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陶瓷史上,曜变天目釉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世界。而数百年之后的今天,经过研发和创新后的曜变天目系列新品更是在陶瓷艺术釉领域独秀一枝。本文作者试以自身实践感悟的角度浅析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影响曜变天目釉特征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曜变天目釉是我国宋代窑场烧制的名贵天目釉品种,其外观特征是在乌黑的底釉上布有大大小小的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兰灰色光晕,随观察角度会产生明显折光,是世界技艺宝库的珍品。由于历史的变迁,烧制曜变天目的技术在我国已失传700余年,为了发掘这支宝贵的文化遗产,1983年开始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对该釉的制备工艺和呈色机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明配方组成、烧成制度等对曜变天目特征的影响因素,掌握了该釉的形成规律,研制出一定数量的曜变天目釉产品,见图1(本期封三)。  相似文献   

3.
陈嘉庚 《中国陶瓷》2003,39(1):60-60
陶艺奇葩——天目系列产品,包括曜变、油滴、兔毫、玳瑁等30余种产品,是由中国唐山开平区北泉河头村陶瓷艺人刘文坦研制开发的。 天目是古代铁系黑釉陶瓷的统称。天目瓷器属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其中以曜变、油滴、兔毫最为名贵,而曜变又居于诸名瓷之首。据有关资  相似文献   

4.
正史艳华,大专学历,河北省一级陶瓷艺术大师,现为唐山玉春天目陶瓷研究所所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曜变天目釉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之一。1995年6月毕业于唐山职工大学陶瓷分校轻工美术专业。师从资深陶瓷釉料专家,铁红金圈釉第一发明人张玉春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失传700多年宋代矅变天目结晶釉陶瓷艺术的传承研发与创新。其作品汇古融今,高贵典雅,自然天成,在泥釉火的艺术中形成了自己全新  相似文献   

5.
天目釉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曜变天目釉”近日在广西柳州市美术陶瓷厂研制成功。“曜变天目”茶碗是(南宋时代)在中国浙江省的天山烧制并传到日本的。它的式样美观,釉彩奇特。在墨黑的底色上散布着  相似文献   

6.
一、绪言中国古代名瓷中最负盛名的黑釉瓷品种是建盏,即国际上通称的建天目。建窑所出的茶盏绝大多数为兔毫盏,油滴盏也不多见,而最稀少最珍贵的则是耀变天目盏。目前曜变天目在世界上的传世品已是凤毛麟角,为全球之宝,故自十九世纪以来不时有人仿制,但被公认为成功之作的极少。其原因一方面是掌握烧制曜变釉的工艺规律相当困难,另一方面,曜变天目釉的传世品及其外观亦颇难一见。因此,甚么样才算是曜变天目也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相似文献   

7.
惊世神品铁结晶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鸿声 《山东陶瓷》2007,30(5):44-44
陶瓷艺术釉品种之中,铁结晶系列是个大家庭。我国汉代的黑瓷就属于铁系瓷釉。700多年前的宋代有了各种铁系结晶釉珍品传世,其中有天目釉、雨点釉、油滴釉、金星釉、鹧鸪斑、铁锈花、茶叶末釉等。釉不能独立存在,通称天目瓷。天目瓷之名源于宋代,日本僧人从浙江天目山带了多件黑瓷回国而得名。也与日本人以夜空的星星为天目的联想相关。不属于黑釉的棕红釉则被称为赤色天目。最为名贵的是曜变天目,黑瓷斑驳的晶花周围都有一圈耀眼的晕色光环,其厚度约为万分之一毫米。因它极薄,受光产生虹彩干涉色,从不同角度看,可见霓虹般的灿烂。当今存世仅…  相似文献   

8.
日本著名陶瓷艺术家安滕坚,应轻工业部的邀请,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九日至二十九日来我国北京、景德镇、福州、建阳和上海等地参观访问,并于十二月九日在北京和我国陶瓷科技工作者进行技术座谈。安滕坚此次访华的目的,是向我国赠送他研制成功的曜变天目碗。曜变天目碗是我国南宋时代的名贵黑釉瓷品种,产子福建省建阳地区,在我国吉州窑和北方地区也有发现。由于历史上的战乱,这个品种已失传七百多年,现日本还保留三件曜变天目碗实物,作为国宝秘藏在宝  相似文献   

9.
以建阳水吉镇釉矿为主要原料,采用电、柴两用窑进行曜变天目釉的烧制,研究了烧成制度对曜变天目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到达1150℃后将升温速度由4℃/min降至1℃/min,在最高温度1330℃时保温1 h;然后采用急冷阶梯式保温的降温方式,始终保持弱还原气氛能制备出表面效果良好的曜变天目釉。  相似文献   

