不设法成为有用的和现世的,另一方面爱智慧往往僭越为智慧本身。哲学在现代有时成为拨弄大众命运的意识形态的帮凶,有时又执意成为它成为不了的现代科学,哲学和哲学家常在困顿之中。爱智慧在有神处诞生,在无神处凋零。  相似文献   

2.
刘冬雪 《理论界》2013,(2):137-139
哲学作为人学是爱智之学,从人生寻常处思考,将人们习以为常、不证自明的问题进行再反思。它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智慧,更多关注的是心灵层面的东西,是超越这种实用和功利之上的形而上的学问。培养这种爱智的品格,就要葆有惊异、善于怀疑、保持纯真、本然的心态。但是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使得大多数人缺乏这种品格,无论是在学习层面还是在工作与生活层面,都是在想方设法用智慧,过多地关注物质和功利,追求实效,讲究实用,而忽略了精神上、情绪上充实与丰盈,使纯真之心被遮蔽,出现了"爱智"危机。  相似文献   

3.
李丕洋 《船山学刊》2005,(4):52-54,60
"哲学"一语在古希腊文中的含义是指"爱智慧",而"哲"字在汉语中,是聪明的意思.从字义上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迪智慧的学问.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根本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问题的哲学 ,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的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 ,批判创新 ,建构未来崇高理想 ,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探索“惊异”问题 ,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哲学传授方式 ,最能激发人的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的三个维度 ,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性智慧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主要形式之一.儒道两家有关中性思维方式和中性智慧皆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的中性智慧主要包括"中庸"的实践智慧、"时中"的大局观和"明礼"的实践标准等内容.道家的中性智慧则体现为"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无不为"的行为范式和"与时俱化"的生存智慧等内容.积极发掘和借鉴中国哲学的中性智慧对于克服和纠正对立思维和极端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作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自然哲学有着深刻的洞见,他反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界的分离与分裂,主张它们之间在对立基础上拥有不可或缺的同一性,并将自然界的存在视为是对这种同一性的现实证明。黑格尔坚持用内在目的论的方式考察自然,从自然本身探讨自然的必然发展过程,不再将自然视为纯粹的死一般的物,而是将其视为精神,视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最后黑格尔为人们确立了一种对待自然界的合理态度,即实践态度与理论态度的统一,这种态度的最终指向是精神自由也让自然自由,或者说人自由也让物自由。  相似文献   

8.
欧阳康 《学术界》2005,(5):7-16
对话是哲学的本性。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呼唤着新时期的哲学对话。哲学对话不仅应当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哲学之间展开,也应当在不同哲学分支学科间积极进行。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哲学研究在分化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却也带来了哲学学科的内部隔离和思想藩篱,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更需要有真实平等和有效的哲学对话。在当前中国大陆的哲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对话应当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自觉和有效地展开。为此,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努力超越哲学内部的思想隔障,强化哲学作为“爱智慧”的“超越性”本性,注意在哲学观念的层面上加强沟通,以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纽带,在哲学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关系中以真正哲学的方式开展哲学对话,促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内部整合和形态建构。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哲学”范式建立过程的考察 ,结合当代中外学者的基本立场及形而上学发展的大致历程 ,指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最后须回到对“什么是哲学”问题的重新审视上来 ,作者认为中国没有后物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我们虽然可以说中国有哲学 ,但必须根据语境的变化去重新探寻中国哲学的自我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方东美认为,华严宗以其“理事圆融”的本体论和“内具圣德”的人性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大乘佛家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是来自印度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产物。他肯定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对中国大乘佛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他更多地作出论述的,是中国大乘佛学在其形成阶段所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当佛教传人中国之后,正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导致的儒家思想衰退、道家思想复兴时期,因此外来的佛学主要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之下而形成高度哲学智慧的。这种对于儒家与道家在魏晋思想界不同地位的看法,再次表明了方东美在学术文化上反对卫儒家之“道统”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科学,虽然没有正式进入老子的视野,但老子对名分知解的认知行为的批判,作出"为学"与"为道"的区分,反对知识可能诱发的智巧诈伪等思想,足以引发学界对现代科学精神的深度思考.从老子的思路看,科学的"知解"认知方式对生命的自然有造成"肢解"、"占有"的危险.老子的生存哲学正是反对人的占有冲动和主宰意志,教人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可加以干扰破坏.老子所作"为学"与"为道"的划分,有助干更清晰地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界限,明确科学的有限性.老子自然主义的哲学与现代真正的科学精神是最为接近的,其哲学基本概念所蕴涵的思想意旨与现代科学的精神方向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近代哲学在张扬理性、完成转向的同时,也失去了哲学传统中所具有的关注人类命运和价值的智慧之根,这导致了理性形而上学在不断拓进的同时,也疏离了人类的生存困境.本文试图表明,在现代性的人类生存状况下,理性形而上学必然走向衰落,而在近代哲学框架下各种探究"形上之思"的努力也必然归于失败,寻求关乎人类整体命运的生存智慧将成为现代哲学的立足点和合法性根基.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缺乏准确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工作方向这一问题 ,本文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入手 ,探讨重返哲学智慧本根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工作方向。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来自生活实践 ,其工作方向是关注、研究、思考和阐释生活智慧 ,其基本使命是帮助人们达致智慧人生、造就智慧群体。  相似文献   

