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背景:目前有关活体肝移植后肝脏再生的研究较少。在大鼠肝移植实验中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和技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是进行大鼠肝移植研究和获得可靠实验数据的基础。目的:验证以改良方法构建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有效性。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7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前模型,100对制备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模型。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供体体质量比受体轻10g左右。改良前方案采用取下全肝后在修肝盆中进行减体积肝移植。改良后方案如下: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修肝时将套管柄置于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的正前方,将幽门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左侧,即肝脏的左侧;将右肾静脉结扎点外翻于套管外并置于套管柄的右侧,即肝脏的右侧;供肝套管完成后用灌注液对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进行冲洗;然后以左膈静脉为标识点进行7/0无损伤血管缝线吊线;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左右固定位点采用"8"字形外翻缝合,后壁和前壁分别采用连续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采用改良的双袖套法,胆管支撑管法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结果与结论:改良后供体手术时间为(32±2)min,修肝时间为(6±2)min,受体手术时间为(40±3)min,无肝期时间为(14±3)min。移植成功率为92%,移植后3d生存率为85%,移植后2周生存率83%。与改良前比较,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供肝的冷保存时间缩短(P0.05)。提示改良后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比较稳定、可靠,移植成功率较高,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研究减体积肝移植后肝脏再生提供了有效的改良手段。  相似文献   

2.
背景:“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缩短了无肝期的时间,并且显著提高了老鼠肝移植后的存活率。 目的:在“二袖套法”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文献,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75对SD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 结果与结论:受体大鼠移植后一般状况良好,50例正式实验移植后1 d存活率94%,1周存活率为90%。供肝热缺血时间均接近0,供体手术时间(34.44±3.25) min,受体手术时间(49.07±4.93) min,无肝期(17.26±2.51) min,下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约为20 min。说明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获得稳定的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3.
双袖套法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改进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灌注更彻底,操作更简便实用的改进双袖套法大鼠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 方法 在Kamada双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供、受体均为SD雄性大鼠,以4℃林格氏液经腹主动脉、肝门静脉低压双重灌注供肝,受体肝上下腔静脉采用血管膜端端“三点”标记吻合法,肝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吻合法,胆管吻合采用单管插管吻合。 结果 54例正式实验受体无肝期较短,手术1d存活率94.4%(51/54)。受体大鼠术后一般状况良好。 结论 改良后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操作简易快捷,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成功建立是进行相应实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呼吸停止是影响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成功建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呼吸停止的分析和急救有助于提高模型建立的成功率。目的: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中呼吸停止的原因及急救处理。方法:实验选用SD大鼠,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均采用乙醚吸入麻醉;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采用改良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双袖套法,胆管支撑管法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对受体术中呼吸停止随即分成3组进行抢救:实验组1采用"简易人工呼吸"加胸外按压的急救方法;实验组2采用单纯的"简易人工呼吸"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胸外按压的急救方法。结果与结论:成功实施的270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术中因吸入麻醉导致的呼吸停止50只,其原因主要是麻醉过度42只,大量气体栓塞3只,气胸3只,急性肺水肿2只。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大鼠呼吸停止后急救成功率分别为84.6%(22/26),54.5%(6/11),30.8%(4/13);对于因吸入麻醉过度导致的呼吸停止,实验组1急救的成功率为95.6%(22/23)。实验组2抢救成功率为66.7%(6/9)。对照组复苏成功率为40%(4/10)。结果表明,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中呼吸停止的原因主要是麻醉过度,其次是大量气体栓塞、气胸和急性肺水肿;简易的人工呼吸加胸外按压对于因吸入麻醉过度导致的术中呼吸停止的抢救最有效,其次为单纯的人工呼吸和单纯的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肝移植是治愈终末期肝病惟一的方法,但是其移植后的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动物移植模型。目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方法:应用乙醚吸入法对SD大鼠204只行麻醉,2-4 ℃林格液经腹主动脉进行单路灌注,灌注前不翻动肝脏,以减少肝脏热缺血,灌注完毕后沿膈环下切断肝上下腔静脉,修整时不需再修整,以免损伤腔静脉。取下供体肝脏,置入4 ℃淋格液中保存,切下受体肝脏,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移植完毕后,大鼠可自行翻身饮水,存活超过3 d,视为移植成功。结果与结论:204只大鼠共行102次肝移植,最终86例移植后存活超过3 d,移植成功率为84%。结果证实,实验通过改进技术成功建立了原位肝移植模型大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李江  刘静  侯宇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8):3341-3346
背景:活体肝移植显著缓解了供肝短缺矛盾,如何使供者献出的肝量最小,同时受者得到最大的临床受益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稳定的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方法:以Kamada“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原位肝移植SD大鼠模型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制作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Ⅰ组为体内肝叶减除;Ⅱ组为体外肝叶减除组;Ⅲ组为改良后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主要观察供体手术各阶段时间;移植后并发症和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改良后模型较改良前的供肝获取时间和肝叶减除时间均显著缩短(P< 0.05)。Ⅱ组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显著长于Ⅰ组和Ⅲ组(P < 0.05)。改良后的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较改良前显著提高(P< 0.05),改良后7及14 d存活率均高于改良前模型(P < 0.05)。改良模型较改良前生存时间延长了9 d。改良模型的手术总并发症例次较改良前组显著较少(P < 0.01)。提示采用此改良方法能建立稳定的30%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而且在操作简便、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移植后胆病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冷保存肝移植模型,探讨冷保存对肝移植后肝脏胆管的影响。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组内随机配对的原则,体质量相对较轻的大鼠做为供体,供肝置于4℃UW液中分别保存2,8,16h后行原位肝移植。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肝总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法"进行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记录移植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并分别于移植后3,7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结论:实验共完成55例次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3%。冷保存2,8,16h组术后7d存活率分别为100%(9/9),83%(10/12),73%(8/11)。