10.
论高温釉下五彩艺术陶瓷的制作熊声贵(湖南省陶瓷研究所412200)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源远流长。在陶瓷领域,陶瓷艺术彩绘工艺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陶瓷彩绘艺术的工艺种类和技法名目繁多.丰富多彩。五光十色,艺术陶瓷创作形式和风格竟...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日,在刚刚落成的金碧辉煌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三百余件展品受到在京的中外观众的瞩目.在该所展出的三百余件展品中,既有传统的釉上釉下装饰,如古彩、粉彩、青花、斗彩、颜色釉等,又有最新推出的国内首创的大型双面釉瓷板、仿大理石瓷、曜变天目制品、铁红釉最新陶瓷嵌丝装饰工艺、釉彩青花装饰工艺.这些崭新的陶瓷工艺技术使  相似文献   

12.
霍元凤 《佛山陶瓷》2013,(10):56-58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陶瓷历史,在人类文化史上,陶瓷艺术占有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陶瓷,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中国文化因陶瓷文化的璀璨夺目而增色不少.而作为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的陶瓷绘画,在中国艺术的源头开启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序幕.在中国绘画技法高度成熟以后,利用中国绘画成就,在瓷器表面开启了不同于颜色釉的另一种美的境界.探求陶瓷绘画的发展趋势,就像分析股票走势图,目的在于分析股票的涨跌情况,以便做更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是陶瓷大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器物有着各异的审美特征,千姿百态的造型、五颜六色的装饰都是陶瓷独一无二的语言,这其中,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是陶瓷艺术中最为绚烂的一枝鲜花,它色彩缤纷丰富,风格清新优美,制作工艺精巧独特,釉下彩绘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醴陵窑又因烧制釉下五彩瓷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流传了几千年的绘制基础上进行了再度创新,不仅  相似文献   

14.
由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承担的“吉州窑木叶天目釉制备工艺的研究”和“曜变天目釉制备工艺的研究”项目,经过该所两年多的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于85年10月7日至10日在吉州窑的故乡——江西吉安通过技术鉴定。鉴定会由国家轻工业部委托江西省轻工业厅主持,中央工艺美院叶喆民教  相似文献   

15.
枫陶 《山东陶瓷》2014,(1):23-23
正2014年2月,首部反映广东潮州陶瓷老板的人生故事——《林礼腾传》,由潮州市枫溪区作家协会主席邱镇沪著,广东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出版。该书16开本,11个印张,铜板胶印,图文并茂。在70年的风雨中,林礼腾寒心茹苦地将子女抚养成人,并攀登上中国陶瓷艺术之巅峰;他研制的矅变天目艺术釉,被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衡高度评价为——"中国瓷都亮丽名片"。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天目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陶瓷色釉之一。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起源于我国的宋代,以江西吉州窑和福建建安窑两地生产为主,传世珍品早已失传数百年。日本人对中国的天目釉颇感兴趣,它们通常将施有黑釉的陶瓷器称为天目。因为其配方特殊,烧制困难,所以在世界陶瓷史上素享盛名。木叶天目是用天然树叶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布于施有墨色或茶褐色天日底釉的陶瓷坯体上,经高温焙烧,树叶灰与底釉相融合而形成黄色的木叶纹样。其在深色底釉的映  相似文献   

17.
淄博淄川磁村窑是我国北方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从唐代开窑以来,经五代,到宋金,直到元末,屡创辉煌,成就斐然.所生产的瓷器,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被誉为中国北方民窑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其中所创烧的茶叶末釉、油滴釉、鹧鸪斑釉和兔毫釉瓷器,更是达到了当时艺术釉瓷器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东京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报道一则消息说:据日本报纸报道,日本奈良市高分子科学家安藤坚近年采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研制成功仿中国南宋时代的名瓷“曜变天目”茶碗。“曜变天目”茶碗是十二至十三世纪(南宋时代)在中国浙江省的天目山烧制并传到日本的。它的式样美观,  相似文献   

19.
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湖南醴陵,湘东一个县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瓷得名为"瓷城",是釉下五彩的发源地,1915年在太平洋西岸的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一举夺得此次赛会的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自此,醴陵陶瓷名扬华夏,风靡全球,尤其是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陶瓷的特色、世界陶瓷的一朵奇葩,醴陵也因此成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醴陵釉下五彩遇到了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是本文立足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昌利 《景德镇陶瓷》2013,(5):I0128-I0129
冰花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冰花瓷学名为结晶釉。结晶釉是一种在瓷瓶表面带有冰花纹理效果的陶瓷,也是我国首创的陶瓷艺术。冰花瓷的表面结晶是经过窑烧过程,釉处于饱和状态下即循序生成型态各异的结晶体而形成天然的花纹。古书中对其也有记载,如“天目”、“斑绣花”、“茶叶末”、“兔毫”等艺术釉,也同属于窑变釉。它的灵感是由北方冬天特别冷的情况下,凝结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