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荆悦  马健 《科教文汇》2009,(16):186-187
当前农村多数家庭两代之间“分而不离”。对于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来说,家庭养老依然是其主流养老方式,而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仍然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支持来源。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养老生活,因此在探寻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时应注重改善农村家庭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2.
制度、家庭和经济是影响两性平等并使性别不平等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观念影响,女性在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于男性,导致了两性间的收入不平等,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晚年生活更易陷入贫困。在新城镇建设中,大城市郊区的就地城市化对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带来了重大冲击,社会保障成为这些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调查显示,两性间的收入水平差异仍然存在,经济独立性差仍是女性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社会经济特征,并且贫困女性老年人的保障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在就地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养老政策体系的性别公平设计,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女性农村老年人收入的支持度,才能推进两性获得同等的养老权益。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了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的影响,得出:农村老年人健康的维护主要依靠的仍是家庭支持,社会支持仅发挥着补充作用;提出应在巩固家庭支持作用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支持的力量,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为农村老年人健康护...  相似文献   

4.
李晓芳 《未来与发展》2014,(2):79-82,30
社会变迁背景下,家庭养老文化的淡化,养老资源配置失衡及养老主体的减少与流动致使农村家庭养老行为的性质、关系和内容呈现新的特征,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孝文化,同时增加老年人可交换性资源,提高老年人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构建发展型的家庭养老政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社会状态,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逐渐加快,农村家庭结构向空心化和小型化的趋势转变,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老年人的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不断改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在本文中,以兰坪县为切入点,结合当地老年人养老保障的各方情况,分析了兰坪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1)
目的:了解沈阳市农村老年人饮食健康知识知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出沈阳周边新民、辽中、康平、法库4个地区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6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思维定势、文化教育程度、信息闭塞、家庭经济状况等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结论:通过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心态、加大政府部门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对农村老年人的饮食健康状况进行积极干预、家庭干预等4方面措施可以提高和改善农村老年人饮食健康知识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传统养老方式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弊端。对家庭养老方式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建设性地提出了我国未来农村在强化目前家庭传统养老方式功能的基础上建立家庭养老保障和社会化养老保障相结合的体系,使老年人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农村未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与在婚、丧偶、离婚的农村老年人相比,未婚老年人在自评健康、自理状态、生活习惯、居住条件、收入状况、社会参与、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均处于劣势;近1/3的农村未婚老年人认为自己生活不幸福.影响因素分析的回归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10,(10):32-3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问题日益凸现,其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人口老龄化带给我们最大的难题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抚养和照料问题,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寿命延长与"寿而不康"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已成为高自杀率的国家,在高危人群中,老年人自杀率居前四名。调查显示,我国70%老年人有心理障碍,27%老年人有抑郁心理。而在农村,56.82%的老年人常有孤独感、衰老感、抑郁感、无能为力等负性情绪,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城市老年人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为收集现有新道德观对老年人赡养的道德影响,分析影响的根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赡养的重塑提供对策与依据,采用现场调查法、文献法对武汉市城市与周边农村年轻人赡养老人道德观念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农村与城市年轻人赡养老人观念薄弱,代际倾斜严重,因此,各级政府应重视家庭赡养的道德问题,除了注重宣传外,还应在政策上有所扶持。  相似文献   

