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完全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自然恢复情况,为SCI后运动训练时机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共选取45只成年SD大鼠,分为实验组(40只)和假手术组(5只)。实验组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致SCI;假手术组仅手术切除T10椎板暴露脊髓。实验组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1,3,5,7,14 d,21 d和28 d,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5,7 d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脊髓诱发电位评定神经功能。实验组于上述各时间点分别取5只大鼠处死,假手术组于术后7 d时处死,取2组大鼠T10节段脊髓进行形态学检测。 结果①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3 d斜板角度、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均较损伤前显著降低,自损伤后5 d时开始增加,至14 d时达到平台期,显著高于术后1,3,5 d及7 d时水平(P<0.05),与21,28 d时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仍低于损伤前水平(P<0.05)。假手术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实验组大鼠在损伤后1 d时脊髓体感诱发电位(SCEP)潜伏期较损伤前明显延长(P<0.05);随时间进展该潜伏期呈逐渐缩短趋势,至术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但仍显著长于损伤前水平(P&rt;0.05);波幅在损伤后1 d时明显降低,随时间进展呈逐渐增加趋势;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潜伏期和波幅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③2组大鼠术前脊髓结构完整,实验组术后1~3 d脊髓灰白质可见片状出血、细胞肿胀及变性;术后5~7 d炎性细胞减少,可见细胞内嗜碱性颗粒沉积、胶质细胞及少量神经纤维增生等;术后14~28 d可见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增生明显,细胞内有空泡结构形成;假手术组大鼠脊髓形态学方面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 结论SCI大鼠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脊髓病理形态学变化均与损伤时程密切相关,其运动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14 d时达到平台期,而神经功能改善一般于损伤后21 d时达到平台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能够理想模拟脊髓受压的动物模型,分析脊髓在受压过程中的病理特点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研究脊髓损伤与神经功能异常的相关性。 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压迫组,每组8只。轻度压迫组、中度压迫组和重度压迫组为实验组,分别选用直径为1.0 mm、2.0 mm和3.0 mm的球囊导入至C6~7平面,造成轻、中、重三种程度的脊髓压迫性损伤。记录不同时间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形,观察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切取损伤节段的脊髓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脊髓损伤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后肢的运动功能与诱发电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神经元细胞损伤数目越多,白质纤维脱髓鞘越重,则CSEP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越明显。动物脊髓压迫后,即刻进行诱发电位测试,中度压迫组CSEP波幅从4.2 μV下降至2.2 μV,而MEP波幅则从24.7 μV下降至5.3 μV,提示在监测脊髓运动功能时,MEP比CSEP更加敏感。 结论选用带球囊的导管作为实验性动物颈脊髓急性压迫模型的压迫物,可使脊髓压迫实验模型简单化、标准化。在不完全脊髓损伤中,诱发电位的变化和病理损伤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对脊髓功能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46例CSM患者行术前、术后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CSEP检查,记录N1、P1潜伏期,P1-N1峰间波幅值,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分(JOA评分)情况将术前患者分为A、B2组,分析2组CSEP值的变化;其中24例根据手术前、后CSEP是否改善分为C、D2组,在术前、术后1周和6个月分别行JO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判定C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38例(82.6%)术前CSEP异常;A、B2组患者在潜伏期和波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2组患者在术后1周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6个月时已无明显差异。结论CSM患者术前CSEP大多数出现异常,但不能仅根据CSEP值来判断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术后CSEP波形出现改善者,预示近期临床症状恢复快,但对长期预后不能较好地衡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5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于术后给予运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系统康复干预,对照组患者术后仅接受药物治疗及非正规康复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FIM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或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的变化特点及其对抗抑郁治疗效果的评估作用。 方法选择5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初诊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接受6周抗抑郁药物治疗。同时选择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SSR的潜伏期和波幅;根据正负相波波幅的高低将SSR波形分为P、N、M三型。 结果①50例抑郁症患者中,5例未引出SSR波形,45例引出SSR波形,其中P型7例(15.56%)、N型21例(46.67%)、M型17例(37.78%)。②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比较,SSR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P<0.01);N型较P型潜伏期长、波幅低。抑郁症患者SSR波形分布与年龄、病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③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的15例患者治疗后SSR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增高,但与对照组相比,SSR潜伏期仍然明显延长。 结论抑郁症患者皮肤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SSR波形中N型最为常见,N型较P型潜伏期长、波幅低。SSR可作为评估抗抑郁治疗效果的一项敏感、易行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正常人前臂后皮神经感觉传导正常值。 方法采用逆向法检测58例正常健康人及1例男性伴前臂后皮神经损伤患者的双侧前臂后皮神经感觉传导,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的起始潜伏期、峰潜伏期、峰峰波幅和传导速度,并计算正常健康人双侧波幅比值。 结果正常健康人前臂后皮神经SNAP的起始潜伏期、峰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分别为(1.96±0.12)ms、(2.48±0.14)ms、(7.39±2.36)μV、(61.39±3.69)m/s,双侧波幅比值(低值/高值)为0.88±0.09,左右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各年龄峰潜伏期和波幅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始潜伏期和传导速度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该例男性患者的前臂后皮神经SNAP波幅和传导速度左侧为1.4 μV和54.5 m/s,右侧为5.8 μV和61.2 m/s。 结论前臂后皮神经的感觉传导测定易于操作,随着年龄增长,SNAP峰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应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7.