14.
与以往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是人类历史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基于现实人的立场,不仅合理地解释了现实世界,而且改造着现实世界。具体表现在:基于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以理论这一思想武器对以往“无人”的哲学理论进行批判,即马克思哲学“求真”的实践智慧;基于人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亲身参与政治斗争,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斗争,即马克思哲学“求善”的实践智慧;在理论批判和政治斗争中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现实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进而预示新社会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表征了马克思哲学“真善美”统一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化"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完全可能的。这既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对于晚周诸子哲学缺失一种“哲学何为”的追问,上百年的中国哲学史写作历程,只是“被哲学”的结果。重问“哲学何为”就是试图重新以“民”的名义思考哲学的事业,其与以“人”的名义之间构成一种鲜明的差异。如同智慧地爱区别于爱智慧的哲学路线一样,不一定在同等程度上相知,却可以在情的层面上同欢喜、共忧患,这也是同作为人的尊严所在。以“民”的名义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才是晚周诸子哲学之共法。诸家以“民”的名义所表达的思想主张虽各有得失,但都不失“民”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研讨 ,关乎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胡适和冯友兰作为“中国哲学”的主要奠基人 ,他们的工作从一开始即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正是从对胡适和冯友兰模式的反思开始。在当前情况下 ,我们关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就是要充分关注中国思想的特殊性 ,以便在“哲学”的视域 ,发现更多中国人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教育智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学术论坛》2007,(3):195-198
智慧是教育的主题,教育理应关涉人的智慧。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必须赋予学生智慧、幸福和自由。智慧是指人们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品位境界,教育智慧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而启迪、增进学生智慧的观点和策略。在我国现实学校教育中,重知识的授受而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与增进,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面对这种客观现实,转知成智、从“多”到“一”以及由技入道,是教育智慧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何锡蓉 《社会科学》2004,(5):91-100
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的所谓"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不断见诸于报刊杂志,这个问题甚至还引起了不少人的"焦虑"和"担忧",以至于成为2003年的十大学术热点之一.然而,作"合法性"这样的概括是含糊的,表述是不准确的.这样提问题的人没注意到、也不了解近期中西比较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在方法上还囿于西方哲学的旧框架.实际上,新一轮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已经跳出了"中国有否哲学"即所谓"合法性"的圈子,而重在摒弃对西方哲学的依傍,实事求是地展现中国历史上的哲学的本来面貌,并有望更新哲学的观念,从而为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今后的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哲学的双重反思性指哲学既将其对象映现于自身同时也对自身进行映现,在这两种相互交织的反思性中我们探讨哲学的修辞性,论证哲学对象因其非直观性而不得不是某些特殊实例的隐喻,哲学在其自我反思中挣扎于夸张其逻辑性和隐匿其修辞性之间.夸张不等于实情,隐匿不等于没有.如果哲学之修辞性终归是哲学的基本实情,那么中西方哲学在话语层面将展现出新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