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肝功能及肝内胆管损伤加重,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供肝冷保存16h大鼠肝移植模型既有较高的手术存活率又有严重的胆管损伤,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 min,供肝修整时间(35±5) 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 min,受体无肝期(12±4) min,术后24 h存活率90%(18/20),72 h存活率为80% (16/20),1周存活率50%(10/20), 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 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蛋白质组学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研技术,已经在肝移植基础研究领域中初步得到应用,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未曾报道。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能量代谢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 方法:肝移植的供体是Lewis雌性大鼠,受体是Wistar雄性大鼠,供受体体质量差约20 g;移植肝质量/受体肝质量≈50 %。采用改良减体积肝移植模型。获取供体肝组织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减体积,修整供体肝脏,将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套入不同型号的套管以备套入受体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胆道用细小支撑管植入供体的胆管中以备插入到受体的胆管中;最后进行受体的肝移植,受体先切除受体的原来肝脏组织,然后将准备好的供体肝脏植入受体中。造模后1,3和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受体肝脏组织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采用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结果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通过鉴定,最终32个蛋白的功能比较明确,其中有ATP合成酶β亚基、电子转化黄素蛋白β多肽和质子转运ATP合成酶3个蛋白参与了细胞能量代谢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1和7天,占6%。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原位肝移植:又称正位肝移植,指在术中阻断受体肝的下腔静脉,并切除受体肝和下腔静脉,并利用供体肝的肝上、肝下下腔静脉重建和恢复肝脏的流出道与下腔静脉的连续性。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缺血组织或器官再次恢复血液供应后,会导致自由基过量生成,且过量的自由基会对再灌注组织或器官造成氧化应激损伤。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肝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法,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影响肝移植成功率。当有限的肝脏供体可供移植时,如何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了肝移植的首要问题。 目的:探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构建自体原位肝移植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和对照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60 mg/kg罗红霉素、20 mg/kg克拉霉素和40 mg/kg红霉素)混合液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上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混合液;对照组大鼠在肝切除前30 min,同体积生理盐水预处理供体肝脏,在原位肝移植时向门静脉中推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移植后连续7 d观察大鼠存活率;检测肝移植后48,72 h大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Ki-67阳性细胞数;TUNEL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数量和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和ELISA法分别检测肝移植后大鼠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改变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与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提高了肝移植大鼠的整体存活率,改善了移植肝脏的功能失调,减轻了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的损伤程度,提高了移植肝脏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 caspase-3比值,降低了移植肝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以上结果提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鼠肝移植后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ORCID: 0000-0002-5646-1426(杨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Visual, tactile and intermodal sensory magnitude estim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college students prior to and after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either 160 g/kg psilocybin or 30 mg 9-THC. Although the drugs induce inversely related changes in the exponent of the psychophysical power function (R=kS n ), the straight lin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 S (Stimulus) and log R (Response) is altered by neither psilocybin nor 9-THC. The remarkable consistency of magnitude estimations in the face of a changing exponent and constant may be interpreted as a demonstration of state boundness (i.e., performance that is consistently changed and characteristic of a particular state of consciousness).  相似文献   

12.
14-3-3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4-3-3是一个在真核生物中广泛表达的酸性蛋白家族,主要以同源/异源二聚体形式存在,通过磷酸化丝/苏氨酸作用与靶蛋白或靶蛋白的2个结构域结合。7种不同亚型的高度保守的14-3-3蛋白与人类细胞中多种不同的信号通路有密切的关系。14-3-3通过调节靶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TodeterminethephysiologicalrolesofKu70andKu80 ,wegeneratedKu70 - /-andKu80 - /-knockoutmiceviatargetedgenedisruption (Nussenzweigetal Nature 382 ,1 996;Ouyangetal JExpMed 1 86,1 997) ThesemutantmiceshowprofounddeficiencyinV(D)Jrecombination ,impairedlymphocytedevelopment,andi…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患儿远期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53例经头颅CT及临床表现确诊为HIE的患儿进行了远期随访,体格发育用Kaup指数对小儿身高、体重等进行评估,智力发育测量用Gesell智能发育量表。结果 HIE与正常儿对照组在体格发育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智力低下可发生在中、重度HIE患儿中。结论 降低HIE所致的智残,除力争在5min内建立有效呼吸和完善的循环功能外,还要重视复苏后心、肾、脑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Du HQ  Yin M  Ye HY  Shang YJ  Dai XD  Jing W  Zhang L  Xiao N  Li JF  Pan 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1):751-755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双基因缺失(apoE^-/-/LDLR^-/-)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关系及发生机制。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apoE^-/-/LDLR^-/-与野生型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并进行血生化指标检测及主动脉形态学观察。结果所检测的11个脂代谢相关基因中,apoE^-/-/LDLR^-/-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载脂蛋白B100和脂肪酸转运体(FAT/CD36)的mRNA水平从14天龄至3月龄均升高。载脂蛋白AⅣ、载脂蛋白AⅤmRNA水平分别于14天龄和3月龄时明显降低。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F、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肝X受体α、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酰基辅酶A氧化酶1及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高于同龄野生型小鼠约7、2和30倍。随年龄增长apoE^-/-/LDLR^-/-小鼠主动脉内膜出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结论上述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表明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4-3-3蛋白是一个在真核生物中广泛表达的高度保守的酸性蛋白家族,主要以同源/异源二聚体形式存在,在哺乳动物中由7种亚型组成。7种不同亚型的14-3-3蛋白在人类细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14-3-3蛋白的序列保守性和独特性、结构特征、结合靶点、调控机制以及作为潜在药物治疗靶点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