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脊髓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贾军  陈长瑞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20-2720,2722
目的:研究对大鼠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减压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减压后1、2、3、5、7、10、14、20、28d组,分别观察其皮层本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用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来评价神经功能,结果: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CSEP和M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其中前7d变化较快,7d后CSEP和MEP潜伏期分别缩短了39%、34%,波幅分别增加62%、48%,以后变化不明显,脊髓的神经功能于前10d恢复较快,以后有高但变化不明显。结论: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脊髓神经功能了减压早期即10d左右有一迅速的恢复,以后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麻醉状态下S1脊髓节段不同电压及频率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ES)所诱发的脊髓反射,探讨ESCES诱发脊髓反射的发生机制及来源。 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10只,麻醉后手术将电极植入S1脊髓节段,予以波宽200 μs、电压强度分别为400,600,1200 mV的单脉冲ESCES; 1200 mV时,频率分别为50,60,80,100 Hz 的ESCES。以同心圆针电极记录大鼠后肢半腱肌肌腹的肌电信号,观察所诱导脊髓反射的特点。 结果能引起大鼠半腱肌反应的阈值为300 mV。3种电压强度的ESCES能诱导出2种潜伏期成分的脊髓反射,较低的400,600 mV电压强度可诱发出长潜伏期成分,潜伏期分别为(5.27±0.36) ms和(5.19±0.67)ms;较高的1200 mV电压强度可诱发出短潜伏期成分,潜伏期为(2.57±0.23)ms。4种较高频刺激均可诱发出脊髓反射,但刺激后期都出现了脊髓反射脱落后不规律出现,部分大鼠出现了较高频刺激后期脊髓反射完全消失。50 Hz频率的ESCES所诱发脊髓反射的潜伏期和波宽分别为(4.46±1.07)ms和(7.33±1.00)ms,与另外3种频率所诱发脊髓反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电压的ESCES可诱导出不同来源的脊髓反射。长潜伏期成分可能是兴奋脊髓背根传入神经后引起的单突触反射;短潜伏期成分可能是直接兴奋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或运动纤维后向下传导引起的肌肉兴奋电反应。4种较高频ESCES所诱发的不规律出现的脊髓反射,可能是一种单突触反射。较高频刺激时脊髓反射的不规律出现可能与较高频刺激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训练时程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prague Dawley大鼠95只,分为模型组(未给予运动训练)、实验组(根据训练时程分为训练1周、2周、3周、4周组)和假手术组(切除椎板暴露脊髓,但不造成脊髓损伤)。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胸髓(T10)不完全损伤模型。运动方式采用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脊髓体感诱发电位进行运动及神经功能评定。 结果①运动功能:大鼠运动训练1,2,3和4周后,运动功能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提高(P<0.05);②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大鼠运动训练2,3和4周后,N1波峰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且随训练时程增加而逐步缩短(P<0.05)。 结论部分重量支撑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及神经功能,并且其改善作用与运动训练时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康复治疗对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54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年龄59.5岁,分为康复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手术,术后7~10 d再行二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康复组于手术前、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8.7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2组患者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患者手术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康复组患者伤口术后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3例患者后路伤口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前路术后,2组患者植骨均完全融合;康复组有2例、对照组有9例发生喉头水肿。2组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随访结束时,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69.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后、前路联合手术前、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助于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