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企业技术进步》2009,(1):42-43
科技部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采取以下四大举措: 一是加大科技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支撑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和环保技术,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实施重大专项,带动、发展并形成新的战略产业。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实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相对落后,差距较大。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中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沿海产业的"退沿进中"、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处于产业低梯度区的河南如何承接产业转移,优化 产业结构,己成为河南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和严峻挑战.文章从分析我国东部产业转移 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总结中部地区三次产业总体概况后,可以看到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协调度不够,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产业结构偏离度大等。中部地区经济外向性不足、资金供给不足、技术进步缓慢以及消费结构不合理等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制约因素;只有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中部各省区横向合作与联系,培养中心增长极,才能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部崛起为湖北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湖北应把握一个定位——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树立两个目标——创新湖北、和谐湖北,实施三大战略——工业强省战略、人才兴省战略、环境亮省战略,推进四大工程——产业创新工程、城镇化工程、信息化工程和国际化工程,从而全面提升湖北竞争力,实现在中部的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国中部城市群发展现状和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战略重点和对策;建议中部地区要充分抓住机遇,进行产业的深度整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促进中部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成,使城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实现最大化,积极主动参与区域间的协作与竞争,从而带动整个中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南省纺织工业发展与现状的实证分析,运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提出了河南省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战略及其策略,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规模和方向,产业区域分布,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体制创新与产业整合等,并从“控制总量,调整规模,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资产整合与行业调整并重,实现河南纺织工业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调整产业分布结构,形成合理的纺织工业区域布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纺织业新格局;立足国情省情,捕捉纺织工业新的发展机遇”等六个方面对河南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及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面临整体产业结构水平偏低和产业链延伸有限等问题。中部地区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相对落后,发展后劲不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在院校表现为利用企业资源“借船出海”、对接产业发展调适发展方向、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则是获得技术技能人才、市场竞争力、潜在影响力等方面。创新中部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基本策略包括:政府宏观调控构建区域资源融合平台;政府完善健全产教融合机制;高职院校建立互惠多赢的校企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共生发展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河南省纺织工业发展与现状的实分析,运用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提出了河南省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战略及其策略,主要包括产业发展规模和方向,产业区域分布,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体制创新与产业整合等,并从“控制总量,调整规模,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资产整合与行业调整并重,实现河南纺织工业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调整产业分布结构,形成合理的纺织工业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安徽省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区位熵值法测算了安徽省在内的中部六省及安徽省16个城市的服务业的区位熵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优势并不显著,较之于湖南、湖北省还有较大差距;安徽省内各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也不均衡,合肥市服务业专业化与集聚程度最高,皖南地区服务业集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高于皖北地区;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合理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也不均衡,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在下降,但新型战略型产业尚不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扶持政策,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及引进和培养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建议,以构建省—市—集聚区联动,产业互动、空间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部五省产业现状分析 ,提出产业创新战略必须通过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以及各产业界的协同发展 ,采取多维协同的主体创新战略、聚类突破的龙头拉动战略、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战略、重点倾斜的项目支撑战略 ,推进中部区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从整体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进程 ,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产业集群能够产生产品结构、品牌、知识溢出、技术创新等经济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陕西汽车产业集群态势已初步形成。基于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实环境,陕西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可选择路径有:营造良好产业政策环境;发挥新能源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的全球兴起,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新旧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时期,加快形成激发企业活力的竞争型产业政策,促进现阶段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产业政策和体制改进的重要课题。兰州产业发展面临两大历史性机遇:一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带来的重要机遇;二是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处于孕育中,蕴含着重要的经济增长机遇。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后我国建筑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入WTO,中国建筑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中国建筑业只有适应新的形势,加快市场法制环境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企业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分析研究加入WTO对我国建筑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对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规模、利润、行业构成和技术创新能力4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高技术产业的现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出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在系统分析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联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产业升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内,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状况分析了我国媒介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相对位置;提出了我国媒介产业要在未来近50年的时间内赶上那些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媒介产业。必须借鉴其媒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优化产业结构,使媒介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度化,将媒介产业作为文化中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媒介产业链,规避风险,实现媒介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英明战略决策,是当前国内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依据。碳纤维产业作为化工行业先进材料的重要支撑,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影响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因素,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建议碳纤维产业要紧紧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契机,通过“政府层面”“行业协会”“企业层面”采取措施,突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局,并通过产业创新探寻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联理论,分析重庆市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创新机制缺失原因,从政府层面提出了培育重庆市信息产业集群推动重庆市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策略:将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重庆市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发展与创新是高新区实现再次腾飞的基础。在产业集群和虚拟企业概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认为虚拟产业集群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创新形式,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选择;最后,提出了高新区培育虚拟产业集群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揭示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以及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兴起,落后产业的淘汰来实现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