11.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科研管理》2015,36(10):113-121
基于效率工资理论建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及运用上海1446份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作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工作类型、工资与福利、管理制度和精神生活等6个因素对农民工务工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工资与福利、精神生活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农民工务工满意度的3大核心因素。研究同时发现:工资收入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务工满意度的核心因素,但其精神需求显著增强;农民工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且对劳动保护、劳动合同、工作福利等因素缺乏充分关注。本研究在微观上对于企业改进农民工管理,在宏观上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体质健康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体质是维持健康的基础,提高农村回、汉族群众的体质与健康状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农村回、汉族群众体质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回族群众生活习俗对体质与健康状况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回族50岁以上人口体质与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汉族。在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继承民族生活习俗,这对促进农村回、汉族地区群众增强体质、健身防病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旭  丁乔 《情报科学》2022,40(5):27-35
【目的/意义】提高“新服务工人”数字劳动信息素养水平,不但有助于推进对新兴阶层群体信息素养培育的 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谋生质量和发展出路,以及数字经济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体验。【方法/过程】基于 马克思主义“物质劳动”理论与信息素养理论,对“新服务工人”数字劳动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科学检视, 进一步构建数字劳动信息素养提升的科学化指标体系,提出数字劳动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结果/结论】结合各个科 学化指标在数字劳动信息素养提升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程度,有针对地提出“新服务工人”数字劳动信息素养 提升策略。【创新/局限】将新就业形态服务业及新兴阶层群体与信息素养培育相结合,系统分析和阐述“新服务工 人”数字劳动信息素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数字劳动信息素养提升科学化指标体系及策略。“新服务工人”数字 劳动信息素养培育的实践转化、验证及示范研究将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乡村民众自我认同的缺失,致使乡村社会一直处在那种波澜不惊的既往秩序之中。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却是另一番景象,个中缘由既有当初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边区民众自我意识认知的转变与升华的结果。边区开展以“吴满有运动”为代表的劳动英雄奖励大会,不仅塑造了乡村民众的自我意识认知,而且使得这种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这种自我意识的转变与升华,又从根本上促成了民众生活方式的觉醒与嬗变。  相似文献   

15.
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和模型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二元市场提供了分析基础和工具。基于Harris-Todaro模型的思想,可以建立一个更为简化的二元经济模型,使农民工进城、城市失业、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不平等(基尼系数)等问题能够综合起来加以分析讨论。利用洛伦兹分析方法,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各种政策选择和政策效应都可以得到清楚的阐述,特别是可以清楚地揭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16.
赵德昭  许和连 《科学学研究》2012,30(9):1342-1353
用FDI产业梯度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是当前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合力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09年中国28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全国层面的研究表明,FDI形成的"拉力"和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层面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要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段伟  江怡成  欧阳波 《资源科学》2022,44(6):1267-1279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生计之间的冲突不仅制约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也是推进保护区与社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阻碍。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行为是造成保护区与社区冲突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及保护区惠益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保护区周边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强度有所下降,且变化呈现显著的代际特征。因此,从代际差异视角分析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异质性并判断未来保护区与社区冲突趋势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四川省、陕西省17个自然保护区周边943户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对不同代际间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保护区周边农户在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强度上总体呈现出“老一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际递减特征,表明老一代与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冲突最激烈。②非农就业占比对不同代际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均存在负向调节作用,非农就业占比越高,农户资源利用行为就越少,与保护区的冲突也越小。③不同代际农户获得的保护收益和承担的保护成本存在差异,新生代获得的收益最多,从而对自然资源利用相对最少,而老一代承担的保护成本最大,从而更倾向于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因此,本文从引导劳动力实现生计方式的非农转型、完善保护区相关补偿制度和开展各类社区发展项目3个角度提出建议,尝试为破解保护区与社区冲突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社会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及城镇企业改制的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进,乡村社会也为之诞生了大量的“留守妇女”的特殊群体。可以说,中国乡村留守妇女惟有紧紧围绕加快生产发展和扩大商业规模的创业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效能。崇尚在生产发展中拓伟绩、在生活富裕中展风采、在文明创建中比作为、在村容洁净中露才艺、在管理参政中施技能,方能真正建构出体现素质潜能和改善生存境况的生命佳境。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琼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8):105-107
当前经济形势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重大挑战.针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政府服务不到位、有关制度不合理、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快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史常亮  张益 《资源科学》2022,44(4):647-659
关于土地确权会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分解为失地风险降低效应和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利用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探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中国土地确权主要发挥了失地风险降低效应,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迁移,尤其是对常年外出和省外迁移的促进效应更大。②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南方地区较强,而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则不显著。③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存在以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时,确权对劳动力迁移无显著影响;只有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门槛值后,确权才会对劳动力迁移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以确权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迁移,除了明晰产权以外,还须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