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对国内新开发研制的SiC内直肋管的传热及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拟合出传热Nu数和摩擦系数f的关联式;并针对高温热能回收,以Yong分析方法对SiC内直肋管及其相对于SiC空管的强化传热性能和能耗比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为SiC内肋管应用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卫星  陈匡民 《化工机械》1994,21(5):287-291
本文针对小型工业炉高温烟气余热回收,提出一种新型碳化硅-金属组合式高温换热器,其中高温段的SiC装置采用了新开发研制的内支翅片式SiC换热管,改进的密封和热补偿结构,使传热效率和结构紧凑性得以提高;中温段金属换热器以U形管结构消除温差应力,并从结构和流程上防止了管板和管壁超温过热。该组合换热器工业试验装置用于锻造加热炉热能收,在800-920℃的烟温下,将空气预热型400-453℃,操作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小型工业炉高温烟气余热回收,提出一种新型碳化硅-金属组合式高温换热器。其中高温段的SiC装置采用了新开发研制的内翅片式SiC换热管、改进的密封和热补偿结构,使传热效率和结构紧凑性得以提高;中温段金属换热器以U形管结构消除温差应力,并从结构和流程上防止了管板和管壁超温过热。该组合换热器工业试验装置用于锻造加热炉热能回收,在800-920℃的烟温下,将空气预热到100-153℃,操作性能稳定,取得良好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圆形光管、圆形内肋管、椭圆管及滴形管的管内传热及流动阻力性能,整理出了相应的传热及流动阻力关联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董海生 《化工机械》1995,22(4):4-6,56
本文研究了圆形光管、圆形内肋管、椭圆管及滴形管的管内传热及流动阻力性能,整理出了相应的传热及流动阻力关联式,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含炭耐火材料中Si与SiC抑制碳氧化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含炭耐火材料氧化过程中Si、SiC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脱碳层中Si和SiC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含炭耐火材料的抗氧化性起着重要作用。文中解释了在反应SiC+2CO→SiO2十3C不能进行热力学温度内,SiC仍能对含炭耐火材料中碳的氧化有抑制作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了Si和SiC通过SiC气相扩散到脱碳层,再氧化生成SiO2,沉积在气孔壁上,堵塞气孔的抗氧化机理.  相似文献   

7.
C/Si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联生 《炭素》1998,(3):43-48,F003
论述了SiC的两种氧化行为-活性氧化和惰性氧化以及SiC发生惰性氧化时C/SiC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通过热重分析和电镜观察分析研究了温度,时间,氧含量等因素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C/SiC复合材料的氧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螺旋内翅片管内充分发展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常规模型对一种新型螺旋翅形裂解炉管内充分发展的流体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分析。采用变量置换法把控制方程由原来的三维问题转化为计算平面内的二维问题,并采用SIMPLEC方法计算考察了周向恒壁温、轴向恒热流的螺旋内翅片管内充分发展条件下的流体流动与传热问题,得到了与实验值相近的结果。进一步用所述的方法对相同横截面的直翅和螺旋翅片管内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它揭示了螺旋翅片管相对于直翅管而言阻力增加而传热效率下降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C—B4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碳/陶瓷复合材料(C-B4C-SiC)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B4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比碳素材料大大提高,而且烧结助剂对C-B4C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影响很大。在复合材料中分别加入了Al,Al2O3,Ni,Ti,TiC,Si等不同烧结助剂,发现添加Ni的材料抗氧化性能最佳,经1000℃氧化15h后,氧化度小于0.5%;加入Ti,Si和TiC的次之,不加烧结助剂的又次之  相似文献   

10.
对碳/陶瓷复合材料(C-B_4C-SiC)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B_4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比碳素材料大大提高,而且烧结助剂对C-B_4C-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影响很大。在复合材料中分别加入了Al,Al_2O_3,Ni,Ti,TiC,Si等不同烧结助剂,发现添加Ni的材料抗氧化性能最佳,经1000℃氧化15h后,氧化度小于0.5%;加入Ti,Si和TiC的次之,不加烧结助剂的又次之,加入Al和Al_2O_3的最差。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煤油和水为工质,对不同流速情况下波纹管和光管的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套管式换热器,依靠管外的高温热水对管内工质加热使之沸腾。在不同流速下,根据试验测量的流量和温度等参数计算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气相雷诺数的提高,传热系数随之提高;相对光管,波纹管对上升流动管内沸腾传热有明显的强化作用。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波纹管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  相似文献   

