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以潮涌般的势头涌入了中华大地,数千年中华文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绘画艺术领域,中国传统绘画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油画、版画、水彩画等纷纷登上中国绘画的舞台。文章分三个部分浅谈了中国画在这个时期是如何曲折发展的:第一部分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画方向性问题的争论;第二部分介绍了有志之士在中国兴办学堂、组织艺术群体、创办艺术刊物等,力挽狂澜拯救了中国的美术事业;第三部分探讨了在新的世纪之交中国画发展道路上将会遇到的困惑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青岛作为近代受西方艺术潮流影响深远的城市,在现存大批的德式建筑中最能体现中西方设计思想的交汇,以康有为故居为典型例证,从建筑、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寻找青岛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思潮相融合的踪迹。  相似文献   

3.
欧阳怀龙 《中国园林》2004,20(12):41-43
庐山东谷山明水秀,风景优美,汇集着18个国家的400余幢别墅.19世纪末20世纪初按规划建成的牯岭,有中央公园,有别墅和庭园,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是庐山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庐山别墅公园"的规划方案构思,是对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一种设想,对一种以别墅文化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期望让庐山别墅园林重现昔日风貌,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来华的诸多德国建筑师中,罗克格无疑是最具成就者之一。德国学者华纳(Torsten Warner)在其1993年出版的著作《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中对罗克格在中国设计的几座建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作家李明则认为,"罗克格所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1)
"女性主义"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这一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具有独立精神和创作形式的女性油画家。其中以闫平、喻红、申玲为代表,向人们展现了女艺术家在艺术领域无可代替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0)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现代绘画从传统架上绘画转向综合媒介绘画,架上绘画似乎已经死亡,艺术家对冷漠、呆板的具象绘画艺术感到迷茫。直至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表现主义""新写实主义""涂鸦艺术""具象表现主义"等艺术形式。在新艺术运动背景下,艾里克·费舍尔以其独特的绘画表现方式为世人所知。他从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入手,在创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们生活中的隐私和禁忌。然而,艾里克·费舍尔使用的是具象的表现手法,画中人与人之间看似和谐,实则冷漠、虚伪,让观者产生疑问。艾里克·费舍尔的艺术为中国当代油画尤其是"新生代"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手法,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1):57-58
威廉·萨摩塞特·毛姆(1874—1965),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月亮和六便士》则是毛姆基于保罗·高更为原型,讲述这位艺术天才不顾一切追求艺术的精彩人生。本文基于女性形象从存在主义角度,深入分析毛姆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8.
楚超超 《建筑师》2010,(2):28-36
"空间"概念作为建筑词汇在19世纪末才出现,其源自于德国哲学领域的思考,并深受同时代的一小部分德国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对空间概念阐释的影响。其中美学中的移情理论和空间中的围合概念为发展空间体验的概念奠定了理论前提:同时20世纪初的德语系建筑师路斯的"空间布局"与西特的"空间艺术"则为这一概念提供了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9.
张天洁  李泽  孙媛 《新建筑》2012,(5):33-40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碰撞的背景,考察近代开埠城市天津的公园发展历程,探究西方及日本造园手法和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对它的影响,进而剖析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园林元素的再利用,并尝试结合游园体验来解读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混杂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23)
美国艺术家兼理论家黑尔在其所著的《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一书中说:"艺术家有一种本能的几何意识。"这种意识是对复杂自然形的本能概括。这种几何意识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塞尚强调并突显出来。塞尚绘画作品中的几何特征只是归纳自然的形体特征,是在客观物象基础上的几何形(体)的意识倾向。然而,就是这一点意识点燃了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星星之火。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音乐艺术充满了各种探索和试验,诸多有别于传统的现代风格流派纷繁复杂变幻不定。英法美的音乐剧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了很大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12.
张弦 《建筑与文化》2013,(12):94-95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程学的蓬勃发展曾刺激了建筑学新理念的生成,之后的发展两者渐行渐远,很多仁人志士不满于两者分离的负面影响而提倡结合与交融,以避免一个在封闭系统中的形式操作对于当代多样化的回馈无力,另一个缺少本质的形式动因而使建筑学沦为纯形式的游戏。针对戴维·P·比林顿教授的《塔与桥:结构工程的新艺术》书中关于结构艺术独立的观点,从建筑的角度出发提出质疑,进而探讨更加开放的结构观。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与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绘画也产生了相互交融的局面。文章从传统水墨画与西方绘画各自的文化、技法、工具、思维等方面研究了双方的差异和融合处。  相似文献   

14.
潘一婷 《建筑师》2020,(3):42-51
建造学,又称“营造法”“营造学”。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学院运动背景下的英国建造学发展对中 国早期建筑学教育与近代营造实践的影响,本文基于伦敦摄政街工艺学院校史文献和中英书籍版本的追查,介绍 中国20世纪30年代杜彦耿《营造学》的英国参考范本——《建造与绘图》从1888年至1959年间的变迁以及其 作者米歇尔兄弟发展的建造学课程,为英国建造学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供一个微观案例。  相似文献   

15.
王春雨  杨自强 《山西建筑》2006,32(20):37-38
阐述了新艺术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分析了19世纪末期、20世纪早期,由于工业化社会的逐步来临,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为新时代的设计所做的反思和探索,对以后的室内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30)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中对唐代宫廷文化的描写、分析唐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探究了《长恨歌》的研究现状,然后根据《长恨歌》内容对唐代女性的首饰、发饰、妆容、春游等宫廷文化进行详细探讨,反映出当时唐代社会的时代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为后期研究唐代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云变幻,民族命运多舛。在战火弥漫、民族文物岌岌可危的年代里,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1(以下简称"考察团")迅速成立。在之后5年多的时间里,考察团奔赴西北进行了艰辛的艺术文物考察活动。文章以考察团赴西北考察为主线,主要考证、研究该团的学术精神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廊桥     
<正>20世纪90年代,美国小说和电影《廊桥遗梦》一度风靡全球,也引起了国人对廊桥这种建筑物的注意。其实中国是廊桥现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据戴志坚《中国廊桥》中记载:"据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历史的新变化中诞生了列宁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4)
《长恨歌》现编入高中人教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恐怕是它叙述的详略和传神的衬托所构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一首长篇叙事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隐藏着诗人的写作意图,详略的标准则是根据所要表达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本文重点对《长恨歌》的内容和烘托艺术等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