12.
螺旋扭扁管强化传热与阻力性能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螺旋扭扁管的传热与阻力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与普通椭圆直管相比较,研究了管内流体的Re、Pr以及管子几何尺寸对其管内传热与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扭扁管是一种较好的强化传热元件,尤其对具有高Pr数的大粘度流体在低Re数的层流或过渡流时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给出了努塞尔数Nu和阻力系数f的准则公式。  相似文献   

13.
螺旋槽纹管管内单相油传热及流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相机油为介质 ,研究了普通螺旋槽纹管、开发出的W形螺旋槽纹管的管内传热及流动阻力性能 ,并与圆形光滑管进行了比较 ,整理出了相应的传热及流动阻力关联式。该研究结果为以油为介质的换热器的设计及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螺旋折流板菱形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流阻性能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引 言近年来的研究[1~ 6] 表明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螺旋折流板使流体在壳侧呈连续柱塞状螺旋流动(即 plug流 ) ,不会出现传统折流板换热器内的流动“死区” ,并且由于旋流产生的涡与管束传热界面边界层相互作用 ,使湍流度大幅度增强 ,有利于提高壳侧传热膜系数 .PStehlik等[2 ] 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研究得出 ,相同条件下与传统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提高 1 8倍 ,流动阻力降低 2 5 % .陈世醒等[6] 研究发现 ,对于水这样的低黏度流体 ,相同流量单位压降的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约为普通弓形折流板换热器…  相似文献   

15.
螺旋扁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性能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思勤  梁龙虎 《化工学报》1995,46(5):601-608
对不同结构的螺旋扁管管内传热及流体阻力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与光管比较,选出传热与流阻综合性能较好的管型。同时对2台螺旋扁管换热器及1台外螺纹螺旋扁管换热器进行壳程传热与流阻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管、壳程传热膜系数与阻力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6.
朱冬生  谭盈科 《化工学报》1990,41(3):265-272
本文以R-113和水为混合工质,在水平光滑管和七种管型的内螺旋翅片管内进行不互溶混合工质蒸汽的冷凝传热研究.根据光管实验,发现冷凝液相的流动结构是影响传热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凝液两相流动的三个流动模型;并据此获得提高管内传热膜系数之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虎根  蔡祖恢  李美玲 《化工学报》2003,54(10):1369-1373
对非共沸混合工质R32/R134a在5种水平微翅管内的流动沸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传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热通量及干度的变化关系,并对各种工况下的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对R22和R32/R134a在微翅管与光管内水平流动沸腾传热系数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杜小泽  王补宣 《化工学报》2002,53(2):128-133
通过流型的可视化观察和传热实验 ,探讨不同管径下小直径圆管内流动凝结过程中流型的演化规律以及不同流型的凝结换热特性 .分析表明 ,随着管径的减小 ,以凝结液沿管壁周向均匀分布为主的环状流型在流型图上的面积增加 ,相应地换热温差对凝结换热数Nu的影响降低 .本研究深化了对小尺度下凝结换热机理的认识 ,为推动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制冷系统用新型水平管降膜蒸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磊  李敏霞  马一太  陈焕倬 《化工学报》2013,64(11):3894-3902
以R134a制冷循环为基础,将水平管降膜蒸发应用于蒸发器中,通过调节不同工况来研究其换热特性。其中热通量8~40 kW·m-2,工质的喷淋量0.005~0.04 kg·m-1·s-1,以光滑管为基础,对针对降膜蒸发而设计的TJX、EX两种强化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修正威尔逊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明,降膜蒸发换热特性主要与热通量和喷淋量有关,而随着热通量的增加,每根管型传热系数在遇到临界热通量点后呈现下降趋势。此外强化表面的传热系数要明显优于光滑管,特别是具有网格槽道设计的EX管。由于实验系统是一个制冷系统,含有润滑油,发现润滑油的存在明显降低了传热系数。最后在实验基础上对光滑管换热特性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管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20.
利用Fluent 6.2及辅助软件对传热管内置带旋流口的塑料椭圆斜齿平带的流体流动及强化传热进行了计算机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并比较了光管与有内置椭圆斜齿塑料平带的情况下管内流速、湍流度以及对流传热系数的分布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平带管内流体的流动是以螺旋流动为主的复杂的三维流动;由于平带的扰流作用,使得平带管内流速、湍流强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效抑制了管内壁污垢的沉积,强化了传热,平带管内侧的平均传热系数较光管提高了45%,平带所带来的管路压降在工程许可的范围内,适用于流速低于0.8 m•s-1的换热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